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仁走过去,捏着稻穗,剥开谷壳——
米粒,雪白雪白的,像珍珠。
他抬头,看见周围的百姓都围过来,眼里闪着光。
“亩产多少?”有人问。
“两石五。”农夫声音发颤:
“比去年的常规稻,多了整整一石!”
人群爆发出欢呼。
老妇人抱着孙子,跪在田边:“军师大人,您是活菩萨!”
虾仁扶起她,指着金黄的稻田:
“菩萨是这稻,是咱们的手。只要肯学,肯干,咱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第二年春天,成都平原的稻田里,占城稻占了七成。
农夫们拿着占城稻种,互相打听:“你家种了几亩?”
“亩产多少?”
“什么时候插秧?”
蒙学馆的孩童们,也跟着先生念:“占城稻,易栽收,亩产两石五……”
虾仁站在城楼上,望着漫山遍野的绿色,对身边的李世民说:
“陛下,这稻不是我推广的,是百姓自己选的。因为他们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希望。”
李世民笑着点头:“虾仁,你这招,比赈粮管用十倍。赈粮只能救一时,这稻,能救一世。”
虾仁望着远处的秧田,轻声说:
“陛下,治国的根本,不是让百姓‘活着’,是让百姓‘想活着’——
想活着,才会努力,才会变好。”
那年秋天,成都的粮价降了三成。
百姓们拿着卖粮的钱,有的买了耕牛,有的修了房子,有的送孩子去蒙学馆。
老妇人把占城稻的谷壳攒起来,做了个小枕头,说:
虾仁传大唐神探军师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虾仁传大唐神探军师最新章节随便看!“这是军师大人给的福分,要留着给孙儿做枕头。”
虾仁收到一封百姓的联名信,信里夹着晒干的占城稻穗:
“军师大人,明年我们要种二十亩占城稻,还要教邻村的百姓种。您是我们的福星!”
虾仁把信收在抽屉里,旁边是李世民赐的“惠民侯”印信。
他望着窗外的稻田,风里飘来稻花香——
那是希望的味道,是大唐的未来。
从成都往江宁的驿道上,春末的风裹着桂香钻进马车帘缝。
虾仁倚着软枕,望着窗外掠过的稻田——
金黄的穗子压弯了腰,田埂上跑着扛锄头的农夫,嘴里哼着占城稻的歌谣。
阿福坐在对面,擦着腰间的刀鞘:
“大人,再有二十里就到茅山书院了。去年您吩咐拨的修缮银,王山长说己经买了木料,就等开工。”
虾仁嗯了一声,指尖无意识地着袖中的《茅山书院志》——
那是他出发前让人从江宁府衙翻出来的,泛黄的纸页上,记载着这座北宋时便有的书院曾有的荣光:
“藏书三千卷,弟子百余人,岁贡进士十有二三。”
可如今,那座书院,怕是连“荣光”的边都摸不到了。
茅山书院坐落在江宁城外的茅山脚下,青瓦白墙早己褪成灰扑扑的颜色。
门楣上“茅山书院”西个鎏金大字缺了一笔,像缺了牙的老人。
门环上的铜绿厚得能刮下来,虾仁伸手叩了三下,半天才有个人影晃出来——
是山长王渊,五十多岁的人,鬓角全白了,官服洗得发白,袖口还打着补丁。
“军师大人!”王渊看见虾仁,慌忙跪下来,膝盖磕在青石板上发出闷响:
“您……您怎么来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WSA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