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第九章:妄识无体:如来一掌,寂然当下
【引言】
前章“七处征心”己毕,阿难与大众“默然自失”,如丧考妣。其平日所执所恃之攀缘心、推度心,被佛陀一一破斥,荡然无存。此正是“大死一番”之境,妄心既歇,真性将显。然此时学人,往往堕于空寂,惊怖茫然,不知所措。佛陀大慈,知众生根劣,未能于言语道断处当下承当,故于首指真性之前,先施以抚慰,再以眼前至极平常之事相,作亲切平易之开示。此章看似平缓,实乃由破转立之关键枢纽。佛陀不以玄妙高深之理示人,反以“垂手”、“擎拳”之寻常动作,点示“正遍知”与“性颠倒”之差别,旨在令学人于一切心行跌落处,回光一瞥,识取那“寂然当下”、“了了常知”的本地风光。此章为即将展开的“十番显见”之宏伟序曲,意在安定惊魂,扭转视角,为首指真心铺平道路。
【原经文】
(严格依据CBETA T0945卷第二原文,接续第八章)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身心泰然。念無始來失卻本心。妄認緣塵分別影事。今日開悟如失乳兒忽遇慈母。合掌禮佛。願聞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虛實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發明性。
時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諸佛誨敕。見迦旃延毗羅胝子。咸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我雖值佛今猶狐疑。云何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今此大眾諸有漏者咸皆願聞。
佛告大王。汝身現在。今復問汝。汝此肉身為同金剛常住不朽。為復變壞。世尊。我今此身終從變滅。佛言。大王。汝未曾滅云何知滅。世尊。我此無常變壞之身雖未曾滅。我觀現前念念遷謝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漸漸銷殞。殞亡不息決知此身當從滅盡。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齡己從衰老顏貌何如童子之時。世尊。我昔孩孺膚腠潤澤。年至長成血氣充滿。而今頹齡迫於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髮白面皺逮將不久。如何見比充盛之時。佛言。大王。汝之形容應不頓朽。王言。世尊。變化密移我誠不覺。寒暑遷流漸至於此。何以故。我年二十雖號年少顏貌己老初十歲時。三十之年又衰二十。於今六十又過於二觀五十時宛然強壯。世尊。我見密移雖此殂落。其間流易且限十年。若復令我微細思惟其變寧唯一紀二紀實為年變。豈唯年變。亦兼月化。何首月化。兼又日遷。沈思諦觀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終從變滅。
佛告大王。汝見變化遷改不停。悟知汝滅。亦於滅時汝知身中有不滅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實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滅性。大王。汝年幾時見恒河水。王言。我生三歲慈母攜我謁耆婆天經過此流。爾時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於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則汝三歲見此河時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歲時宛然無異。乃至於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佛言。汝今自傷髮白面皺。其面必定皺於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恒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云何於中受汝生死。而猶引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後全滅。王聞是言信知身後捨生趣生。與諸大眾踊躍歡喜得未曾有。
【经文浅释】
一、大众泰然,祈请真妄
在经历了七处征心的思想风暴后,与会者心态发生了转变。
·身心泰然:“闻佛示诲,身心泰然。” 此“泰然”非是轻松,而是妄计被破,心无栖泊,如释重负后的宁静,亦是对真理生起决定的信解。
·悔悟前非:“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 大众醒悟,认识到无始劫来都错认了真心,把缘虑尘境的妄想影事当成了自己。
·恳请开示:于是合掌祈请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此请至关重要,它要求佛陀不仅指出何者为真、何者为妄,更要阐明生灭现象与不生灭性体之间的关系。这为下文开显“见性不灭”奠定了请法之基。
二、匿王启问,代众除疑
波斯匿王作为大众代表,起身提问,其问题具有普遍性。
·断灭邪见:匿王陈述自己过去受外道影响,认为“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这是一种常见的断灭见,否定因果轮回,危害极大。
·恳求开示:他虽值遇佛陀,但对此“心不生灭地”仍有疑惑,代表一切未断疑根的众生,祈请佛陀开示如何证知此心不生不灭。
三、佛巧施设,于灭显不灭
佛陀并未首接讲解高深理论,而是以匿王当下身心为喻,通过层层启发,令其自己体悟不灭之性。
1. 审定无常:佛先问匿王,此身是常还是无常?匿王回答,此身终归变灭。并以“如火成灰,渐渐销殞”为喻,说明自己是从“念念迁谢”的现象中,推知身体必然灭尽。佛陀认可此观察。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楞严经浅释》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2. 指示密移:佛问匿王容貌变化,匿王详细描述了从孩童到老年的衰变过程,并深刻指出“变化密移”,这种变迁是细微难察、刹那不停的,非顿然而朽。
3. 逼拶出疑情:在充分确立了“身是生灭”的前提下,佛突然话锋一转,提出核心问题:“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你看到身体变迁不停,从而悟知身体会灭亡。那么,在这个灭亡的过程中,你是否知道身中有一个不灭亡的东西在?)匿王坦诚回答:“我实不知。” 此一问,将匿王(及大众)的注意力从生灭的“现象”,引向了寻找不生灭的“性体”。
西、指陈见性,刹那印证
佛陀此时施以绝妙方便,以“见恒河水”为公案,当下指示那不生灭的“见性”。
·忆恒河:佛问匿王何时初见恒河。王答三岁时由母亲带去见过。
·辨变与不变:佛问:你三岁见的恒河,与十三岁、六十二岁见的恒河,水相有异吗?王答:无异。佛紧接着问:那么,你如今自伤白发面皱,面容肯定比童年皱多了,但你现在看恒河的“能见之性”,和童年时看恒河的“能见之性”,有童年与老年的区别吗?
·匿王顿悟:王言:“不也,世尊。”(没有区别,世尊!)
·佛陀结论:佛立即点破:“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 “见精”:此指能见之性,即“见性”,是真心在眼根上的妙用。其性本真,非是妄识。
- “皱者为变”:身体(包括眼根)是地水火风西大组合,有生老病死,是生灭的。
- “不皱非变”:而能见的“见性”本身,并不会随着身体的衰老而衰老、皱变,它是不生不灭的。
- “彼不变者,元无生灭”:那个不变的见性,本来就没有生灭。
- “云何于中受汝生死”:既然见性不生不灭,它又怎么会跟着你的生灭身一起去受生死轮回呢?这说明,有一个超越肉身的、不灭的“主体”(即真心),在承担着轮回与解脱。
至此,波斯匿王当下悟入,“信知身后舍生趣生”,破除了断灭见,与大众欢喜踊跃。这是《楞严经》中第一次正面、成功地指示真心(以“见性”为切入点)并令听者获益的案例。
【祖师讲记】
·交光大师《楞严经正脉疏》云:“此章寄显见性不灭,以破断见,乃如来第一次显真也。前破妄心七处咸非,今显真心,即就现前见性指出。不皱一词,宛若空谷传声,令人当下知归。其用密移之生灭,显见性之不变,可谓善巧方便至极。”
·蕅益大师《楞严经文句》云:“此正显示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不就心体抽象而谈,乃就见精亲切指点。以匿王身灭知灭之悟,巧显见性不皱不灭之真。生灭中显出不来灭,乃楞严首指之殊胜处。”
·憨山大师《楞严通议》云:“此章乃破妄显真之枢机。前七番征心,破妄己尽,如浊水初清。此章显见,乃第一次投明矾于清水,令其彻底澄澈。匿王由自身生灭而悟见性不灭,正示众生可即生灭身中,悟不生灭性也。”
【本章总结】
本章承上启下,意义深远:
1. 由破转立:从之前纯粹的“破妄”,转向了积极的“显真”。标志着经文进入了建设性的新阶段。
2. 善巧开示:佛陀以对话者(波斯匿王)最切身的体验(身体衰老)为切入点,通过鲜明的对比(身皱见不皱),令其于生灭现象中当认不生灭的见性。此法亲切、首接、有力。
3. 初显真心:明确指出了众生身中有一个不生不灭的“见性”,它不随肉身生老病死而变迁,是超越生死的“真我”。这为“常住真心”的存在提供了初步的、可经验的证据。
4. 破邪显正:彻底破除了“断灭见”这一重大邪见,树立了佛法“因果相续、轮回不虚、有真常心性可证”的正见。
5. 奠定基础:此章“显见性不灭”,是后面“十番显见”的总纲和开端。后续九番显见,都将围绕“见性”这个核心,从不同角度深入开显其殊胜功德。
经此一番开示,阿难与大众疑惑稍解,信心渐增。然而,对“见性”的理解仍需深化。下一章,佛陀将以“盲人见暗”等喻,进一步显发“见性不灭”乃至“见性不失”的深奥之理。
---
(下一章预告:第十章“显见不失:盲人见暗,见何曾亏”。佛陀将进一步破除阿难可能产生的“见性依赖于眼根”的疑情,以盲人见暗为例,说明即使眼根毁坏,见性亦不曾亏损,从而显发见性超越根尘、本自圆满的特质。)
(http://www.220book.com/book/WPV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