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第六章:显见周遍(六):一精之见,万象含容
【引言】
前番“八还辨见”,佛陀己作决定性结论:“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此语如金刚王宝剑,首令阿难与大众于生灭门中,识取那不生不灭的“无还”之见性为真主。然理虽顿悟,事未顿除。阿难于“无还之见性”与“有限之身心”如何融通,仍存隔阂。此疑不破,则“无还”之见性似成一孤悬之理体,与森罗万象、广袤时空未能圆融无碍。佛陀于此章中,将更显大用,从“无还”之体,起“周遍”之用,开显此见性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含裹十方、遍融万法的广大殊胜功德。此是“十番显见”中彰显华严境界之高潮,旨在令学人深信此心本是法界全体,从而发起广大菩提心,圆修圆证。
【原经文】
(严格依据CBETA T0945卷第二原文,连续引用)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聞必不生滅。云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顛倒行事。願興慈悲洗我塵垢。
即時如來垂金色臂。輪手下指。示阿難言。汝今見我母陀羅手下指於南瞻部洲。阿難。汝今見不。阿難言。見。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將誰見。阿難言。我與大眾同將眼見。
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阿難言。如來現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遍歷恒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離此覺知更無所有。云何如來說此非心。我實驚怖。兼此大眾無不疑惑。惟垂大悲開示未悟。
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眾。欲令心入無生法忍。於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咸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若汝執吝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我非敕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於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即時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
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经文浅释】
本章经文,实为第一卷末段的重现,佛陀以此作为引出“显见周遍”的引子,其深意在于:在阿难最惶惑、妄心最无处依止之时,正是开显真心周遍的最佳时机。兹将本章新义,分述如下:
一、 承前启后:于妄心歇处,显真心周遍
此段经文重现,并非简单重复。其语境是阿难因“认贼为子”被佛呵斥,惊怖茫然,妄计全消。正是在此“心无所依”的绝待关头,佛陀摩顶安慰,欲令其“心入无生法忍”。如何入?即是在这妄心歇息之处,体认那本自周遍的真心。因此,此段可视为“显见周遍”的序幕,意在创造一种“能所双泯”的心态,为契入周遍法界之真心做好准备。
二、 正显周遍:见性非形,何关大小
承接阿难“缩大为小”之疑,佛陀正式开显见性周遍之德。其核心论点是:见性本身,没有形质、没有方位、没有空间属性。 既然没有空间属性,则“大”与“小”的概念对其完全不适用。
1. 破“见性有内外”:佛陀指出,众生之所以有内(身)、外(境)的分别,是因为执著西大假合之身为“我”,从而将见性局限于此狭小的身心之内,将身心之外的一切视为“外境”。此乃“迷己为物”所致。
2. 显“见性含裹十方”:一旦悟得此身此心皆是“物”(亦是真心所现之相),而非真我,那么,这个能见之性,就绝非局限于这“物”之中。它灵光独耀,朗照十方。十方虚空,以及虚空中的一切众生、世界,都在此见性的含摄照耀之中。如同我们眼见虚空,虚空广大无边,而能见之性,并非只见了眼前的一小块虚空,而是那能见“全体虚空”的灵知本身,就是周遍的。
3. 喻“片云点太清”:佛陀用了一个绝妙的比喻:众生执著此狭小的身心为自己,从而怀疑见性之大,就好比广阔无垠的虚空之中,突然生起一片小小的云彩,而这片云彩却反过头来,将整个太虚天空都局限住了。这是何等荒谬!我们的身心,对于周遍法界的见性而言,正如太清(虚空)中的一片浮云,怎能反过来局限太清呢?
结论是:见性本来周遍,其体无形无相。所谓“大”与“小”,皆是依“所见”之境(如室内、室外)而产生的分别念,与“能见”之性本身毫无关系。见性在室不缩,观日不延,其体本自周圆。
三、 指归修行:舍小认大,顿同佛体
佛陀最后将此理归于修行实践:“云何汝今遗失真性,颠倒行事?” 众生之“遗失”与“颠倒”,正在于错认那浮云般的西大身、缘影心为“我”,而遗忘了那本自周遍、含裹十方的真心。若能“弃此小屋(指执著),游于西方(指体认周遍)”,即放下对身心小我的执著,体认本有真心之周遍,则“立不动步,遍十方界”,当下便与十方诸佛同一心体,无二无别。
【祖师讲记】
· 关于见性周遍之玄义,明代交光真鉴大师在《楞严经正脉疏》中有精辟阐释:“此显见性周遍,破其疑在身内之最后执情也。前云不动,是竖穷三际;今云周遍,是横遍十方。竖穷故不灭,横遍故不失。此见性所以为常住真心也。‘片云点太清’之喻,尤为警策,首令执内之疑,当下冰释。”
· 明代幽溪传灯大师在《楞严经圆通疏》中云:“前破见性非舒缩,是破其相;今显见性本周遍,是显其体。相是妄计,故可破;体是本真,故须显。识得周遍之体,方知不动不灭之相,皆从此出。”
· 宋代戒环大师在《楞严经要解》中总结道:“自‘显见是心’以至‘周遍’,六番开示,如层峦叠嶂,渐登绝顶。至此则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旨,洞然无疑矣。修行人当于此荐取,不可更向他处寻觅。”
【本章总结】
本章“显见周遍”,是“十番显见”中彰显心性极致功德的华彩篇章:
1. 破空间局限:彻底破除了见性局限于身心内外的妄见,显发其横遍十方的绝对空间性。
2. 显心性全体:指出此见性即是法界全体,含裹十方世界与一切众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3. 喻妄真关系:以“片云点太清”的妙喻,生动揭示了渺小妄识与周遍真心之间的关系,令人顿歇情计。
4. 指顿悟法门:“弃此小屋,游于西方”,即是从执著小我,顿然体认周遍真心,是圆顿修行的要诀。
至此,见性“是心、不动、不灭、不失、无还、周遍”六大功德,己巍巍彰显。阿难与大众于此应生决定解。下一章,佛陀将引领观照,从“见性”推广至“闻性”等六根性,显发其同一真源。
---
(下一章预告:第二卷第七章《显见无碍:根根周圆,互用自在》。佛陀将从眼根“见性”之周遍,推广至耳根“闻性”等一切根性,显发六根之性本自周圆无碍,为“圆通”法门张本。)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楞严经浅释》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WPV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