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没亮透,黄风就又刮起来了。
李卫东是被一阵隐约的哭声惊醒的。不是那种撕心裂肺的哭,是压抑的、断断续续的,像破了的风箱,在风里飘着,细得能钻进耳朵缝里,搅得人心里发慌。他睁开眼,土坯房里还是昏沉沉的,瓦片缝里透进来的光线带着灰黄色,落在炕席上,像蒙了一层薄土。
身边的小红还在睡,呼吸比昨天匀了些,可脸还是肿着,嘴唇上的血痂没掉,只是不再渗血了。李卫东轻轻摸了摸小妹的手,还是有点凉,却比昨天软了些——张婶那半碗米糠水,终究是起了点作用。
“醒了?”炕那头传来王秀兰的声音,带着刚醒的沙哑,“听见外面的哭声没?好像是村西头老王家的方向。”
李卫东坐起来,揉了揉眼睛:“听见了,娘,我出去看看。”他得去看看情况,也得再找找吃的——昨天翻木箱没找到能立刻填肚子的东西,今天得去村东头的老榆树下碰碰运气,说不定能剥着点没被人发现的薄皮。
他穿好衣服,是件打了三块补丁的粗布褂子,袖口磨得发亮,露出里面的棉花。手指上的黑戒指贴着皮肤,冰凉的,像是跟他的手长在了一起,走两步路,指环会轻轻蹭着指腹,提醒他它还在。
推开门,风裹着沙粒扑了过来,打在脸上有点疼。村口的方向,哭声更清楚了,还多了些杂乱的脚步声,像是有不少人在走动。李卫东缩了缩脖子,把衣领往上提了提,往村口走。
路上己经有几个村民了,都是往村口去的,脸色都不太好,脚步匆匆的,没人说话。村东头的老榆树光秃秃的,树干上的皮被剥得干干净净,连最细的枝桠都被人掰走了,只剩下歪歪扭扭的树干,像个拄着拐杖的老人,在风里站着。
还没到村口,李卫东就看见一群人围在路边,前面有几个汉子抬着个东西,用破白布盖着——是棺材!
他心里“咯噔”一下,脚步慢了下来。那棺材是用几块旧木板钉的,没刷漆,木板的缝隙里能看见里面的稻草,外面盖着的白布是块旧被单改的,边角磨损得厉害,还沾着不少土,被风吹得飘起来,像一面褪色的白幡,晃得人眼睛疼。
抬棺的是村里的几个壮实汉子,都是面黄肌瘦的,抬着棺材脚步发沉,额头上渗着汗,却没人敢歇——这年月,死人是常事,可葬礼得赶紧办,晚了怕出别的事。
棺材后面,跟着个佝偻的身影——是老王。
李卫东的眼睛一下子酸了。老王以前不是这样的,去年秋收的时候,他还能扛着半袋玉米在田埂上走,腰杆挺得笔首,见了人就笑,嗓门大得能传半条街。可现在,他像变了个人,头发花白得像堆枯草,乱蓬蓬地贴在头皮上,腰弯得像个虾米,走一步要晃一下,好像随时会栽倒。他身上穿的还是去年那件黑布棉袄,现在己经洗得发白,袖口和领口都磨破了,露出里面的棉花,棉花都板结了,硬邦邦的。
老王的手里攥着根破木棍,是用来当拐杖的,木棍的一头磨得发亮。他的眼睛盯着地面,没看棺材,也没看周围的人,脸上没有泪,只有一种灰败的麻木,像是连悲伤的力气都没了。昨天李卫东还看见他在村西头的地里挖观音土,当时他还说“再熬熬,救济粮该到了”,怎么今天,他的老伴就没了?
“老王……”有个村民想上前扶他,刚伸出手,就被老王轻轻推开了。他没说话,只是把手里的木棍攥得更紧了,指节都泛了白,脚步还是没停,跟着棺材慢慢走。
李卫东站在路边,看着那副简易的棺材,看着老王佝偻的背影,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着,喘不过气。他想起昨天张婶怀里气息微弱的张强,想起家里还在炕上躺着的小红,想起母亲咳嗽时咳出的血丝——要是救济粮再不到,下一个躺在棺材里的,会不会是他的家人?
“大伙让让,让让……”赵支书的声音从人群后面传来,带着沙哑。他挤开人群,走到棺材旁边,想帮抬棺的汉子扶一把,却被其中一个汉子摆手拦住了:“支书,您别沾手,我们来就行。”
赵支书没坚持,只是跟在棺材旁边,走两步就回头看看老王,眼神里满是无奈。他今天穿的还是那件蓝色的干部服,衣角磨破了,领口沾着点土,头发也没梳,乱蓬蓬的,看起来比平时老了好几岁。
走到村口那棵老槐树下,抬棺的汉子停下了——这里是村里埋人的地方,没有墓碑,只有一个个土堆,新的压着旧的,密密麻麻的,在风里显得格外荒凉。
几个汉子把棺材放在地上,开始挖坑。铁锹挖在硬邦邦的土地上,发出“咚咚”的响,每一下都像砸在村民的心上。老王就站在旁边,看着他们挖坑,还是没说话,只是偶尔会咳嗽两声,咳嗽声很轻,却带着股说不出的凄凉。
赵支书走到村民中间,清了清嗓子,想说话,却先咳嗽了几声,声音沙哑得厉害:“大伙……大伙都看见了,老王家里遭了难,咱们都不好受。但我得说,公社的救济粮真的快到了,昨天我去公社开会,领导说了,最多再过三天,粮车就能到咱们村,到时候咱们就能分到粮,就不用再饿肚子了……”
他的话还没说完,就有人小声嘀咕起来。
“三天?上周就说三天,这都过了多少个三天了?”说话的是王二,他蹲在墙根下,手里攥着个空烟袋锅,眼神空洞,“老王老伴前天还跟我说,想喝口米汤,结果没等到……”
“就是,救济粮要是真能到,张老三也不会吃毒草根了。”另一个村民接口,声音不大,却能让周围的人都听见,“现在村里的观音土都快挖光了,再等三天,不知道还得饿死人……”
议论声越来越大,都是抱怨和失望,没人再信“救济粮快到了”的话。赵支书站在原地,张了张嘴,想反驳,却没说出话来——他自己也知道,这话他说了太多次,连他自己都快不信了。
他叹了口气,走到老王身边,拍了拍老王的肩膀:“老王,你别太难过,等救济粮到了,我先给你家多分点,好好补补身子。”
老王终于抬起头,看了赵支书一眼。他的眼睛里布满了红血丝,眼窝深陷,像是几天没合眼。他张了张嘴,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支书,不用了……我老伴她……她再也不用吃观音土了……”
说完,他又低下头,看着地上的土,没再说话。赵支书看着他,心里一阵发酸,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在饥荒面前,任何安慰的话,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李卫东站在人群后面,听着村民的议论,看着老王麻木的脸,手指下意识地攥紧了手上的黑戒指。冰凉的金属贴着皮肤,却压不住他心里的恐慌——他怕,怕小红等不到救济粮,怕母亲的咳嗽越来越重,怕父亲的腿再也好不了,怕下一个被抬到这老槐树下的,是他的家人。
他想起昨天翻木箱时找到的那包高产谷种,想起母亲说“这谷种能亩产五百斤”,心里突然有了点微弱的希望——就算救济粮不到,只要能把这谷种种下去,等到秋收,他们就能有粮吃,就能不用再饿肚子,不用再看着亲人被抬进这荒凉的坟地。
可现在,谷种还不能吃,小红还在等着他找吃的。他必须再找点能立刻填肚子的东西,哪怕是半块发霉的榆树皮,哪怕是几根能嚼的枯草,他也得找。
“卫东?”有人拍了拍他的肩膀。
李卫东回头,是张婶。她怀里抱着张强,张强还在睡,脸色比昨天好了点,却还是苍白。张婶的眼睛红红的,显然是刚哭过,看见李卫东,她叹了口气:“你也来送老王老伴了?唉,这年月,活着真难。”
“张婶,张强怎么样了?”李卫东问,目光落在张强身上。
“还那样,没醒透,就偶尔哼两声。”张婶摸了摸儿子的头,声音低了些,“卫东,你可得给小红找着吃的,别让她跟老王老伴一样……咱们当娘的,看着孩子饿,比自己饿还难受。”
李卫东点点头,心里更坚定了:“张婶,您放心,我会找着的,小红不会有事的。”
就在这时,挖坑的汉子喊了一声:“坑挖好了!”
几个汉子把棺材抬起来,慢慢放进坑里。老王往前挪了两步,想再看看棺材,却被风迷了眼,他抬手揉了揉,手指上沾了土,却没摸到泪——眼泪早就被饥荒熬干了。
赵支书走过去,帮着汉子们往坑里填土。土落在棺材上,发出“沙沙”的响,像是在给死者唱最后的挽歌。村民们也都上前帮忙,没人说话,只有铁锹铲土的声音,在风里显得格外沉重。
李卫东也走过去,拿起一把铁锹,帮着填土。铁锹很沉,他的胳膊没力气,却还是咬着牙,一下一下地往坑里填。土落在棺材上,他仿佛能听见里面传来的微弱的叹息,心里一阵发酸,却不敢停下来——他得快点填完,快点去给小红找吃的,他不能让小红等太久。
填完土,己经是半上午了。风还在刮,老槐树下多了一个新的土堆,没有墓碑,只有那块破白布被风吹得飘起来,盖在土堆上,像一面小小的白幡,在灰黄色的天空下,显得格外凄凉。
村民们慢慢散去,没人说话,都低着头,往家里走。老王还站在土堆旁边,手里攥着那根破木棍,看着土堆,一动不动,像是要站成一棵枯树。
赵支书走过去,想拉老王回家,却被老王推开了:“支书,我再陪陪她……她这辈子跟着我,没享过福,就想喝口米汤,我都没给她弄到……”
赵支书没再劝,只是站在旁边陪着他。风里,老王的声音很轻,却带着股说不出的悲伤,飘得很远,很远。
李卫东没走,他站在不远处,看着老王的背影,又看了看那新堆的土堆,手指又攥紧了戒指。冰凉的金属贴着皮肤,却让他慢慢冷静下来——绝望没用,抱怨也没用,他得行动起来,得去找吃的,得把那包高产谷种种下去,得让家人活下去,得让柳树沟的人活下去。
他深吸了一口气,转身往村东头走。风还在刮,沙粒打在脸上,疼得厉害,可他的脚步却比之前更坚定了。他知道,前面的路还很难走,饥荒还没过去,还会有更多的困难等着他,可他不能放弃——他的手指上戴着外婆传下来的戒指,他的身后有等着他的家人,他必须走下去,必须找到活下去的希望。
村口的白幡还在风里飘着,像是在提醒着每一个人,这场饥荒有多残酷。可李卫东知道,只要不放弃,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还有希望。他抬起头,看了看灰黄色的天空,心里暗暗发誓:他一定要让小红喝上米汤,一定要让母亲不再咳嗽,一定要让柳树沟的人熬过这个春天,一定要让那包高产谷种,在秋天长出金黄的稻穗。
风还在刮,可李卫东的心里,己经有了一丝微弱的光——那光是戒指带来的,是谷种带来的,是家人的期盼带来的,也是他自己不放弃的信念带来的。他迈开脚步,往村东头走,背影在风里显得单薄,却格外坚定。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六零求生:我的时空打工路》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WKE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