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7章 七处征心(六):心在无著,破虚空计

小说: 楞严经浅释   作者:一笑三千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楞严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WPVF/ 章节无错乱精修!
 

第一卷第七章:七处征心(六):心在无著,破虚空计

【引言】

前五番征心,佛陀己破“心在內、外、根裏、中間、隨合”之計。阿難之思維,從空間實體執,轉至緣起關係執,皆被一一勘破。至此,阿難之妄計己如強弩之末,其思路轉向一種看似更高超、更貼近“空性”的猜想。他提出“心不在內外,無著於物,則名為心”,即認為心就像虛空一樣,一無所在,一無所著,這種無所著的状态就是心。此計極易與“心性本空”、“應無所住”等般若正見混淆,實則是將“頑空”、“斷空”誤認為真心。此乃學佛者,特別是聽聞空理而未徹悟者極易墮入的陷阱。佛陀于此章中,將以“無著則同無情”的鋒利辨證,破斥此“虛空計”。此破旨在劃清“性空正見”與“頑空斷滅”的界限,指明真心雖離一切相,卻具足一切用,其靈知不昧之性,絕非土木金石之無情可比。

【原经文】

(严格依据CBETA T0945卷第一原文,接续第六章)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西大弟子共轉法輪。常言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則我無著名為心不。

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為心者。是心既無所在云何為心。是心無體將何為無著。若言無著則無所在。如是則無著者。一切物象誰為無著。若無有著即同龜毛兔角。云何無著而名為心。若此無著名為心者。則世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無著。汝今云何獨名無著者為汝心耶。是故應知汝言無著名為心者無有是處。

【经文浅释】

一、转计心在无著:执空为心,堕虚无见

阿难在此提出了一个听起来几乎与佛法教义无异的第六计。

·阿难之立论依据:他回忆起往日听闻佛陀与诸位大弟子讲法时常说的一句话:“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 这句话本身是了义的教法,旨在破除对心性位置的执著,指示心性超越方所、本来无住的体性。

·阿难之误解:然而,阿难却对这句胜义教言产生了严重的误解。他割裂了“一切無著”与“覺知分別心性”的关联,将“一切無著”这个描述心性状态的“謂詞”,當成了心性本身的“主詞”。他問道:“則我無著,名為心不?”(那么,我這個“無所著”的狀態,就是心嗎?)

·此计之剖析:阿难的谬误在于:

1. 執藥成病:佛陀說“心無所在、一切無著”是為了破除對“心有所在、有所著”的妄執,是“掃蕩”的工具。阿難卻把這個“掃蕩”後呈現的“空相”本身,當成了寶貝(心體)給執著起來了。

2. 認境為心:他將一種“無所著”的心理狀態或概念理解,誤認為是真心本身。這好比將“無一物”的虛空當作能生萬法的真如,完全錯認了體性。

3. 墮入斷滅:此計的危險在於,它導向一種“頑空”見,認為心就是什麼都沒有,從而否定靈知覺性的存在,與土木金石無異,墮入斷滅空。

二、佛破第六执:無著非無情,虛空非覺心

佛陀破斥此計,不再採用複雜的空間類比,而是首指其概念核心,進行精準的邏輯辨析。

1. 第一重破斥:名實不符,心義不成

· 佛首先抓住阿難話語中的矛盾:“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者。是心既無所在,云何為心?”(你說那個能覺知分別的心性,哪兒都不在,一切都不執著,把這個叫做“心”。那麼,這個心既然哪兒都不在,它又憑什麼能被稱為“心”呢?)

· 佛進一步詰問:“是心無體,將何為無著?”(如果這個心連自體都沒有,它又拿什麼去“不執著”呢?)

· 此破的關鍵在於:“無著”是一種功能、一種狀態,其前提是必須有一個能起“著”與“無著”作用的主體(即心體)。 如同“跑”這個動作,必須有一個能跑的人。如果根本沒有人,那麼“跑”也就無從談起。阿難的說法,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楞严经浅释》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等於承認了一個沒有跑步者的“跑步”,是荒謬的。

2. 第二重破斥:若無主體,無著同無情

· 佛接著推導:“若言無著則無所在。如是則無著者。一切物象誰為無著?”(如果說“無著”就等於“無所在”。那麼,這個“無著”的性質,一切萬事萬物,誰不具備呢?)

· “若無有著,即同龜毛兔角。云何無著而名為心?”(如果說一個東西根本不存在,如同龜毛兔角,那當然是“無所在”、“無所著”的。但這種絕對的“無”,怎麼能稱之為“心”呢?)

· 此破極為深刻!佛指出,如果按阿難的理解,“無所在、一切無著”就等於心,那麼虛空、桌椅、山河大地,無一不是“無所在、一切無著”(因為它們沒有心識的執著性),難道這些無情物都成了你的心嗎?

3. 第三重破斥:無情遍在,汝心何獨

· 佛繼續追擊:“若此無著名為心者,則世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無著。汝今云何獨名無著者為汝心耶?”(如果這種“無著”的性質就是心,那麼世間的虛空、水陸空行的所有東西,都具有“無著”的性質。你現在為什麼單單把你自己身上這種“無著”的狀態,稱為你的心呢?)

· 這是一個歸謬法。如果“無著”是心的定義,那麼這個定義的外延就太寬了,會把宇宙間所有的無情物都包括進來,這顯然是荒謬的。因此,這個定義是錯誤的。

· 結論:“是故應知,汝言無著名為心者,無有是處。”

【祖师讲记】

·交光大师《楞严经正脉疏》云:“此第六计,乃堕空见之外道。前五计有,此计空。佛以‘無著誰為’破之,正顯心體雖離相,而妙用恒沙。若但認無著為心,則心同木石,失其靈知之性矣。此破空見,最為切要。”

·蕅益大师《楞严经文句》云:“阿难闻‘无著名心’,便认缘影虚无之相,不知‘无著’者,乃心之德,非心之体。如方诸无水,而水相不现,非無水性。佛破其‘誰為無著’,正顯性雖自空,而能發識。若無心體,誰證無著?”

·莲池大师云:“此节破‘无著’之计,正是扶破‘有’者,恐人堕‘空’坑也。般若如大火聚,触着便烧,不惟‘有’不可著,‘空’亦不可著。阿难执‘无著’为心,正是著‘空’。”

【本章总结】

本章是“七处征心”的第六次破斥,其意义在于划清了一条至关重要的界限:

1. 破顽空断见:彻底破除了将心性理解为绝对虚无、一无所有的“顽空”见。这种见解否定因果、否定修证、否定菩提涅槃,是极其危险的邪见。

2. 显性空妙有:指明了般若正见的“空”,是“性空”,而非“相空”、“体空”。是缘起性空,其体是妙明真心,具足無量功德妙用,能生萬法。這個“空”是“即有之空”,不是“離有之空”。

3. 辨明心性:明确了心的定义必须是“灵知”之性,它有知觉、有分别(善分别诸法相)、有功能。而虚空、万物是“無知”之物。不能將“無知”誤認為“無著”的真心。

4. 修行启示:修行者在用功时,若堕入一种“空荡荡、洞洞然、一无所有”的境界,并执著此境为究竟,即是堕入此“无著”计中,名为“无想定”或“无记空”,是很大的歧路。正确的修行,应是在念念觉照中,体认那“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的灵知心性,雖無所住,而能生其心。

阿难的“无著”计再告破产。七处征心,己破其六,阿难的妄计几乎己被剿绝。在下一章,他将提出最后一个、也是最难思议的猜想:“心在非非处”,即“一切无著,则一切都不是心,那么,能知道‘一切都不是’的这个,就是心”。此计己逼近思维的极限,佛陀将如何给予最终的“擒拿”与“指归”?

---

(下一章预告:第八章“七处征心(七):一切无著,究竟指归”。阿难穷途末路,提出“一切无著,则一切都不是心,然则,能推寻、能了知‘此等都不是心’者,斯则為心”。此计近乎“指影为手”,佛陀将以“此是前尘虚妄相想”之理,给予决定性的一击,并最终欲指示真心之所在。)



    (http://www.220book.com/book/WPV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楞严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WPVF/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