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6章 声动:时代的回响

小说: 声鸣1978   作者:琉璃的暖暖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声鸣1978 http://www.220book.com/book/WYPT/ 章节无错乱精修!
 

京市的深秋,天空湛蓝高远。能容纳万人的首都体育馆此刻人声鼎沸,灯火辉煌,将夜幕映照得如同白昼。全国青年文艺汇演的巨幅海报悬挂在入口处,海报上工农兵学商各界青年形象昂扬,背景是喷薄的朝阳和绵延的群山,象征着生机勃勃的时代。这里,汇聚了来自五湖西海的青年文艺精英,代表着当时最高水平的群众文艺风貌,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盛会。

后台的空气混合着松节油、化妆品和年轻人特有的热切气息。合唱队在最后整理着统一的服装,舞蹈演员拉伸着修长的肢体,器乐选手们反复擦拭着早己锃亮的乐器。气氛紧张而有序,弥漫着大赛前的凝重。谢衣独自坐在一个相对安静的角落,怀中紧抱着他那用布套仔细装好的吉他。与周围那些阵容齐整、训练有素的队伍相比,他显得形单影只,甚至有些格格不入。他能听到前台传来的阵阵掌声,如潮水般起伏,那是对一个个精彩节目的肯定,也无形中增加了他的压力。

他轻轻着琴套粗糙的布料,指尖仿佛能感受到木材的纹理和琴弦的韧性。这不再是北大礼堂那个略带局促的舞台,也不是市文化宫那个需要奋力一搏的选拔场。这是首都体育馆,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场面”。成败在此一举。

“下一个节目,原创歌曲《拓荒》。表演者:京市大学考古系学生,谢衣。”

报幕员字正腔圆、清晰洪亮的声音通过高质量的音响系统传遍场馆的每一个角落。当“考古系学生”这个前缀被念出时,看台上隐约传来一阵细微的骚动,那是好奇,是疑惑,或许也有一丝善意的期待。

谢衣站起身,深吸了一口气,那气息带着后台特有的杂乱味道,却奇异地让他镇定下来。他稳步走上那宽阔得有些令人目眩的舞台。追光灯“啪”地一声,如一道纯净的光柱,将他和他怀中那略显朴素的吉他笼罩其中,与台下那片浩瀚的、隐在暗影中的观众席隔绝开来。

一瞬间的目眩之后,他的心反而沉静下来,如同风暴眼中那片奇异的安宁。他调整了一下立式麦克风的角度,目光平静地望向那片模糊的黑暗。在那黑暗之后,他仿佛看到了谢家坳连绵的群山,在晨曦中呈现出青黛色的轮廓;看到了未名湖秋日静谧的波光,倒映着博雅塔的身影;更看到了无数张模糊而又清晰的面孔——那是他的同学,是工地上的青年,是无数和他一样,从旧日的迷茫中走出,渴望用知识和汗水“重建理想”、“开创新局”的同龄人。他们眼中闪烁的,是与他一样的星火,是与他一样的朝阳。

他不再仅仅是为自己而唱,也不再仅仅是为北大的荣誉而唱。此刻,他感觉自己是一个通道,一种声音的载体,要将这一代人的思考、激情与抱负,通过这方舞台,传递出去。

指尖落下,拨动了第一组和弦。

依旧是那带着独特木质音色的前奏,清脆而坚定,在庞大的体育馆里回荡,竟产生了一种空谷足音般的奇妙效果,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听觉。

他开口,歌声通过高保真的音响设备,被放大、传递,清晰地送到每一位听众的耳中:

“告别迷茫的旧时光,我们手握青春的桨,

知识是星火,理想是朝阳,要在废墟上建新家乡……

荆棘遍野,我们用脚步丈量,

荒原千里,我们的歌声是界标!”

他的声音高亢而真挚,没有经过太多修饰的技巧,却蕴含着一种近乎原始的生命力。那进行曲般的节奏,像铿锵的脚步声,敲击在人们的心上;那民歌式的激昂旋律,如同号角,吹响了行动的序曲。而手中那把吉他的声音,在这种国家级别的音响系统中,其特有的粗粝感和颗粒感非但没有被削弱,反而被赋予了一种惊人的真实感与穿透力。它不像传统民族乐器那样古韵悠长,也不像西洋管弦那样辉煌华丽,它就是它自己——一种来自民间、来自生活、属于青年人的声音,质朴,却充满力量。

当歌曲进入高潮部分,谢衣的演唱也更加投入,几乎是一种倾尽全力的呐喊:

“拓荒,拓荒,用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让沉睡的土地苏醒,让理想之花绽放!

啊——拓荒,拓荒!青春的热血滚烫,

未来的蓝图我们亲手画上!”

这歌声,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起初是零星的掌声,从看台的某个角落响起,随即,如同星火燎原,迅速蔓延开来。掌声越来越密集,越来越响亮,最终汇集成一片山呼海啸般的声浪,伴随着情不自禁的喝彩声,几乎要掀翻体育馆的顶棚。那不仅仅是对一首歌、一个表演者的赞赏,那更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一种认同的共鸣。这首歌,唱出了他们内心深处某种朦胧而炽热的情感,唱出了他们想要表达却未能找到合适方式的时代心声。

灯光下的谢衣,额角沁出细密的汗珠,在追光灯下闪闪发光。他微微喘息着,向着台下那片沸腾的黑暗,深深地鞠了一躬。那一刻,他清晰地意识到,他成功了。他不仅代表北大赢得了荣誉,他更让一种新的音乐形式,一种新的青年表达,在这座象征着国家最高文艺殿堂的舞台上,发出了属于自己的、不容忽视的声音。

第二天,《华国青年报》的文艺版块,在并不十分起眼的位置,刊发了一篇评论文章,标题是《清新的风,来自生活的歌——评谢衣和他的〈拓荒〉》。文章的作者显然颇为谨慎,在肯定其“充满朝气”、“贴近青年”、“反映了新时代青年建设祖国的豪情”的同时,也委婉地提到了“在艺术形式的探索上还可以更加丰富和深化”,措辞上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保留。然而,文章的基调是积极和肯定的,称之为“一股来自校园、来自生活的清新之风”,认为其“展现了青年一代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谢衣”这个名字,连同他的《拓荒》和那把标志性的土吉他,随着《华国青年报》的发行,一夜之间传遍了华国大地,真正意义上,声动华国。一股清新的文艺之风,似乎正从这看似微弱的起点,开始悄然吹拂。

作者“琉璃的暖暖”推荐阅读《声鸣1978》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http://www.220book.com/book/WYP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声鸣1978 http://www.220book.com/book/WYPT/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