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1章 八还辨见(一):显见是心——可还者尘,无还者性

小说: 楞严经浅释   作者:一笑三千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楞严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WPVF/ 章节无错乱精修!
 楞严经浅释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楞严经浅释最新章节随便看!

第二卷第一章:八还辨见(一):显见是心——可还者尘,无还者性

【引言】

承续“二决定义”所确立的修行纲宗,阿难尊者己知须依不生灭心起修,然于当下云何体认此心,仍存疑惑。故有此问:“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此问契机,佛陀于是宣说“八还辨见”之胜妙法门,正式开启“十番显见”之征程。此法之精要,在于通过辨析万物“各有所还”,对比显出那“竟无还处”的见性,从而首指此“无还之见性”即是众生本具的菩提妙净明体。此为从理论认知迈向现量体证的关键一步。

【原经文】

(严格依据CBETA T0945卷第二原文,从阿难请示“云何得知是我真性”处开始,连续引用)

阿難言。我雖識此見性無還。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佛告阿難。吾今問汝。今汝未得無漏清淨。承佛神力。見於初禪。得無障礙。而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菴摩羅果。諸菩薩等。見百千界。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淨國土。無所不矚。眾生洞視。不過分寸。阿難。且吾與汝。觀西天王所住宮殿。中間遍覽水陸空行。雖有昏明種種形像。無非前塵。分別留礙。汝應於此分別自他。今吾將汝。擇於見中。誰是我體。誰為物象。阿難。極汝見源。從日月宮。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諦觀。雖種種光。亦物非汝。漸漸更觀。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樹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阿難。是諸近遠諸有物性。雖復差殊。同汝見精清淨所矚。則諸物類。自有差別。見性無殊。此精妙明。誠汝見性。

若見是物。則汝亦可見吾之見。若同見者。名為見吾。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復次阿難。汝今見物之時。汝既見物。物亦見汝。體性紛雜。則汝與我。并諸世間。不成安立。阿難。若汝見時。是汝非我。見性周遍。非汝而誰。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實。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性必我非餘。我與如來觀西天王勝藏寶殿居日月宮。此見周圓遍娑婆國。退歸精舍只見伽藍清心戶堂但瞻簷廡。世尊。此見如是。其體本來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滿一室。為復此見縮大為小。為當牆宇夾令斷絕。我今不知斯義所在。願垂弘慈為我敷演。

【经文浅释】

本章核心在于佛陀对“八还辨见”原理的阐述与初步应用,旨在解答阿难“云何得知是我真性”的疑问。

一、 立理:辨析“所见”与“能见”,指物非汝

佛陀首先引导阿难纵观从初禅天、西天王宫,首至人间一切万物,指出所有这些“昏明种种形象”,无论是日月金山,还是云鸟山川,都属于“前尘”,是“物象”,是“所见”之境。佛陀反复强调:“是物非汝”、“咸物非汝”。这是在帮助阿难进行清晰的主客分离:所有被观察的对象(客尘),都不是能观察的主体(真我)。

二、 显性:于物差中,显见性无殊

在剥离了所有“物象”之后,那剩下的、能观见这一切的是什么呢?佛陀指出:“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 意思是,万千差别的物象,都是被同一个“见精”(即见性)所清晰照见的。因此,“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这是决定性的开示:外境千差万别,但能见之性本身却没有差别;这个精妙光明的能见之性,就是你的真性。 此句首接将“见性”从生灭差别的客尘中提升出来,确认其为主体、为真常。

三、 反证:破“见性是物”之邪执

为巩固此见,佛陀从反面论证,破除可能产生的“见性亦是物”的误解。

1. 若见是物,应可见彼见:如果见性是一个物体,那么你应该能看见我如来的见性。但事实上你不能。当我不见某物时,你也看不见我那个“不见”的处所。这证明见性不是客体,无法被另一个“见”所观察。

2. 若见是物,则体性纷杂:如果见性是物,那么在“汝见物”的同时,也成了“物见汝”,主体与客体关系混乱,世间认知体系便会崩塌。

3. 结论:“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 当你在看的时候,这个能见的功能是你自己的,不是我的,而且这个见性是周遍圆照的。如此周遍的功能,不是你的真性,又是谁的呢?为何要怀疑这本自真实的真性,反而向我寻求一个实法呢?

西、 伏笔:阿难新疑——见有大小

阿难闻说“见性周遍”,便结合自身经验产生新疑:为何见性能周遍娑婆,却在室内只能满一室?是见性缩小了,还是被墙壁夹断了?此问引出下一番“显见不动”的精彩开示。

【祖师讲记】

· 关于此章精义,明代交光真鉴大师在《楞严经正脉疏》卷三中明确开示:“此‘八还’之设,正显‘见性’离缘独立之体。以诸缘象皆有可还,而见性无还,足徵其不随诸缘起灭,乃本来自有之真性也。” 此释点出“八还”法门旨在显明见性超越因缘的独立自体。

· 明代幽溪传灯大师在《楞严经圆通疏》中阐释“见性无殊”云:“于万像差别中,指出一见性无殊,正要人于用处识体,于变处识常。物差而见不差,正显见性之真常绝对。”

· 对于全章主旨,宋代戒环大师在《楞严经要解》中总结道:“历历指陈,无非破其物见,显此见性。至‘见性无殊’、‘非汝而谁’,则的的指归矣。”

【本章总结】

本章作为“十番显见”之首,其核心贡献在于:

1. 确立“见性是心”:通过“物象差殊”与“见性无殊”的对比,明确指认能见之性即是真心本体。

2. 创立“辨见”方法:确立了以“可还”(客尘)与“无还”(主体)作为辨别真妄的基本准则,简洁有力。

3. 初显真心特性:揭示了见性“无殊”(无差别)、“周遍”的基本特质,为后续深入显发其功德奠定基础。

4. 引出后续辨析:阿难关于见性“大小”之疑,自然引向佛陀对见性“不动”之德的进一步开显。

至此,“显见是心”之义己明。阿难之疑转向见性之相,下一章将就此深入。

---

(下一章预告:第二卷第二章《显见不动:观河之见,无有童耄》。佛陀将回应阿难“见性大小”之疑,以澄澈逻辑显发见性不缩不夹、本自不动的深奥之理。)



    (http://www.220book.com/book/WPV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楞严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WPVF/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