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京市,寒风初起。未名湖面结了一层薄冰,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但比天气更冷的,是悄然改变的氛围。
那几盘磁带的传播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它们像长了翅膀,从中央音乐学院飞到清华园,从文艺界的小沙龙传到各高校的学生会。在燕京大学的诗社,有人把《远山》的歌词抄录在诗刊的扉页;在师范学院的文艺晚会上,有学生模仿谢衣的唱腔,抱着吉他唱起了《归途》。
赞誉来得热烈。一位知名的老诗人在作家协会的茶话会上激动地说:"我在这孩子的歌声里,听到了久违的真诚。这是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声音,是这一代人的心声!"《文艺报》的一位年轻编辑悄悄找到周扬,希望能约谢衣写一篇创作谈。
但争议的暗流也随之涌动。
最先察觉到不对劲的是陈浩。一天晚上,他从学生会开会回来,脸色凝重地把谢衣拉到宿舍走廊尽头:"系里可能要找你了。今天学生处的人在问,说你那些歌'格调不够积极','充满了小资产阶级情调'。"
果然,第二天下午,谢衣就被叫到了系党总支办公室。
王书记是个严肃的中年人,他让谢衣坐下,自己则在办公桌后沉吟良久。"谢衣同学,"他终于开口,手指轻轻敲着桌面上一封拆开的信,"你是我们系里的骄傲,是京大的一面旗帜。组织上培养一个人才不容易啊。"
他推了推眼镜,语气变得沉重:"可是最近,我们收到一些反映。说你沉迷于那些......嗯......靡靡之音,在同学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还有人说你的歌'格调灰暗'、'脱离群众'。你怎么看?"
窗外,光秃秃的树枝在风中摇晃。谢衣安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蜷缩起来。
"你是学考古的,"王书记站起身,走到窗前,"应该明白什么是根本。那些虚无缥缈的音乐,能帮你辨认甲骨文吗?能帮你做类型学分析吗?年轻人有爱好是好事,但要分清主次啊!"
谈话持续了半个小时。临走时,王书记拍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把心思收一收,专注学业。你是要做学问的人,不要被这些资产阶级文艺思潮带偏了方向。"
更让谢衣难受的是秦教授的态度。在下一节《新石器时代考古》课后,老先生特意慢走几步,与他并肩而行。
"听说你最近很受欢迎。"秦教授的声音很轻,却让谢衣心头一紧,"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考古这门学问,最重要的是沉得下心。你现在名声在外,是福是祸,还很难说。"
老先生停下脚步,望着图书馆的飞檐:"我年轻时也爱读徐志摩,后来把那些诗全烧了。时代不一样了,但道理是相通的——要学会藏拙。"
系里的谈话像一阵寒风,迅速吹遍了考古系。原本天天缠着谢衣学吉他的大一学弟,现在见到他都绕道走;几个平时要好的同学,虽然还会打招呼,但眼神里多了几分疏离;湖畔的聚会不知不觉就散了,偶尔有人提起,也都默契地转移话题。
最让谢衣难忘的,是那个飘着小雪的傍晚。他抱着吉他走到石舫,却发现那里己经空无一人。只有湖面的薄冰在暮色中泛着清冷的光。他在老位置坐下,刚拨动琴弦,就看见两个戴着红袖章的老太太在不远处指指点点。
他终于明白,周扬说的"该听到的人"确实听到了,但其中有些人,显然不喜欢他歌声里的东西。
那天晚上,谢衣独自在未名湖畔走了很久。雪花落在他的肩头,融化在粗糙的吉他琴弦上。他突然想起苏晚晴信里的话:"我们都不知道原来歌还可以这样唱......"
也许,正是因为歌声里藏着太多真实的渴望,才会让某些人感到不安。这个认知让他既感到沉重,又莫名地多了几分坚定。
(http://www.220book.com/book/WYP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