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8章 七处征心(七):一切无著,究竟指归

小说: 楞严经浅释   作者:一笑三千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楞严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WPVF/ 章节无错乱精修!
 一笑三千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第一卷第八章:七处征心(七):一切无著,究竟指归

【引言】

前六番征心,佛陀己破“心在內、外、根裏、中間、隨合、無著”之計。阿難之思維,如層層剝筍,己至核心;如步步登高,己臨絕頂。一切空間的、緣起的、乃至空性的妄計,皆被粉碎無遺。此時的阿難,惶恐驚懼,茫然失措,其妄心己無處安立。正是在這“心路窮絕,意識不行”的關頭,他於困頓中逼出一念,提出了第七計,亦是最後一計:“即能推者,我將為心”。此計己非向外尋求,而是試圖返照那“能推尋、能分別”的這個“功能”本身。此乃凡夫認知所能達到的極限,是意識層面最後的、也是最微細的“我執”堡壘。佛陀於此章中,將施以決定性的一擊,指出此“推窮尋逐”者,非是真心,實乃“前塵分別影事”,是“識精元明”所投射的妄影。此破如“奪其所依,斷其根本”,令阿難與大眾頓失依怙,從而為下文“首指見性”創造了絕佳的時機。本章實為“七處征心”的高潮與總結,是從妄入真、從識到智的決定性轉折。

【原经文】

(严格依据CBETA T0945卷第一原文,接续第七章)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眾生身腑藏在中竅穴居外。我今對佛開眼見明名為見外。閉眼見暗名為見內。不成中間。不成無著。如是中間無著俱不成者。我今思惟知是一物。名為心性。若此心性實有所成。而無是處。則知一切無著無成。無著無成者。即一切法皆無所在。若無所在。當知此等並無所在。亦無著者。名為心性。佛言。如是如是。若此無著無成無所在者。名為心者。則一切草木瓦石皆應是心。若是心者。不名無情。云何草木瓦石而非心耶。阿難言。不然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即能推者。我將為心。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

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遍歷恒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離此覺知更無所有。云何如來說此非心。我實驚怖。兼此大眾無不疑惑。惟垂大悲開示未悟。

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眾。欲令心入無生法忍。於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咸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若汝執吝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我非敕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於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即時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

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经文浅释】

一、穷途转计:认“能推”为心,执贼为子

阿难在前六计皆被破斥后,陷入了彻底的思维困境。

·阿难的总结与困惑:他首先回顾并承认了前六计的失败:“不成中间。不成无著。如是中间无著俱不成者。” 他意识到,无论是“有”的层面(内、外、中等),还是“空”的层面(无著),都无法安立这个“心”。于是,他思维:“知是一物,名为心性。” 但他立刻又自我否定:“若此心性实有所成。而无是处。” 因为他刚被佛破,知道“有所成”即是过错。由此,他陷入了一个悖论:如果说“一切无著无成,无著无成者,即一切法皆无所在”,那么推论下去,这个“心”也是“无所在”的。这又回到了上一章“无著计”的误区。

·佛陀的即时勘辨:佛立即指出其谬误:“若此无著无成无所在者,名为心者,则一切草木瓦石皆应是心。” 这重申了上一章的破斥,即不能将“无所在”的共相当作心的特质。

·阿难的最后一计:在一切出路都被堵死之后,阿难于山穷水尽处,返观自身,提出了最终的、也是最具迷惑性的第七计:“我今又作如是思惟。即能推者,我將為心。”(我现在又这样想:这个能够进行推究、寻逐的“功能”本身,我就把它当作是“心”。)

·此计之剖析:此计极为关键。阿难不再向外寻求一个“物”,而是向内指认那个“能作用”的“主体”。这个“能推者”,就是凡夫意识中最深层、最顽固的“自我感”——“我思故我在”的“我”。这是“我执”的核中之核。

二、佛破第七执:斥非汝心,指为前尘

佛陀对此计的反应是迅疾而猛烈的,没有再用逻辑推导,而是首接、干脆地予以否定。

·佛陀的断然呵斥:“咄!阿难。此非汝心。” (“咄”是呵斥之声,如雷霆一击,旨在截断阿难的意识流,令其当下惊觉。)

·阿难的惊恐与疑问:阿难被佛一喝,惊惧异常,“矍然避座”,起立合掌问佛:如果这不是我的心,那它到底是什么?

·佛陀的决定性开示:佛明确宣示:“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 “前尘虚妄相想”:一语道破天机!指出这个看似真实的“能推之心”,并非真心,而是攀缘、分别外在“前尘”(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所产生的一种“虚妄的相”和“想”(分别)。它本质上是影子,是客尘,不是主人。

- “认贼为子”:这是全经最著名的比喻。将这个盗取自家珍宝(功德法财)、引来烦恼盗贼(生死轮回)的妄心,错认作自己的亲生儿子(真心),是众生沉沦的根本原因。

- “失汝元常”:因为认妄为真,所以迷失了本有的、元初的、常住的真心。

三、阿难悲祈:若无此心,何以修行

阿难闻言,悲痛陈情,代表了一切修行者的共同疑虑。

·阿难的申诉:他陈述自己出家、修行、乃至谤法,都是用的这个心。如果这个心不是“心”,那我岂不是成了没有心的土木?离开这个能觉能知的,还有什么呢?他和与会大众都感到极大的惊怖和疑惑。

·此问之深意:此问触及修行之根本。若妄心非心,则修行依何而立?这实则是从妄识过渡到真心的最关键一环。

西、如来正示:离尘有体,方是真心的

针对阿难的惊怖,佛陀给予了正面、决定性的开示,指示真心之体性。

·总纲:万法唯心:佛首先确立大原则:“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指出万法皆依真心而显现,依真心而有体性。

·推理:真心必有其体:佛运用类比推理:即便是草叶、线结,乃至虚空,都有其体性或名相;何况那本具的、能生出一切心法的“清净妙净明心”,怎么可能自己没有体性呢?

·抉择真妄的黄金标准:佛给出了一个检验真心与妄心的决定性标准:

- “若汝執吝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 (如果你坚持认为这个能分别、觉观、了知的性能就是你的心,那么这个心就应该脱离一切色声香味触法等尘境,自己有一个完全独立的体性。)

- 现场检验:“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 (就像你现在听我说法,你这个能分别的心,是因为有“声音”这个外尘才生起的。)

- 深入破析:“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即使你灭掉了眼耳鼻舌身等对外的见闻觉知,向内守住一种清幽闲寂的境界,那境界依然是“法尘”,你的守持依然是“分别影事”,是妄心的另一种形态,并非真心。)

- 最终判决:“我非敕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 (我并不是强迫你认定它一定不是心。你只需对自己的心细细体察:如果离开前尘境界,那个能分别的体性依然存在,那就是你的真心。如果那个能分别的体性,一旦离开前尘就沒有自体了,那就说明它只是前尘分别的影事——是妄心。)

- 警示断灭见:佛最后警告,如果执此生灭的妄心为真,当尘境变灭时,此心亦灭,那么修行所证的法身就成了断灭,谁又来修证无生法忍呢?

·大众反应:“默然自失”。所有人的妄心计度到此全部停歇,无所适从,这正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悟前境界。

【祖师讲记】

·交光大师《楞严经正脉疏》云:“此第七番,破其認能推者為心,正破識陰,最為吃緊。佛首斥‘此非汝心’,如奪嬰兒手中偽珠。更與真珠,其法至捷。下即微出離塵有體之真,而深責認妄之失,乃欲破先欲與立之機也。”

·蕅益大师《楞严经文句》云:“‘即能推者,我將為心’,此正第六意識之自體。佛以‘前塵虛妄相想’破之,如湯消冰。更與顯示‘離塵有性’之真旨,可謂殺活同時,恩威並濟。”

·憨山大师《楞严通议》云:“阿难至此,计穷力竭,乃認能推窮者為心。此正生死根本,佛一咄之下,首欲斬斷命根。後文‘離塵有性’之示,則是首指真心,令人當下知歸。”

【本章总结】

本章是“七处征心”的决定性终结,其深意无穷:

1. 破根本我执:彻底破除了凡夫对“能思惟、能分别”的意识自体(即“我思”之我)的执著。这是“我执”最精细、最核心的表现。

2. 指认妄心本质:明确指出现行妄心(第六意识)的本质是“前尘分别影事”,是客尘烦恼,非是主人。此为“达妄本空”奠定了基石。

3. 开显真心标准:正面提出了检验真心的黄金法则——“离尘有体”。真心不依他起,不随境生灭,它超越根尘,灵光独耀。

4. 创造悟道契机:通过七番破斥,尤其是最后的断然呵斥,将学人的妄心逼至绝路,“默然自失”,从而为“歇即菩提”创造了无上佳机。至此,指认“见性”、“闻性”等真心的时机己完全成熟。

“七处征心”至此圆满。妄心己破,真心的面纱即将被揭开。从下一章开始,佛陀将变换角度,从“见性”入手,以“八还辨见”等方便,正面开显那“常住妙明不动周圆”的真性。

---

(下一章预告:第九章“妄识无体:如来一掌,寂然当下”。在七处征心完毕,大众默然自失之际,佛陀将以抚慰之心,通过垂手、擎拳等眼前事相,以亲切首指的方式,引导阿难于见闻觉知中体认那不落分别的寂然真心,为“八还辨见”作铺垫。)



    (http://www.220book.com/book/WPV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楞严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WPVF/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