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乐队在简陋平房里的“古今对话”进行得如火如荼。
虽然成果渐显,但终究是闭门造车。
他们需要一个机会,一个真正的舞台,来检验这“杂交”出来的音乐,能否打动除了他们自己以外的耳朵。
然而,他们这种“西不像”的风格,想登上学校官方的正式演出舞台,难度堪比让王建国的电子设备一次调试成功——希望渺茫。
机会,往往偏爱那些正在努力折腾的人。
它来得偶然,甚至带着点“擦边球”的意味。
京大图书馆为了配合一次重要的学术活动,精心策划了一个名为“夏商周:华夏文明的基石”的古代文明图片展。
展厅设在图书馆一楼东侧的回廊,环境清幽,灯光设计特意营造出一种庄重、神秘的氛围,展板上是放大的青铜器拓片、甲骨文照片、二里头遗址的发掘现场以及各种珍贵文物的影像。
谢衣看到布展通知时,心里就是一动。
他找到负责展览的老师,也是他之前上过课的一位比较开明的副教授,软磨硬泡,充分发挥了他考古系学生和“文艺新秀”的双重身份优势。
“老师,您想啊,”
谢衣一脸真诚,带着点年轻人特有的狡黠,“光有静态的图片,是不是少了点氛围?我们乐队,最近正好在做一些尝试,就是把古代的音乐元素,比如埙、古琴这些,和现代音乐结合起来,创作了一套叫做《地籁》的曲子,主题就是探寻华夏文明的源头之声。您看,能不能让我们在展览的角落,就一个小小的角落,做个‘背景音乐’的现场演示?绝对不吵闹,就是营造一种沉浸式的观展体验,让同学们能更好地‘走进’那个时代。”
他甚至还搬出了林教授(当然是在心里默默道歉):“我们考古系的林建国教授也认为,这种跨学科的尝试很有意义,是‘格物致知,音由心生’。”
那位老师被他说得有点心动,又有些犹豫:“小谢啊,你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图书馆是安静的地方,你们这又是乐队……万一吵到别人看书怎么办?”
“保证不会!”
谢衣拍着胸脯,“我们不用扩音设备,就是原声演奏,音量控制到最低,就像……就像博物馆里的背景音乐一样,若有若无,烘托气氛而己!”
他刻意隐瞒了王建国那些可能会发出“地府之音”或“外星信号”的设备,打算到时候见机行事。
最终,在谢衣的再三保证和“只是背景音乐”的承诺下,老师勉强同意了,但再三叮嘱:“一定要注意音量!绝对不能影响图书馆的正常秩序!不然我可得挨处分!”
消息没有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只在“青铜”乐队成员和他们的核心朋友圈子里口耳相传。
时间定在展览开幕后的第一个周五晚上,图书馆闭馆前两小时,人流相对较少的时候。
尽管如此,当晚的情形还是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或许是“谢衣”这个名字尚有余温,或许是“埙与古琴、吉他的神秘合奏”这个组合太过猎奇,又或许是年轻人对新鲜事物天生的好奇心。
当晚,闻讯而来的学生三三两两,如同溪流汇入大海,悄无声息地挤满了图片展所在的回廊角落。
人群安静而拥挤,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期待的、近乎屏息的静谧。幻灯片自动切换,斑驳的青铜器纹饰、巨大的卜骨裂纹、二里头的黄土探方,在墙壁上投下明明暗暗的光影。
谢衣、楚云、林音和王建国,就缩在回廊最深处一个相对昏暗的角落里,设备简单到近乎寒酸。
没有舞台,没有灯光,他们就像是几个偶然聚集在此、即兴玩音乐的学生。
王建国紧张地调试着他那套精简过的设备——这次他不敢用大功率的,只带了一个小 mixer 和几个用于制造特殊氛围的效果器,电源还是从远处一个保洁插座偷偷接过来的延长线。
周扬则在人群外围紧张地望风,生怕图书馆管理员突然出现,把他们这场“非法”音乐会一锅端了。
谢衣深吸一口气,对着伙伴们点了点头。
楚云举起埙,凑到唇边。他没有看任何人,目光仿佛穿透了图书馆的墙壁,投向了遥远的星空。
一声低沉、悠长、带着泥土般质感的埙鸣,如同从大地深处缓缓升起,在静谧的展厅里幽幽回荡开来。
“呜——”
仅仅这一声,原本还有些细微骚动的人群瞬间彻底安静下来。
那声音仿佛具有某种魔力,首接叩击在心灵最柔软的地方。
幻灯片恰好切换到一张巨大的、布满神秘雷纹的商代青铜鼎照片。
紧接着,谢衣的吉他加入了,他没有弹奏旋律,而是用指尖轻轻摩擦琴弦,发出一种类似风声、又像是沙砾流动的沙沙声响,营造出空旷古老的背景。
王建国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加入了一丝极其轻微的、经由效果器处理的电子音效,那声音如同青铜器在黑暗中自身发出的、微不可闻的共鸣,增强了空间的深邃感。
然后,林音的古琴响了。
她没有弹奏成型的曲子,只是用手指轻轻拨动了一根弦,发出一个悠长的、带着微微颤音的基音,那声音清冷如玉,却又带着温润的质感,如同月光洒在古老的河面上。
这时,谢衣开始用一种低沉的、近乎吟诵的语调,加入了他为《地籁》填写的、充满意象的诗句,那不是歌唱,更像是巫祝的祷言:
“风起于青萍之末,声发于地脉之根……
龟甲灼裂,是问询天地的纹路……
泥土沉睡,陶埙醒着……”
他的吉他偶尔弹出几个简洁而现代的和弦,像是给这古老的图景投下几缕属于当代的思考光线。
音乐在继续。
楚云的埙声时而呜咽如秋风,时而苍茫如原野;
林音的古琴则在间隙中点缀着清越的泛音或沉郁的按音,如同星光的闪烁或历史的叹息;
王建国的电子音效始终控制在极低的音量,如同无形的画笔,渲染着声音的色彩和空间感;
谢衣的吟诵和吉他,则像是贯穿始终的叙事线索。
这根本不是一场表演,更像是一场精心构筑的、召唤古老灵魂的仪式。
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被这声音构建出的“场”深深吸入。他们看着墙上幻灯片里那些沉默的文物影像,耳中听着这由同样古老的乐器发出的、却又经过现代意识编织的声音,一种奇妙的通感产生了。斑驳的青铜纹饰仿佛在呼吸,龟甲上的裂纹仿佛在诉说,黄土层的断面仿佛在律动。
没有激昂的节奏,没有煽情的旋律,只有一种缓慢流淌的、深沉博大的情感和意境,在静谧的空间里弥漫、渗透。
当最后一个音符——楚云一声悠远得仿佛要融入虚空埙声,和林音一个清冷如露滴的琴音泛音,在王建国营造出的、渐渐消散的宇宙背景嗡鸣中,缓缓归于沉寂时……
现场陷入了一种奇异的、长久的静默。
没有人说话,没有人动,甚至没有人想起要鼓掌。所有人都还沉浸在那个刚刚被声音构建出来的、遥远而又莫名熟悉的时空里,无法自拔。空气中仿佛还残留着埙的苍凉、琴的清越和那来自大地深处的嗡鸣。
寂静持续了足足有半分钟。
然后,周扬才第一个反应过来,他环顾西周,看到许多同学眼中竟然闪烁着未曾擦去的泪光,那是一种被美震撼、被文化血脉触动后的自然流露。
他悄悄捅了捅身边的谢衣,压低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兴奋:“我的老天……老谢,你们这不是在演奏,你们这是在‘下蛊’啊!看把大家都给‘震’傻了!”
谢衣自己也还沉浸在刚才的演出氛围里,听到周扬的话,才松了口气,露出一丝疲惫而欣慰的笑容。
他看了看身边的伙伴:楚云依旧清冷,但眼神比平时明亮了许多;林音的小脸因为激动和紧张而泛着红晕;王建国则是一副“我的设备终于没掉链子”的庆幸表情。
这时,不知是谁率先轻轻鼓了一下掌,这掌声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了连绵不绝的涟漪。掌声并不热烈爆棚,而是克制、真诚,带着深深的敬意和感动,在图书馆静谧的回廊里回荡,显得格外珍贵。
这场非正式的、甚至带点“非法”性质的图书馆角落音乐会,没有官方记录,没有媒体报道,却像一股暗流,迅速在京大乃至周边高校的艺术圈子里口耳相传,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青铜”乐队和他们的《地籁》,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完成了他们的初啼,而这声啼鸣,清澈、古老而又崭新,预示着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http://www.220book.com/book/WYP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