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8章 青原行思悟平等·圣谛亦不为

小说: 禅宗法脉   作者:一笑三千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禅宗法脉 http://www.220book.com/book/WHON/ 章节无错乱精修!
 一笑三千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吉州青原山,松涛阵阵。行思禅师静坐于山寺前的石阶上,目光深邃地望向南方。自庐陵出家以来,他精研戒律,博通经论,被尊为"律虎",却始终觉得心中还有一丝未解的疑惑。

一夜,他在诵《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忽然心有所感:"既云无所住,为何还要生心?"这个疑问如鲠在喉,使他寝食难安。

次日,他召集弟子:"我欲往曹溪求法,尔等好自为之。"

弟子们大惊:"师父己是远近闻名的高僧,何必远赴岭南?"

行思淡然道:"桶底脱落,方知空性。我今如桶未脱,岂敢自满?"

他简单收拾行囊,只带一钵一杖,便向南而行。途经赣江时,见一老渔夫正在收网。

"老人家,"行思合十问道,"可知曹溪在何方?"

老渔夫指着江水:"顺流而下,见心即达。"

行思若有所思:"如何见心?"

老渔夫大笑:"不见即是见!"

这句话如当头棒喝,行思一路参究,不知不觉己到曹溪。

宝林寺前,慧能大师正在为众说法。见行思远来,慧能问:"你带何物来?"

行思不答,只是向前三步,深深顶礼。

慧能颔首:"既带得这个来,还求什么?"

行思昂首:"求个不求。"

这番机锋相对,令在场众僧无不惊叹。慧能知是法器,便收为入室弟子。

行思在慧能座下,不同于其他学人终日参禅打坐,而是默默承担寺中杂务。他尤其精严戒律,将律宗的严谨与禅宗的活泼融为一体。

某日,一僧问行思:"师父既来学禅,为何还持守戒律?"

行思正在扫地,闻言答道:"扫地时扫地。"

"这与戒律何干?"

"犯戒否?"

僧人不解。

行思道:"持戒不持戒,皆是分别。但能不犯,即是持戒。"

这话传到慧能耳中,慧能含笑不语。

一日,慧能召集众僧,升座说法。他问:"如何是第一义谛?"

众僧各抒己见,有的引经据典,有的谈玄说妙。唯有行思默然不语。

慧能点名:"行思,你为何不答?"

行思出列,向慧能顶礼三拜,然后立在一旁。

慧能叹道:"如是!如是!"

众僧不解其意。事后有人问行思:"师父为何只礼拜不答话?"

行思道:"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

这句话后来成为禅宗著名公案,道破了超越一切对待的平等法门。

在曹溪参学数载后,行思己深得慧能心印。某日,慧能召他至方丈室:"你缘在青原,当返故地,广开法门。"

行思顶礼:"乞师最后垂示。"

慧能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行思答:"庐陵米,什么价?"

慧能大笑:"如是!如是!汝当善护念。"

行思辞别恩师,回到青原山。他在净居寺开法,西方学人闻风而至。

与南岳怀让的峻烈机锋不同,行思的教学平实中见深意。有僧问:"如何是佛?"

行思答:"麻三斤。"

又问:"如何是禅?"

答:"今日天气好。"

这些看似平常的回答,却蕴含着深刻的禅机。行思常对弟子说:"佛法在日用中,不离穿衣吃饭。若向奇特处求,早己错过。"

某年大旱,百姓设坛求雨。当地官员请行思主持法会。

行思道:"求雨不如求心。"

他带着众僧和百姓,在田间静坐三日。说来也怪,第三日午后,乌云骤聚,甘霖普降。

官员惊叹:"大师真乃活菩萨!"

行思摇头:"菩萨是菩萨,雨是雨。但能心平,自得感应。"

在青原山,行思培养出了众多杰出弟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石头希迁。希迁初来参学时,年仅十西岁。

行思问:"你从何处来?"

希迁答:"从曹溪来。"

"带得什么来?"

希迁昂首:"未到曹溪,亦不失。"

行思知是法器,悉心教导。后来希迁成为一代宗师,与马祖道一并称"二大士",开创了禅宗的鼎盛时期。

晚年,行思预知时至。他召集弟子,作最后开示:"佛法人人本具,个个不无。但能首下承当,即是菩提。"

付法完毕,他说偈曰:

"圣谛亦不为,何阶级之有?

一念绝古今,万法皆如如。"

偈毕,安然入灭。青原山一时百花齐放,异香满室,仿佛在迎接这位伟大的禅师回归法界。

从曹溪到青原,从慧能到行思,禅宗法脉如月印千江,光明遍照。行思所传的青原一系,后来衍生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真正实现了"一花开五叶"的盛况。

那颗在"圣谛亦不为"中彰显的平等心印,穿越时空,至今仍在启迪着无数求道者的心灵。



    (http://www.220book.com/book/WHO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禅宗法脉 http://www.220book.com/book/WHO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