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的夏天,以一种欧洲文明猝不及防的残酷方式戛然而止。萨拉热窝的枪声如同点燃炸药桶的火星,迅速引燃了积蓄己久的民族矛盾与帝国野心。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国入侵比利时,法国和俄国相继动员,英国基于条约义务和对欧陆均势的担忧,也卷入了这场漩涡。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将吞噬数百万生命、重创欧洲精神的浩劫,全面爆发了。
战争的阴霾,以惊人的速度遮蔽了欧洲的天空,也无情地侵蚀着科学赖以生存的土壤——国际合作、自由交流与理性精神。几乎一夜之间,国界变成了铁丝网和堑壕,曾经的学术同行变成了“敌国科学家”,学术期刊的流通受阻,国际会议无限期推迟。一种非理性的、充满仇恨的民族主义情绪,开始污染曾经相对纯净的科学界。
剑桥大学,这个几个世纪以来的学术象牙塔,也无法置身事外。校园里充斥着关于战争进程的议论,许多年轻的学生和研究员热血沸腾地报名参军,认为这是一场“结束所有战争的战争”,是捍卫文明与荣耀的壮举。学院的宁静被打破,一种躁动不安的气氛弥漫开来。
哈尔森·沃克站在书房窗前,望着庭院里几个正在激动讨论战局的学生,眉头紧锁。报纸上触目惊心的标题和日益增长的伤亡数字,让他感到一种深切的无力感和荒谬感。作为来自21世纪中国的徐川,他成长于一个和平崛起、国力强盛的时代,“战争”对他而言,是历史书上的记载,是博物馆里的影像,最多是弟弟沉迷的军事游戏《和平精英》中的虚拟体验。那是一种隔着安全距离的、甚至带有某种不真实刺激感的认知。
然而,此刻,他真切地身处其中。战争的绞肉机正在欧洲大陆疯狂运转,摧毁生命、城市和人类数百年来积累的文明成果。这种真实的、血腥的、非理性的暴力,与他所熟悉的那个以理性探索为最高准则的科学世界,形成了尖锐而痛苦的对比。在前世,作为国宝级的顶尖物理学家,他受到国家和社会的极高礼遇与保护,可以心无旁骛地探索宇宙的终极奥秘。而在这里,他亲眼目睹理性在狂热面前的脆弱,目睹科学共同体被国家机器轻易地撕裂。
尤其让他忧心的是,他倾注了大量心血的、计划在1915年验证广义相对论的日全食国际观测计划,正面临着夭折的危险。
原定的合作方中,德国天文学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仪器制造的精密度,还是某些理论计算细节,都需要他们的 expertise。然而,战争爆发后,英国与德国己成为敌对国。任何与德国科学家的联系都可能被视作“通敌”,学术交流的渠道几乎被完全切断。一些激进的英国同行甚至公开宣称,与“德国佬”的任何合作都是对国家的背叛,德国科学家的成果也应当被抵制。
哈尔森感到一种巨大的愤懑和悲哀。他深知,科学真理本身没有国界。牛顿定律不会因为发现者是英国人而只在英伦三岛生效,爱因斯坦的场方程也不会因为创造者是德国人而失去其普适性。战争的疯狂,难道要连人类对真理的追求也一并扼杀吗?
他无法坐视不理。他决定利用自己作为双料诺贝尔奖得主的巨大声望和影响力,为科学的火种在战火中争取一线生机。
他首先在剑桥内部奔走呼吁,在与学院院长、皇家学会资深会员的会谈中,他慷慨陈词:“先生们,我们正在进行的,是一项关乎人类对宇宙基本理解的事业!广义相对论验证的意义,超越任何暂时的政治纷争!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时空先知》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如果我们因为战争而放弃这次难得的日食观测机会,将是科学史上巨大的损失,是对理性精神的背叛!”
然而,他的呼吁在狂热的战争氛围中显得异常微弱。多数人虽然尊重他的学术成就,但认为在“国家存亡”之际,谈论星空显得不合时宜甚至迂腐。
哈尔森没有放弃。他将目光投向了中立国。荷兰、丹麦、瑞士……这些国家尚未卷入战火,其科学家仍有可能进行国际合作。他开始频繁地写信,与莱顿大学的洛伦兹、哥本哈根的天文学家等保持密切沟通。在信中,他不仅讨论技术细节,更一再强调科学的超越性:
“亲爱的教授,我相信您与我一样,坚信追求自然真理的事业高于国家间的冲突。星光穿越亿万年抵达我们眼前,它不会区分德国、英国或荷兰。我们的观测,是为了全人类的理解,而非任何一个国家的荣耀。我们必须设法让这次远征继续!”
他的坚持逐渐产生了一些效果。洛伦兹等人也深感忧虑,并积极在本国斡旋。最终,一个折衷的方案逐渐成形:组建一支以中立国科学家为核心、尽可能减少交战方科学家首接参与的观测队。荷兰方面愿意提供部分仪器和人员支持,并尝试通过外交渠道与俄国(日食带经过国)沟通,争取观测许可。
这个过程异常艰难,充满了不确定性。每一封越洋信件都可能被延误或审查,每一个决策都需小心翼翼,避免触碰敏感的政治神经。哈尔森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周旋于学术理想与政治现实之间,身心俱疲。
在这个过程中,他更深切地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科学家在宏大历史暴力面前的渺小与无奈。他不再是那个只需专注于方程和实验的纯粹学者,他必须成为一个外交家、一个活动家,为了守护一个看似“不切实际”的科学梦想而奋力挣扎。
有时,在深夜独自面对满桌的草稿和来自各国的、措辞谨慎的信件时,徐川的灵魂会感到一阵强烈的疏离和疲惫。他怀念21世纪那个相对和平、学术交流畅通无阻的环境。对比之下,这个时代的科学家,不仅要面对学术上的难题,还要承受战争带来的巨大压力和道德困境。
然而,每当他想到爱因斯坦那充满期待的眼神,想到广义相对论那揭示宇宙几何奥秘的惊人美感,想到验证这一理论将给人类认知带来的飞跃,他的内心又会重新燃起斗志。科学的火种,不能熄灭。
经过数月的艰难努力,到了1915年初,一支由荷兰天文学家为主导,得到英国皇家学会暗中支持(以非官方形式),并有望获得俄国方面有限配合的国际日食观测队,终于勉强成形。目标,首指1915年8月横跨俄罗斯的日全食带。
前景依然布满荆棘——战事的蔓延可能随时切断交通线,观测地的安全无法保证,天气更是未知数。但这支队伍的成立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是理性在疯狂世界中的一次微小而倔强的胜利。
哈尔森站在剑桥的码头,目送着装载部分精密仪器的船只缓缓驶离,前往与荷兰队伍汇合。海风凛冽,带着大洋彼岸的血腥气息。他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对远征队命运的担忧,有对科学事业艰难前行的感慨,更有一种在逆境中坚持理想的悲壮与决心。
战争的阴霾依旧浓重,但科学的星星之火,仍在顽强地闪烁,试图穿越这人类自己制造的漫长黑夜。而哈尔森·沃克,这位时空的先知,此刻不仅是科学的探索者,更成为了在乱世中守护文明火种的守望者。
(http://www.220book.com/book/WMC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