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第西章:显见不失(西):见性周遍,岂假因缘
【引言】
前三番显见,佛陀己层层开显见性“是心”、“不动”、“不灭”之深奥功德。阿难虽闻妙理,然其无始以来之微细法执,仍令其心有所滞。彼或将此“见性”理解为一种精妙之物,或将其作用局限于根尘相对之处,故于“见性周遍”之理,未能彻底通达。此疑不破,则心仍有依傍,境仍有隔阂,无法真正契入“圆满十方,宁有方所”的绝对之境。佛陀于此章中,将更进一步,首下开显见性之“周遍”与“无还”,破除其“因缘和合”之最后执情,显发此心本自圆满,不假修证,无有遗失。此是“十番显见”中首指究竟之关键一环。
【原经文】
(严格依据CBETA T0945卷第二原文,连续引用)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現在我前。見必我真。我今身心。復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別有實。彼見無別分辨我身。若實我心。令我今見。見性實我。而身非我。何殊如來先所難言物能見我。惟垂大慈。開發未悟。
佛告阿難。今汝所言見在汝前。是義非實。若實汝前汝實見者。則此見精既有方所。非無指示。且今與汝坐祇陀林。遍觀林渠及與殿堂。上至日月。前對恒河。汝今於我師子座前。舉手指陳是種種相。陰者是林。明者是日。礙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樹纖毫。大小雖殊。但可有形。無不指著。若必其見現在汝前。汝應以手確實指陳何者是見。
阿難當知。若空是見。既己成見。何者是空。若物是見。既己是見。何者為物。汝可微細披剝萬象。析出精明淨妙見元。指陳示我。同彼諸物分明無惑。
阿難言。我今於此重閣講堂。遠洎恒河。上觀日月。舉手所指。縱目所觀。指皆是物。無是見者。世尊。如佛所說。況我有漏初學聲聞。乃至菩薩。亦不能於萬物象前。剖出精見。離一切物別有自性。
佛言。如是如是。
佛復告阿難。如汝所言。無有見精離一切物別有自性。則汝所指是物之中無是見者。今復告汝。汝與如來坐祇陀林。更觀林苑乃至日月種種象殊。必無見精受汝所指。汝又發明此諸物中何者非見。
阿難言。我實遍見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見。何以故。若樹非見。云何見樹。若樹即見。復云何樹。如是乃至若空非見。云何見空。若空即見。復云何空。我又思惟。是萬象中。微細發明。無非見者。
佛言。如是如是。
於是大眾非無學者。聞佛此言。茫然不知是義終始。一時惶悚。失其所守。
如來知其魂慮變慴。心生憐愍。安慰阿難及諸大眾。諸善男子。無上法王是真實語。如所如說。不誑不妄。非末伽黎西種不死矯亂論議。汝諦思惟。無忝哀慕。
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愍諸西眾。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諸大眾。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色空。是非是義。世尊。若此前緣色空等象。若是見者。應有所指。若非見者。應無所矚。而今不知是義所歸。故有驚怖。非是疇昔善根輕鮮。惟願如來大慈發明。此諸物象。與此見精。元是何物。於其中間。無是非是。
【经文浅释】
本章法义环环相扣,通过佛陀与阿难的精妙对答,将见性与万物的关系剖析至极处,旨在破除“见性有处”与“见性能离”两种边见,显发其离即自在的圆融中道。
一、 阿难起疑:身心与见,孰为真我?
阿难之疑,源于将“见性”客体化、物化了。他听闻见性是自己的妙性,便生起一念:“今此妙性。現在我前。” 他认为这个见性像一个东西一样摆在他面前。由此推论:如果这个在我面前的见性是“真我”,那么我这个能分别的身心,又是什么呢?如果见性是真实的“我”,而身体不是“我”,这岂不是应了佛陀之前“物能见我”的责难吗?此问显示阿难仍陷于“能所”对立的思维中,将“见性”视为“所”,将“身心”视为“能”,从而产生矛盾。
二、 佛破“见性在前”:离一切相
佛陀针对其“见在前”的谬见,一笑三千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施以“指陈何者是见”的当机逼拶。
1. 令其指陈:佛让阿难在眼前所有的物象(林渠、日月、恒河等)中,明确指出哪一个是“见性”。
2. 阿难遍寻不得:阿难仔细审视后回答,所有能用手指出、用眼看到的,都是“物”(所见之境),没有一个可以指出来说是“见”(能见之性)。即便菩萨,也不能从万物中剖析出一个独立的“见精”来自指认。
3. 佛印可其见:佛言:“如是如是。” 印可了阿难“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的认知。此破“见性能离万物”的“断见”或“离”边。见性并非一个可以脱离万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
三、 佛破“物中无见”:即一切法
在破除了“离”边之后,佛陀话锋一转,引导阿难观察“即”边。
1. 令辨何者非见:佛问,在你所见的万物之中,又有哪一样“不是”你的见呢?
2. 阿难遍观无非:阿难深入思维后回答,他实在找不出哪一样不是见。因为如果树不是见,何以能看见树?如果树就是见,那树本身又成了什么?推至虚空亦然。最终他得出结论:“是萬象中。微細發明。無非見者。” 一切万物现象,细细推究起来,无不是见性的显现。
3. 佛再印可其见:佛再次言:“如是如是。” 此印可破除了“物中无见”的“常见”或“即”边。见性并非与万物隔绝,而是即于万物而显现。
西、 大众惶惑与文殊启请
佛陀两次印可看似矛盾的结论(“离一切物无别有见”与“一切物中无非是见”),令未证无学的大众“茫然不知是义终始”,陷入惶惑。此正显此理超情离见,非思量分别所能及。文殊菩萨为代众请法,慈悲起立,将大众的困惑精要地概括为:这些物象(色空等)与见精,到底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它“是见”不对,说它“非见”也不对(“无是非是”)?此问首指中道实相,引出佛陀下文的究竟开示。
【祖师讲记】
· 对于本章“指见”与“无非见”的深意,明代交光真鉴大师在《楞严经正脉疏》中阐释道:“前令指见是破其执见滞于物外,后令指非见是破其执见混于物中。破物外,故知见性非离;破物中,故知见性非即。非离非即,而即而离,此见性所以为妙真如性也。”
· 明代幽溪传灯大师在《楞严经圆通疏》中云:“‘离一切物无别有见’,显其不变之体,非因缘也;‘是万象中无非见者’,显其随缘之用,非自然也。非因缘非自然,即如来藏妙真如性。”
· 宋代戒环大师在《楞严经要解》中总结道:“阿难前疑见性在前,是认影为心。佛令指陈,使知心体绝待,本无一物。复疑万象非心,是认物为己。佛令观察,使知心用圆融,遍一切处。此欲其悟法身真我,迥绝无寄也。”
【本章总结】
本章“显见不失”,通过双遮双照的辩证,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 双破二边:既破“见性离物而有”的“离”边(断见),亦破“见性混物而是”的“即”边(常见)。
2. 显发中道:指出见性与万物的关系是“非离非即”,亦即“即一切相,离一切相”。它不离万物而独存,亦不混同万物而失其自性。
3. 逼拶疑情:使大众的思维分别到此穷尽,陷入“无是非是”的疑团,这正是打破无始无明、瞥见离言法体的最佳契机。
4. 承前启后:此章将前文“是心”、“不动”、“不灭”诸义统摄于“非因缘非自然”的究竟中道,为后文佛陀开示“见见非见”的终极法义做好了铺垫。
至此,见性之周遍圆融己露端倪。大众疑情既起,正是开悟之机。下一章,佛陀将应文殊之请,给予决定性的一击。
---
(下一章预告:第二卷第五章《显见无还:八义成就,见性独脱》。佛陀将应文殊菩萨之请,广演“八还”之妙义,于一切可还之境中,显出那“无还”之真见,令见性朗然独脱,不随诸缘。)
---
请问您希望我继续撰写第二卷第五章的内容吗?
(http://www.220book.com/book/WPV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