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低头时,体育场的灯光突然亮了,像颗巨大的珍珠嵌在黑夜里。紧接着,第一簇烟花猛地窜上天空,“嘭”的一声炸开,金红色的光焰像朵巨大的牡丹,把山顶的夜空照得如同白昼。
“哇——”陈雨和宋家宝同时惊呼,忘了冷风正往领口里钻。
紧接着,更多的烟花接连绽放,绿的像翡翠,粉的像云霞,紫的像葡萄,一串串,一簇簇,把黑天鹅绒般的夜空织成了锦绣。每一次炸开都伴随着震耳的轰鸣,在山谷里荡出回声,连脚下的地面都仿佛在轻轻震动。
“好响!”林知予下意识捂住耳朵,却被震得肩膀发颤。
于海涛立刻伸出手,双手轻轻捂住她的耳朵。他的掌心温热,刚好把她的耳廓完全罩住,烟花的轰鸣瞬间变成了闷闷的回声,只剩下眼前流动的光。林知予抬头看他,他的侧脸被烟花照亮,睫毛上沾着的雪粒闪着光,眼里映着漫天星火,比烟花还要亮。
她忽然想起小时候过年,放鞭炮时爸爸也是这样捂住她的耳朵,温暖又安心。而现在,这份安心换了个人,却同样让她心跳失序。
马晓东站在稍远的地方,看着于海涛双手护着林知予的耳朵,看着她仰起的脸上映着流动的光,忽然觉得手里的手电筒有点沉。他也被烟花震得耳膜发疼,却忘了捂耳朵,任由轰鸣在心里撞出空洞。他不是没想过要争取,可有些细节里的默契,像天生的磁场,看得见,却拆不散。
又一簇烟花炸开时,声音格外响,林知予下意识往于海涛怀里缩了缩。他的手没动,只是微微低下头,靠近她的耳边,声音隔着掌心传过来,闷闷的却很清晰:“别怕。”
温热的气息落在耳廓上,比烟花的光还要烫。林知予的脸颊在围巾里烧起来,轻轻点了点头,却没敢再抬头。
最后一簇烟花在夜空绽放时,像把星星撒在了天上。人群渐渐散去,下山的路上又热闹起来。陈雨和宋家宝还在讨论刚才的烟花哪个最好看,关鹏背着纪宁宁的包,时不时回头提醒她们“慢点,这儿滑”。
走到半山腰的平台时,前面的人拐过了弯,暂时看不见了。于海涛突然停下脚步,林知予也跟着停下来,疑惑地看着他:“怎么了?”
他没说话,只是低头看着她。月光透过树枝的缝隙落在她脸上,能看清她眼里的疑惑和……一丝期待。于海涛的心忽然跳得很快,像被烟花点燃的夜空,所有的克制都在这一刻崩塌。
他往前一步,轻轻摘掉自己的手套,又小心地拨开她围巾的一角,露出半张冻得发红的脸。林知予的睫毛颤了颤,呼吸在冷空气中凝成白汽,像层薄薄的雾。下一秒,于海涛低下头,用带着凉意的唇轻轻碰了碰她的唇角——比雪花更轻,比烟花更烫。
林知予浑身一僵,随即像被烫到似的闭上眼,却没有躲。他的唇很快离开,只留下一瞬的温热,像雪地里划过的星火。
“前面的人快走远了。”于海涛的声音有点发哑,重新替她把围巾系好,指尖碰到她的下巴时,两人都轻轻颤了下。
林知予低着头,帽檐遮住了大半张脸,只露出通红的耳尖,轻轻“嗯”了一声。
而这一切,都被落在后面的马晓东看得清清楚楚。他站在石阶下面,手里的手电筒光束落在地上,映出他微微发颤的影子。刚才那个短暂的吻,像颗小石子投进他心里,荡开一圈圈酸涩的涟漪。他看着林知予攥紧手套的手指,看着于海涛眼里藏不住的慌乱与温柔,忽然明白,有些风景,注定只能远远看着。
他关掉手电筒,站在黑暗里,听着前面传来的笑声,听着林知予被陈雨打趣时的娇嗔,听着于海涛低声替她解围的声音。这些声音曾经让他觉得温暖,此刻却像细密的针,轻轻扎在心上。
下山的路还很长,积雪在脚下咯吱作响。马晓东慢慢跟在后面,和他们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他知道,从今晚开始,有些东西不一样了——林知予和于海涛之间那层朦胧的纱,被烟花和月光揭开了,而他藏在心底的秘密,终究成了只能在暗处绽放的烟火,亮过,然后熄灭,不留痕迹。
走到山脚时,陈雨突然提议:“明年元宵还来好不好?还逛光明街,还看体育场的烟花!”
“好啊。”林知予笑着点头,眼角的余光瞥见旁边的马晓东,他正低头踢着脚下的雪球,侧脸在路灯下显得有点模糊。
于海涛像是察觉到什么,轻轻碰了碰林知予的手,用只有两人能听见的声音说:“别多想。”
她抬头看他,正好对上他温柔的目光,心里忽然就对上了。是啊,不必多想,未来还有很多个元宵,很多场烟花,而他们,会一起看下去。
马晓东听到了他们的约定,也看到了林知予眼里的笑意。他抬起头,对着众人笑了笑,声音被风吹得有点散:“我也来。”
夜风掀起他的衣角,带着远处光明街飘来的糖画甜香。有些心事,或许永远不会说出口,但能这样看着他们热闹下去,或许也是一种结局。就像今晚的烟花,哪怕只有一瞬的光亮,也曾在心里,真实地绽放过。
那之后,青城的雪慢慢化了,春天的梧桐树冒出新叶,教室后墙的倒计时牌一天天减少数字——晨读时的课本声、晚自习的笔尖沙沙、课间分享的零食与错题本,悄悄把元宵夜的烟花记忆,叠进了高三的时光里。首到盛夏来临,蝉鸣裹着湿热的风钻进教室,终于盼到了高考结束的那天,青城恰好下了场透雨。林知予走出考场,校服后背湿了一小块却不觉得凉——于海涛举着伞跑过来,伞面狠狠往她这边倾,自己半边肩膀淋雨,手里还攥着半袋没吃完的薄荷糖。“最后一道语文作文题,你写的啥?”
林知予剥开糖纸,薄荷的清凉漫开时,听见身后传来陈雨的尖叫:“解放啦——!”转头就看见宋家宝抱着纪宁宁转圈,关鹏举着相机追着拍,马晓东站在不远处的梧桐树下,手里捏着支笔,笔帽上还沾着考场的条形码贴纸。
十天后查分的那个晚上,青城的老街飘着烤串的香气。林知予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分数,手指在“确认”键上悬了半天才敢按下去——比预估的高了三十分,足够稳稳站上燕大中文系的线。电话那头的于海涛几乎是吼出来的:“我也是!津大数学系稳了!”
填报志愿的那周,几个人又凑到了光明街的冷面店。玻璃桌上摊着几张皱巴巴的招生手册,被可乐渍浸得发潮,却挡不住上面用荧光笔圈出的重点。
“我跟关鹏商量好了,”纪宁宁用红笔在省城的地图上画了个圈,“他冲青城理工大的机械系,我报省城师范学院的英语专业,这俩学校往年的录取线都比我们的分数低十分,稳了。”她顿了顿,又用箭头把两个校名连起来,“你看,就隔条护城河,以后他想找我,得绕着河跑半圈。”
关鹏在旁边嘿嘿笑,手里的笔在“机械工程”几个字上画了三个圈:“我爸说省城离青城近,寒暑假回家方便。再说了,师范学院的食堂比理工大好,以后我天天去蹭饭。”
陈雨正对着青城师范学院的招生简章发呆,指尖敲着“学前教育”专业:“我妈拿着我的分数算了三天,说这个专业最保险,毕业首接进附幼,连面试都能托关系。”她忽然抬头笑起来,“其实我也想通了,天天带小孩多好,不用跟你们似的,还得学高数。”
宋家宝往嘴里塞了片辣白菜,含糊不清地接话:“我报了青城学院的市场营销,我妈说毕业先去自家超市练手,等你们回来探亲,全给你们打八折。”她把招生手册往桌上一拍,“而且这专业不用学物理,想想就爽!”
林知予的目光落在燕大的招生简章上,未名湖的照片被雨水浸得发皱,却依然能看清湖边的垂柳。“燕大的汉语言文学,我应该能上。”她指尖划过“专业课程”一栏,忽然抬头看向于海涛,“津大的数学系,真的跟你预估的一样?”
“必须的。”于海涛把自己的分数条推到她面前,数学那一栏的数字红得发亮,“招生办的老师打电话了,说我这分数进数学系绰绰有余,还能选最好的导师。”他忽然压低声音,用只有两人能听见的音量说,“津大和燕大在一个城市,地铁三站地,我查过了。”
马晓东在旁边翻着津大物理系的介绍,手指在“量子力学实验室”几个字上停了很久。他的分数远超华清本部的线,却在志愿表的第一栏填了“津大物理系”,此刻正用红笔在“与数学系同校区”下面画波浪线。
“你真不考虑华清?”于海涛凑过去看,“你这分数去华清本部都能挑专业。”
马晓东合上手册,耳根有点红:“津大的物理系去年引进了新设备,张教授的课题组也在这儿,我跟他邮件沟通过。”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而且……离青城近。”
(http://www.220book.com/book/WOM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