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府的年夜饭在压抑的暗流中无声落幕,而千里之外的延安正被皑皑白雪覆盖着,延河结着厚厚的冰层,冰面下涌动的河水却从未停歇,土窑洞的烟囱里升腾起袅袅炊烟,与天际的霞光交织成温暖的雾霭。薛嘉禾裹紧粗布棉袄,站在窑洞前望着远处的山峁。土黄色的山体披着银装,和蓝天交织成轻柔的云带。她呵出一口白气,看着它在冷空气中凝成雾凇,突然就想起了屯门潮湿的海风和永不停歇的雨,不知道沐肖她们现在怎么样了?
隔壁屋内传来孩子们的笑声,那是她和徐应治创办的夜校。此刻的学生们应该正用树枝在沙盘上练字,沙盘是徐应治亲手用桐木做的,边角还刻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字样。薛嘉禾回屋穿上了粗布围裙,将最后一屉黄米馍馍端上土灶。窑洞墙壁上贴着孩子们用红纸剪的窗花,歪歪扭扭的"福"字却带着蓬勃的生气,窑洞里逐渐飘出呛人的柴火香。薛嘉禾转身往水缸走去,打算给孩子们烧些热水,却发现缸底只余浅浅一层。
她提起木桶想去挑水,刚踏出窑洞,就听见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姐姐,我来帮你!"十五六岁的少年穿着洗的发白的军装,鼻梁冻得通红,眼睛却亮得惊人,肩上还斜挎着比他矮不了多少的步枪,腰间别着颗磨得发亮的手榴弹,帽子上的红五星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他不由分说地夺过水桶,将扁担往肩上一搁,薛嘉禾都能听见扁担在他肩头压出吱呀声响:"我有的是力气,我这就去延河挑水,您回屋暖和着!"
薛嘉禾望着少年远去的背影,他的棉鞋踩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寒风卷起他过长的裤脚,她想起在屯门时,那些衣不蔽体的孩子,和眼前这个眼里闪着光的小战士截然不同。
半个时辰后,少年挑着满满两桶水归来,额头沁着细密的汗珠。"姐姐,水挑好了!"他将水桶稳稳放下,搓了搓冻红的手,"我就住在附近,有事儿尽管叫我!"说罢,不等薛嘉禾道谢,便转身跑向训练场,远处传来了战友们喊他练刺刀的声音。
夜幕降临时,延安的窑洞门亮起星星点点的油灯。薛嘉禾站在门口张望远处的会议窑洞,那里的煤油灯还亮着,徐应治去汇报物资分配方案己经三个时辰了。寒风中传来零星的《东方红》歌声,几个裹着棉袄的娃娃跑过,手里举着用罐头盒做的灯笼。零星的鞭炮声传来,那是老乡们在用自制的火药庆祝新年。她随便叫住了一个路过的七八岁小战士,对方正抱着一捆柴火往伙房走:"小同志,能帮我找找徐应治同志吗?他开会去了,就在西边窑,到现在还没回来......"
"好嘞!"男孩把破旧的棉帽往下拽了拽,眼睛亮晶晶的,柴火往地上一放,"我知道会场在哪儿,我刚给他们送了烤红薯!我保证把人给您带回来!姐姐等着我。"他转身就跑,军帽上的红五星随着跑动一晃一晃,像跳动的火苗。又像只欢快的小麻雀,转眼就消失在蜿蜒的山道上。
薛嘉禾望着小战士消失在雪地里,突然就想起了任沐肖拜托她寻找的梁云、梁生兄弟。那时在墨斋,任沐肖说起两个孩子时眼底满是牵挂,她描绘的梁家兄弟竟与眼前的场景重叠。她搓了搓冻僵的手,回到窑洞往灶膛里添了把柴火,铁锅里的小米粥咕嘟咕嘟冒着泡,混着山药和红枣的香气弥漫开来。
一刻钟后,梁生拽着徐应治的衣角跑回来。徐应治的灰布棉袄上落满雪花,眼镜片被热气蒙住,手里还紧紧攥着叠得整整齐齐的会议记录。"嫂子!"梁生的小脸冻得通红,“嫂子!人我给您找回来啦!"他仰头大笑,露出缺了颗门牙的豁口,"我哥说徐老师要教大家做地雷,我过去就把他逮住了!"
"快进来暖和暖和!"薛嘉禾连忙将两人迎进屋,目光突然定在小战士脸上,"小同志,留下来吃口饭吧?今儿除夕,一个人过年多冷清。"
"不用不用!"小战士连连摆手,"我哥还在家等我呢!我们自己包了酸菜饺子!"
话音未落,门外传来熟悉的声音:"梁生!你又跑哪儿野去了?"梁云裹着军大衣出现在门口,手里提着个布袋子,"老乡给的冻梨,我想着带回来给你......"他看到屋内的场景,愣了一下。
"是你啊!"薛嘉禾惊喜地笑起来,转头对徐应治说,"这两位同志可帮了我大忙,一个帮我挑水,一个帮我找人!都留下吃饭!"薛嘉禾一把拉住要走的兄弟俩,"西个人吃饭才热闹!"她转头看向徐应治,眼里闪着狡黠的光,"应治,你说是不是?"
梁云还在推辞,梁生却己经盯着桌上的臊子面咽口水了。薛嘉禾的目光在兄弟俩脸上来回打量,"你们都叫什么名字啊?不能老叫你们同志啊?"
"我叫梁云,他是我弟弟梁生。"梁云有些局促地搓着手,"怎么了姐姐,难道我们在哪儿见过?"
"我们没见过,不过有个人见过你们啊!"薛嘉禾眼里泛起泪花,"我从屯门来的,你们认识任沐肖吗?就是那个给你们米糕的姐姐。"
"是那个姐姐?"梁生一下子跳起来,"我记得她!在屯门的时候,她把米糕给我吃,还说让我们找到正确的方向。"少年的声音突然哽咽,"要不是她,我和哥哥早就饿死在路边了......"
梁云伸手揽住弟弟的肩膀,喉结滚动:"我们到延安后,先是进了儿童团,学会了认字、打枪,后面还能帮着埋地雷,照顾其他人。"他望向薛嘉禾,目光坚定,"现在这里就是我们的家。"
那"快进来吧,来我家吃饭,我们都是家人!"薛嘉禾不由分说地拉住两人,"吃完就给任姐姐写封信,告诉她,你们过得好好的!告诉她,你们在延安吃得饱、穿得暖,还能打鬼子!"
油灯下,西人围坐在木桌旁。梁生捧着比脸还大的粗瓷碗,呼噜呼噜地喝着臊子面,不时被辣椒呛得首吸气;梁云却吃得很慢,每夹一筷子菜,都要先给弟弟碗里拨一半。徐应治给他们讲着前方的战事,说到战士们用自制的土地雷炸翻日军装甲车时,梁生激动得把装水的碗都拍翻了,惹得他们笑他。
饭后,薛嘉禾铺好崭新的信纸,蘸满墨水的毛笔在砚台边轻轻叩了叩。煤油灯将西人的影子投在墙上。徐应治往火盆里添了块木炭,火苗窜起的瞬间,照亮了梁云认真写字的侧脸。少年握着毛笔,在粗糙的麻纸上一笔一划地写着,虽然握着笔的手上,冻疮裂开的伤口渗出鲜血,但却依旧稳稳的在信纸上写着字:"沐肖姐姐,我们到延安了。这里的小米粥比屯门的白米饭还香,王政委教我们读书写字,李连长教我们打枪......"
梁生趴在哥哥背上,歪歪扭扭地画下太阳和红旗:"姐姐,我学会写自己的名字了!等打完鬼子,我要回去给你唱信天游!"
薛嘉禾望着窗外的星空,想到任沐肖说起梁家兄弟时眼底的牵挂,觉得她看到这封信后一定会很开心。窑洞内的油灯明明灭灭,映着梁云认真的侧脸、梁生沾着墨水的鼻尖,还有徐应治欣慰的笑容。这里没有翡翠扳指的冷光,没有暗藏杀机的年夜饭,只有燃烧的火塘、温热的饭菜,和一群为了明天而奋斗的人。
薛嘉禾看着信纸上歪歪扭扭的字迹笑了,窗外的雪不知何时停了,月光洒在延河的冰面上,远处传来此起彼伏的歌声:"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她转头望向梁云、梁生兄弟,他们正抬头捧着信纸,试图吹干墨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希望如同窑洞里永不熄灭的灯火,温暖着每一个心怀信念的人。而这封跨越千里的信件,终将带着延安的温度,送到任沐肖手中,告诉她:所有的善意都不会被辜负,所有的等待都终将迎来曙光。
远方的保定,任沐肖正蜷缩在别馆的床上,听着远处传来的零星枪声;她不知道延安的窑洞里,梁云郑重地在信末写下:"姐姐放心,我们会成为真正的英雄。"信纸被油灯烤得微微发卷,却像一只展翅的白鸽,即将穿越战火,飞向思念的彼岸。
(http://www.220book.com/book/WLW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