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洪州,赣水奔流。马祖道一禅师站立在荒芜的章江河畔,望着眼前这片杂草丛生的土地。自南岳得法以来,他游方至此,见此地气势恢宏,决定在此建立道场,开创禅林新局。
"师父,"弟子百丈怀海上前禀报,"此地虽好,但荒芜己久,开垦需费时费力。"
马祖目光坚定:"心地道场,同时开辟。"
于是,马祖率领弟子们开始了艰苦的建寺工程。他们伐木为材,采石为基,将荒芜的河滩变成了庄严的禅林。不同于传统寺院,马祖开创的"丛林"制度打破了以往师徒单传的模式,允许多位禅师同住共修,大开法门。
建寺之初,便有僧问:"丛林与寺院有何不同?"
马祖答:"寺院如笼,丛林如林。鸟入笼中,不得自在;鸟归林中,任运飞翔。"
又有人问:"多位禅师同住,学人当依何师?"
马祖指天上月:"月印千江,千江一月。"
这些开示很快传遍西方,求法者如云而来。马祖教学独具一格,善用喝、打、踢等激烈手段截断学人情识。
一日,僧人法常来参。问:"如何是佛?"
马祖答:"即心是佛。"
法常言下大悟,后成为大梅法常禅师。
又一日,庞居士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
马祖下座,一把抓住他:"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庞居士顿悟玄旨。
百丈怀海作为马祖的首座弟子,不仅协助管理丛林事务,更在修行上深得心要。某日,他随马祖出行,见野鸭飞过。
马祖问:"是什么?"
"野鸭子。"
"什么处去?"
"飞过去也。"
马祖突然扭住百丈鼻子:"又道飞过去也!"
百丈负痛失声,顿时开悟。
归寺后,百丈呵呵大笑。同参问:"师兄有何喜事?"
百丈道:"便是师父扭我鼻子处!"
随着丛林规模扩大,管理问题日益突出。传统戒律己不能适应大型僧团的需要。百丈深思熟虑后,决定制定适合禅林的新规约。
他闭关七日,参考古制,结合禅宗特色,撰写了《百丈清规》。清规的核心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将修行与劳动紧密结合。
清规颁布之日,有长老质疑:"佛陀制戒,何等庄严。今擅自改易,岂非违逆佛意?"
百丈从容应答:"佛制戒律,如医开方。病既不同,药当有异。今时缘与佛世大异,若执古方,反成障碍。"
又有人问:"僧人劳作,岂不有失威仪?"
百丈亲自下田示范:"运水搬柴,无非佛事。若论威仪,莫著外相。"
某年大旱,庄稼枯萎。有僧建议举行祈雨法会。百丈道:"但向田中求。"
他率领全寺僧众,日夜在田间劳作,开渠引水。说来也怪,在他们精诚感召下,三日后果降甘霖。
当地官员闻讯来访,见僧人劳作情景,感叹:"真人间净土也!"
百丈的清规不仅规范了僧团生活,还建立了完善的职事制度。设东序、西序两班,各司其职。监院、维那、典座等职,分工明确,使数百人的僧团井然有序。
一日,新来僧人不适应清规,向百丈诉苦:"弟子为求道而来,奈何终日劳作?"
百丈问:"吃饭否?"
"吃。"
"劳作否?"
"劳。"
"这就是道。"
僧人言下悟入。
马祖见百丈己将丛林管理得井井有条,欣慰地说:"吾道得人矣!"
晚年,百丈在百丈山另建道场,将丛林制度进一步完善。他特别重视"普请法",即全体僧众共同劳动的制度。
某日普请,百丈年事己高,弟子们藏起他的工具,请他休息。百丈找不到工具,便不进食。
弟子惊问:"师父何故不食?"
百丈正色道:"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这句话成为千古名言,体现了禅宗自食其力的精神。
在百丈山,百丈培养出了众多杰出弟子,其中黄檗希运、沩山灵祐最为著名,后来分别开创了临济宗和沩仰宗。
某日,一僧问:"如何是奇特事?"
百丈答:"独坐大雄峰。"
僧礼拜,百丈便打。
黄檗问:"师父打他作什么?"
百丈道:"似他这般,也道独坐大雄峰!"
这些机锋相对,成为后世禅门著名公案。
百丈晚年预知时至,召集弟子嘱咐:"佛法无多子,但莫污染。山僧自住百丈山来,未尝有一法与人。汝等各须自知,莫错用心。"
说偈曰:
"一切不为,百无禁忌。
我今如是,汝等须记。"
偈毕,安然入灭。世寿九十五岁。
从马祖建丛林到百丈立清规,禅宗完成了从个人修行到集体修行的重大转变。这套制度不仅保证了禅宗的持续发展,更为后世佛教确立了典范。
那颗在"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中彰显的务实精神,至今仍在启迪着修行者:真正的道场不仅在禅堂,更在田间地头、日常劳作之中。
(http://www.220book.com/book/WHO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