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5章 北上的知音

小说: 声鸣1978   作者:琉璃的暖暖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声鸣1978 http://www.220book.com/book/WYPT/ 章节无错乱精修!
 

就在“青铜”乐队因审查意见而陷入低气压,谢衣在坚持自我与适应规则之间艰难权衡之际,一个如同秋日暖阳般的消息,驱散了他心头的部分阴霾——苏晚晴,那个在南方小城与他有着共同精神追求、能听懂他琴声里山河与星空的姑娘,如愿以偿地考入了京市师范大学中文系。

她的到来,像一阵清新而温润的风,吹进了谢衣被黄土、乐谱和电子线路填满的生活。

没有轰轰烈烈的仪式,就在一个周末的午后,谢衣骑着那辆叮当作响的二手自行车,穿过满是银杏落叶的街道,在火车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接到了拎着简单行李、笑容依旧恬静却多了几分坚毅的苏晚晴。

“京城的风,好像都比我们那儿硬朗些。”

苏晚晴拢了拢被风吹乱的发丝,笑着对谢衣说,眼睛里闪烁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终于抵达他在的城市的安心。

谢衣接过她的行李,挂在车把上,拍了拍后座,露出几个月来最轻松的一个笑容:“那是,这可是吹过燕山、拂过长城的风,自带历史厚重感。坐稳了,苏大学者,带你去感受一下我们北大‘一塔湖图’的‘硬朗’风光!”

他没有首接带她回学校,而是先绕道未名湖。

秋日的湖光山色,博雅塔的倒影在澄澈的湖水中微微摇曳,美得如同一幅定格的油画。两人沿着湖岸慢慢走着,谢衣像个热情的导游,指着各个建筑介绍,语气里带着自豪,也夹杂着只有他们才懂的、关于南方小城和那份《远山》记忆的默契。

苏晚晴的到来,对谢衣而言,意义远不止是恋人团聚。在某种程度上,她是他精神世界的“锚点”,是他最敏锐、最懂他的听众和评论者。

当谢衣带着她参观那间著名的“青铜”乐队简陋排练室,向她介绍楚云、林音、王建国和周扬,并有些忐忑地播放了《地籁》的排练录音,讲述了文化局领导的审查意见后,苏晚晴的反应,让所有人都感到惊喜。

她没有立刻评价音乐的好坏,而是凝神静气地听完,然后微微闭上眼睛,似乎在回味。片刻后,她睁开眼,目光清澈地看向谢衣,从她随身携带的帆布包里拿出一个厚厚的笔记本。

“谢衣,”她的声音温柔却有力,“你的音乐,让我想到了《诗经》里的‘雅’和‘颂’,不是‘国风’的首白叙事,而是一种更宏大、更庄严的仪式感。楚云同学的埙声,是‘大地之雅’,林音同学的古琴,是‘天空之颂’。而你的吉他和王学长的电子音效……”她顿了顿,寻找着合适的词汇,“像是试图搭建一座桥梁,让现代的我们,能够走入那个古老的仪式现场,既是旁观者,也是参与者。”

她翻动笔记本,指着里面一些她阅读古代文论和诗歌时写下的札记:“你看,古人论文,讲究‘气’与‘骨’。你们的音乐里,‘气’是流转的,是埙声的悠远、古琴的空灵和电子音效营造的空间感;‘骨’是谢衣你吉他提供的那些简洁有力的和声动机,还有你吟诵时那种内在的节奏感。结构上,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声鸣1978 或许可以借鉴一些古典诗词的‘起承转合’,让情绪的铺垫和释放更有层次……”

她不是从乐理上分析,而是从文学意象、美学结构和情感脉络上提供建议,常常一语中的,让困扰谢衣许久的某些音乐结构上的阻塞豁然开朗。连一向对“外行”意见不太在意的楚云,都忍不住多看了苏晚晴几眼,清冷的眼神里闪过一丝认可。

王建国更是挠着头,嘀咕道:“苏同学这么一说,我感觉我那些设备不是在做特效,是在参与构建一个‘声景空间’啊!格局打开了!”

在谢衣最彷徨、几乎要被“不够昂扬”、“靡靡之音”这类评价动摇的时候,苏晚晴的存在更像是一种无声而强大的支撑。一次,两人在图书馆后的石凳上休息,谢衣忍不住吐露了内心的挣扎:“晚晴,有时候我也怀疑,是不是我太固执了?也许把音乐做得更‘亮’一些,更符合主流期待,并不是背叛自己?”

苏晚晴没有首接回答,而是轻轻念了一句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她转过头,目光柔和而坚定地看着谢衣,“衣,你记得你在那次引起争议的报告会上说的吗?你说,美,让我们更加热爱这个世界。你的音乐里的‘美’,不是粉饰太平的虚假甜美,不是口号式的廉价激情。它是真实的,是带着历史黄土的重量、带着文明源头的苍凉、带着生命在时间长河中挣扎与思考的感悟。这种真实本身,这种对美和根源的执着探索本身,就是最强大、最持久的鼓舞力量。它鼓舞人们去思考,去沉淀,去连接,而不仅仅是盲目地兴奋。”

她的话语如同清泉,涤荡了谢衣心头的迷雾。他看着她,看着这个从南方小城一路北上,真正懂得他琴弦之下汹涌波涛的姑娘,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感激和力量。她不是简单地告诉他“坚持”或“放弃”,而是从更本质的层面,肯定了他所做之事的内在价值。

“你说得对”

谢衣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释然的笑容,那笑容里重新充满了阳光和笃定,“‘青铜’本来就不是为了敲出喧闹的锣鼓点儿而存在的。它的声音,就应该像埋藏千年的编钟,需要静心聆听,才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沉甸甸的回响。看来,我这个‘考古的’,还得继续在音乐这块田里‘挖’下去,说不定哪天,真能挖出个‘声音的司母戊鼎’来!”

苏晚晴被他这带着考古特色的幽默比喻逗笑了,嗔怪地看了他一眼,眼神里却满是欣赏和支持。

有了苏晚晴这位“文学顾问”和精神知己的加入,谢衣的心态变得更加积极和豁达。他不再将审查意见视为纯粹的否定和障碍,而是看作一种需要去理解和“翻译”的反馈。他召集乐队成员,在苏晚晴文学视角的启发下,重新审视《地籁》的结构和表达,进行了一些微调,不是为了迎合,而是为了让作品的意图更清晰,让那种内在的、沉静的力量能更有效地传递出去,即使面对的是习惯于“昂扬”调门的耳朵。

“青铜”乐队,在经历了审查的寒流之后,因为这位北上的知音,重新凝聚了力量,带着更加清晰的音乐理念和更加坚定的内心,准备迎接未知的挑战。



    (http://www.220book.com/book/WYP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声鸣1978 http://www.220book.com/book/WYPT/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