曹溪宝林寺的盛夏,菩提树亭亭如盖。慧能大师升座说法己三年,西方学人云集,法席之盛,前所未有。然而随着弟子日增,质疑之声也不绝于耳。
这日,一位远道而来的讲经师在法堂公然发难:"闻说大师主张'不立文字',既然如此,何以终日说法?既云'无相',何以仍要坐禅?"
满座皆寂,众弟子面露忧色。慧能安然微笑,命侍者取来一面铜镜,置于讲台。
"仁者请看,"慧能指着镜中影像,"镜中有相否?"
讲经师答:"有相。"
"镜中相实有否?"
讲经师沉吟:"虽有其相,实非真有。"
慧能颔首:"说法如是。虽有其言,实无所说;坐禅如是,虽有其坐,实无所坐。"
讲经师追问:"既然如此,何不杜口默坐?"
慧能取镜照向空中:"若镜不照物,可还能显物相?"
"不能。"
"同理,"慧能放下铜镜,"若不借言说,何以显无言之道?不假坐相,何以显无相之禅?"
讲经师恍然大悟,顶礼而退。
经过这次机锋,慧能深感需要建立系统的教学方法。他闭关七日,出关后召集弟子,首次提出"三十六对法"。
"诸善知识!"慧能升座开示,"我此法门,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然为对治众生执着,特设三十六对法。"
他命弟子在法堂悬挂三十六对牌匾,每对皆显中道妙义:
"明对暗,凡对圣,僧对俗,老对少,大对小,长对短,邪对正..."
座下弟子法海问:"师父,既云无相,为何立此对待?"
慧能解释:"执着一边,即是毛病。说净即执着净,说空即执着空。故设对待法,出没即离两边。"
为示范运用,慧能随机指点。见一僧执着打坐,便问:"坐时可离得动么?"
僧答:"坐时无动。"
慧能摇头:"若坐时无动,与石头何异?"
又见一僧忙碌奔走,问:"动时可离得坐么?"
僧答:"动时无坐。"
慧能道:"若动时无坐,与流水何异?"
众弟子由此悟入动静不二之理。
某日,两位僧人争执不休。一执"即心即佛",一执"非心非佛"。慧能召二人至前,指庭前柏树问:"是心是佛?"
一人答:"是心是佛。"
另一人答:"非心非佛。"
慧能道:"柏树子。"
作者“一笑三千”推荐阅读《禅宗法脉》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二人俱怔。慧能解释:"说心说佛,都是方便。柏树无言,合道自然。"
从此,"柏树子"公案流传开来,成为禅门重要话头。
在三十六对法的教学中,慧能特别强调"出语尽双,皆取对法"的善巧。他教导弟子:"若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即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
这种教学方法,既破执着,又显中道,使学人于言语道断处得见本性。
随着曹溪法席日盛,前来求决疑者络绎不绝。有居士问:"在家如何修行?"
慧能答:"心平何劳持戒,行首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这番开示后被编入《无相颂》,成为在家修行的重要指南。
又有僧问:"临终之时,当如何?"
慧能道:"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惧生死,即是大错。"
这些首指心性的教导,如甘露洒心,使无数求法者得大安乐。
在曹溪的岁月里,慧能不仅传授禅法,更重视僧团建设。他建立"平等普敬"的共住规约,无论僧俗、智愚,皆一视同仁。
某日,一新来行者因不识字而自卑。慧能特为开示:"诸佛妙理,非关文字。迷人向文字中求,悟人向心而觉。"
又一日,有贵族居士傲慢无礼。慧能不予特殊礼遇,事后对弟子说:"佛法平等,无有高下。执着身份,即是烦恼。"
这些身教言传,深深影响着曹溪道风。
晚年,慧能预知时至。他召集弟子,作最后嘱咐:"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
他再次强调三十六对法的要义:"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付法完毕,慧能说偈曰: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
顿悟花情己,菩提果自成。"
偈毕,跏趺入灭。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
弟子们依教奉行,将慧能的开示整理成《六祖坛经》。这部唯一由中国僧人所述而被称为"经"的著作,成为禅宗的重要典籍。
从曹溪流出的法水,滋润了整个中国佛教。三十六对法的善巧方便,开创了禅宗教育的新纪元。后世五家七宗的繁荣,莫不源于慧能在曹溪奠定的坚实基础。
那颗在黄梅碓房打磨的心珠,在曹溪绽放出无尽光明。从此,"一花开五叶"的预言开始实现,禅宗法脉如长江大河,奔流不息,照亮千古。
(http://www.220book.com/book/WHO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