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83章 旱塬变粮川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虾仁传大唐神探军师 http://www.220book.com/book/WSAY/ 章节无错乱精修!
 

工程最艰难的是开凿龙门渠。

龙门山山势险峻,岩石坚硬如铁。

民夫们用铁钎凿石,用竹筐运土,每天只能推进尺许。

虾仁亲自上山督工,他卷起袖子,和民夫一起打钎:

“诸位乡亲,这渠通了,明年咱们的地就能浇上洛河水,再不怕旱了!”

他的手掌磨出了血泡,百姓们却更卖力了。

有老匠人献策:“用火烧石,再浇冷水,石头自裂!”虾仁立刻推广,效率翻了三倍。

三个月后,龙门渠的第一股水流,从龙门山奔涌而出,汇入渭河。

紧接着,郑国渠的清淤也完成了。

当清澈的泾水重新漫过渠堤,流向干渴的农田时,关中大地响起了一片欢呼。

三年后,水利工程全面竣工:

郑国渠清淤扩宽,灌溉面积从三百万亩增至五百万亩;

龙门渠引洛入渭,关中新增可耕地八十万亩;

三十座义仓遍布关中,每仓储粮十万石,足够赈济三郡灾民。

这年秋天,关中大丰收。

洛阳、长安的粮仓堆得像小山,陈粮堆积太久,竟要开仓减价出售。

百姓们捧着新收的稻谷,编了首歌谣:

“虾仁修得小龙王,旱涝保收粮满仓;昔日焦土生金浪,如今仓廪满长安!”

民心的丰碑:从“虾仁渠”到“千秋业”。

长安城外,一条新修的水渠穿城而过。

百姓们自发在渠边立了块碑,上刻“虾仁渠”三字,还画了虾仁挽袖督工的画像。

有老农牵着牛经过,指着画像对孙子说:

“这是虾仁大人,是他让咱们的地不再靠天吃饭!”

虾仁听说后,连忙命人拆了碑:

“这是百姓的功劳,不是我一个人的。”

可百姓们又偷偷立起,还编了更长的歌谣:

“虾仁渠,长又长,引得洛水灌关中;大人心,比水长,千秋万代记心上!”

李世民得知此事,大笑:“百姓心里有杆秤,你做了好事,他们自然记得。”

他下旨将“虾仁渠”正式命名,又追封当年殉职的民夫为“修渠义士”,建祠纪念。

春耕时节,关中平原上,牛犁翻起的新土泛着油光。

虾仁站在郑国渠畔,望着万亩良田里劳作的百姓,心中满是欣慰。

他知道,这满仓的粮食,不仅是大唐的国力,更是百姓的希望。

“大人,”随行的水利丞递上一份文书:

“江南水患,朝廷想请您去治水。”

虾仁接过文书,望向远处的终南山。

山雾缭绕中,仿佛看见更广阔的天地——

那里,有更多的河流等待治理,有更多的百姓等待安居。

他转身对水利丞说:“备马。治水,是刻不容缓的事。”

风卷着新翻的泥土香吹过,虾仁的身影融入了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

他知道,自己不仅修好了关中的渠,更修好了大唐的根基。

这根基,是百姓的信任,是土地的馈赠,是一个王朝长治久安的密码。

冬阳把太极殿的琉璃瓦晒得暖融融的。

殿内檀香袅袅,李世民身着十二章纹衮服,端坐在龙椅上。

下方,虾仁穿着月白纻麻常服,正垂眸看着案上的诏书——

那是他刚拟好的《请辞英国公实职疏》,墨迹还未全干。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虾仁传大唐神探军师》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http://www.220book.com/book/WSA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虾仁传大唐神探军师 http://www.220book.com/book/WSAY/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