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00章 长安的黄昏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虾仁传大唐神探军师 http://www.220book.com/book/WSAY/ 章节无错乱精修!
 

虾仁笑了,伸手摸了摸小女孩的头——

那头发上还沾着草屑,像去年在蜀地见过的阿桃。

他忽然想起贞观七年,自己穿着破道袍在长安街头卖画的场景:

那时他饿着肚子,看着路边的百姓啃树皮,心想“要是能让他们吃饱饭,就算死也值了”;

如今,百姓的脸上有了肉,眼里有了光,连孩子都知道,是“军师爷爷”让他们吃饱了饭。

御书房里,李世民坐在龙案后,指尖敲着《巡幸纪要》。

烛火跳得很稳,照在“江南漕运司常设”

“剑南秋税永减三成”

“占城稻推广至江淮”这几行字上。

李世民的手指停在“百姓粮价降三成”那句,抬头问:

“虾仁,这数字,是真的?”

虾仁站在旁边,手里还攥着从蜀地带来的占城稻穗:

“臣让人查了成都府的粮行,上个月每斗米三钱五,这个月两钱八;

剑南的灾民,现在能领到三斗赈粮,够吃半个月。”

李世民翻到“茅山书院招生”那页,眉峰舒展:

“江宁的学子,现在有一百二十七人?还有阿牛那孩子,要当县令?”

“是。”虾仁笑了:

“王山长说,书院的束脩全免,还有朝廷给的膏火银,家长们都愿意送娃去读书。”

李世民放下《巡幸纪要》,提笔在封皮上批注:“依此推行,天下可安。”

字迹刚劲有力,像他的人——

从来不说虚话,只做实事。

次日早朝,太极殿的丹墀下,群臣跪得整整齐齐。

李世民穿着衮服,站在龙椅前,声音洪亮:

“朕此次巡幸江南、剑南,见百姓安居乐业,心中甚慰;

今宣布三事:其一,江南漕运司常设,专管河道疏浚与粮船调度;

其二,剑南秋税永减三成,开仓放粮之事,着户部常抓不懈;

其三,占城稻推广至江淮,命各地农官指导种植,明年亩产要增两成!”

殿下群臣跪呼:“陛下圣明!”

虾仁站在武将队列末尾,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虾仁传大唐神探军师 低头看着自己的朝靴——

靴底沾着江南的泥,蜀地的草屑,江宁的书院灰尘。

他想起昨天在朱雀大街,小女孩举着的野菊花,想起蜀地老妇人捧着赈粮的双手,想起茅山书院里阿牛的笑脸。

这些,才是真正的“圣明”——

不是诏书里的字,是百姓日子里的暖。

退朝后,李世民拉着虾仁进了御花园。

牡丹开得正盛,李世民折了朵,插在虾仁的冠冕上:

“虾仁,你看这花,开得多艳。可朕知道,这花能开,是因为根扎得深。”

虾仁望着冠冕上的牡丹,没说话。

他想起贞观初年,自己在陇右军营里,给李世民出主意“均田制”;

想起三年前治水,和民夫一起拉纤;

想起在蜀地,和农官一起教百姓插秧。这些“根”,比任何花都结实。

“陛下,”虾仁终于开口:

“臣没做什么。是百姓自己努力的——他们想活着,想变好。”

李世民握住他的手,掌心温暖:

“可要是没有你,百姓不知道该怎么努力。你给他们指了路,给他们搭了桥,让他们能走到好日子里。”

他望着远处的承天门,目光悠远:

“朕当年起兵,就想让天下百姓吃饱饭。如今,这愿望,快实现了。”

虾仁望着承天门上的匾额,阳光照在“贞观之治”西个字上,闪闪发光。

他轻声说:“陛下,这盛世,才刚刚开始。”

傍晚,虾仁回到英国公府。

院子里,老仆种了株占城稻,己经抽了穗。

虾仁蹲下来,摸着稻穗,想起蜀地的稻田,想起江南的运河,想起江宁的书院。

这些都是他的“孩子”,是他用半生心血浇灌的。

忽然,有人敲门。

是茅山书院的王渊,手里捧着个青布包:“军师大人,这是阿牛寄来的。”

虾仁打开,里面是封书信,还有一株稻穗——

是茅山书院种的占城稻,穗子沉甸甸的。书信里,阿牛写:

“大人,我今年毕业了,要去江宁县当县令。我会像您一样,让百姓读上书,吃饱饭。”



    (http://www.220book.com/book/WSA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虾仁传大唐神探军师 http://www.220book.com/book/WSAY/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