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仁扶起他,跟着走进书院。
院子里的杂草齐膝高,原本的讲堂塌了半面墙,露着里面的草席。
廊下的石桌裂了缝,上面摆着几本翻烂的《论语》,书页沾着泥点。
最里面的厢房里,传来孩童的低吟声!
虾仁掀开帘子,看见三个孩子挤在一张破桌前,捧着缺页的书,跟着一个老秀才念:“学而时习之……”
“就这三个学子?”虾仁的声音沉下来。
王渊叹气:“何止啊。今年开春,我带着徒弟挨家挨户敲门,求了半个月,才招到十二个;
有的娃刚读了半个月,家里就说‘供不起’,把人领回去了。还有的……”
他指了指墙角的草堆:
“那娃叫阿牛,爹是佃农,去年洪水冲了田,全家只能吃观音土,娃偷偷把书卖了换粮……”
虾仁的手攥成拳。
他想起成都的蒙学馆,孩子们睁着亮晶晶的眼睛念“人之初”;
想起占城稻田里,农夫笑着说“明年要种二十亩”。
可这里的文脉,像被晒干的草绳,脆得一折就断。
“赋税?”虾仁问。
王渊点头:“江宁的田赋是每亩三斗粮,外加两成丝绢;
百姓一年到头,挣的钱刚够交赋役,哪有余钱供娃读书;
再说,读了书又怎样?还不是回家种地?不如早点帮家里干活。”
虾仁望着窗外的茅山,山雾缭绕里,仿佛看见曾经的学子背着书箱!
从这里走出去,成为地方的父母官,成为朝堂的忠臣。
可如今,这一切都成了泡影。
当晚,虾仁在江宁府衙设宴,邀请了江宁的十个乡绅。
厅子里摆着八仙桌,桌上放着江宁的特色菜——
盐水鸭、狮子头、莼菜汤。
乡绅们坐定,虾仁端着酒盏,开门见山:
“今天请各位来,是为茅山书院的事。”
乡绅们交换了一下眼神,有人小声嘀咕:
“不就是个破书院吗?值得大人这么上心?”
虾仁没理会,继续说:
“朝廷拨了五千贯专款,专门修茅山书院——
屋顶要换瓦,讲堂要翻新,还要添一千卷新书;
另外,凡是从茅山书院毕业的学子,朝廷免他们三年赋役;
要是愿意留在地方当先生,或者去县衙当差,朝廷优先荐举。”
厅子里一下子静了。
姓张的乡绅最先反应过来,他摸着下巴:
“军师大人,这是说……我家娃要是读了书院,不仅能免赋役,还能当官?”
“没错。”虾仁点头:
“而且,书院的束脩全免,书费也免。只要娃肯读书,朝廷包了他的吃穿用度。”
另一个乡绅——
做绸缎生意的李掌柜拍了下桌子:
“这等好事,我赶紧回去告诉我那两个娃!我家老大今年十五,正愁没出路;
现在去书院读书,将来能当吏员,比跟着我做生意强多了!”
王渊坐在角落,眼睛亮得像星星。
他没想到,虾仁一句话,就把书院的“死棋”下活了。
半个月后,茅山书院的门口排起了长队。
报名的学子从十几岁到三十岁不等,有佃农的儿子,有商人的子弟,还有老秀才的孙子。
王渊站在门口,看着名单,手一首在抖:“一百二十七个……整整一百二十七个!”
书院修好了——
新换的青瓦在阳光下闪着光,讲堂的墙上挂着孔子像,案上摆着新添的《史记》《资治通鉴》。
学子们穿着统一的蓝布衫,坐在教室里,跟着先生念: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http://www.220book.com/book/WSA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