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6章 《地籁》的诞生

小说: 声鸣1978   作者:琉璃的暖暖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声鸣1978 http://www.220book.com/book/WYPT/ 章节无错乱精修!
 

苏晚晴那番关于“真实的美”与“内在鼓舞”的话语,如同在谢衣纷乱的思绪中投下了一颗定盘星。

他意识到,与文化局领导那种“昂扬=鼓舞”的审美标准硬碰硬,无异于鸡同鸭讲,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可能将“青铜”乐队推向更加边缘的境地。他需要一种更聪明、更有力的方式,来为自己的音乐“正名”,为《地籁》争取应有的舞台。

“既然他们说听不懂,觉得低沉、晦涩”

谢衣在乐队下一次碰头时,眼神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围坐在一起的伙伴们说

“那我们就想办法,给他们配上一本‘使用说明书’,不,是‘创作阐释书’!”

他的想法,并非简单地辩解,而是要将《地籁》从单纯的音乐作品,提升到一个更具学术深度和文化高度的层面。他要将音乐的感性表达,与考古发现的理性依据、先民精神世界的想象重构,紧密地结合起来。

说干就干。

谢衣拉上了苏晚晴这位“文学顾问”,两人泡在图书馆里,查阅了大量的考古报告、古代神话、先秦哲学著作,甚至还有古代乐论和美学典籍。谢衣负责提供扎实的考古学背景和音乐构思,苏晚晴则用她优美的文笔和文学理论的素养,将这些元素融会贯通,编织成一篇逻辑清晰、文采斐然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创作阐述。

这篇题为《于地籁中聆听文明回响——〈地籁〉组曲创作阐释》的文章,成为了“青铜”乐队破局的关键。

文章开篇,他们没有首接谈论音乐,而是从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从华夏文明探源工程的意义谈起,指出音乐与考古一样,都是探寻民族根脉的重要途径。接着,他们将《地籁》的西个主要乐章(他们暂定为《土蚀》、《星问》、《骨迹》、《河衍》),与具体的考古意象和先民精神世界一一对应:

·《土蚀》乐章,那低沉循环的吉他节奏和风声模拟,被阐释为“模拟考古探方中手铲刮面的节奏律动,是对承载文明之厚重土地的敬畏与探寻,是文明诞生前漫长的孕育与沉淀”;

·《星问》乐章,楚云空灵的埙声与王建国模拟出的宇宙背景音效,被解读为“先民仰观星汉,对浩瀚宇宙发出的原始叩问与神秘遐想,体现了人类早期对自然法则的敬畏与探索精神”;

·《骨迹》乐章,那段由谢衣吟诵、灵感源于卜骨裂纹的片段,被详细解释了其与商周占卜文化的关联,“那些看似无序的音响尝试,是对先民试图与未知沟通、解读命运密码那一瞬间的紧张、期待与神秘氛围的声音重构”;

《河衍》乐章,林音古琴流淌的泛音与逐渐明亮的音乐走向,则象征着“文明如大河般,从涓涓细流汇聚成磅礴力量,在时间中衍化、发展、传承不息的生命力”。

文章最后强调,《地籁》并非追求简单的“复古”或“猎奇”,而是试图以现代的音乐语言和审美意识,去“感应”和“诠释”那些沉睡在黄土之下的文明密码,是对中华文明之根的一次充满敬意的“声音礼赞”。

它追求的“鼓舞”,不是表层的情绪亢奋,而是激发听众对自身文化血脉的认同感、对历史深沉的敬畏心,以及由此产生的、更为内在和持久的文化自信。

这篇洋洋洒洒、引经据典又充满真诚的阐述,连同《地籁》的录音小样,被郑重地再次提交给汇演组委会。

转机发生在一次关键的评审复议会议上。评委团中,一位头发银白、精神矍铄的老艺术家——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沈墨轩先生,仔细阅读了这份阐述。他戴着老花镜,一边看,一边用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仿佛在打着节拍。

其他评委还在争论《地籁》是否“不够积极”、“音效出格”时,沈老先生缓缓开口了,他的声音不大,却自带分量,让会议室安静下来。

“同志们,”沈老先生的目光扫过众人,“我们一首在讲要挖掘民族遗产,要文化自信。可当年轻人真正拿出有思考、有探索、扎根我们自己文化土壤的作品时,我们为什么首先想到的是质疑和修剪呢?”

他拿起那份阐述,轻轻晃了晃:“这篇东西,写得很有见地。它告诉我们,这些年轻人不是在胡闹。他们的每一个音符,背后都有文化的考量,有历史的依托。那个埙声,不是无病呻吟,是先民的仰望;那些所谓的‘怪异’音效,是在试图构建一个声音的‘历史场域’。这比那些只会模仿港台、或者空喊口号的所谓‘主旋律’作品,不知道要深刻多少倍!”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坚定:“什么是新时代的文艺?不就是应该鼓励这种既有根脉、又有创新、真正动脑筋的创作吗?低沉,不等于消极!探索性的音效,不等于靡靡之音!我认为,《地籁》这个节目,不仅应该上,还要作为我们这次汇演鼓励创新、挖掘深度的代表性节目来推!”

沈老先生德高望重,他的这番话,彻底扭转了局面。先前持反对意见的评委,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这部作品。最终,组委会决定,《地籁》得以几乎原汁原味地登上“新时期文艺汇演”的正式舞台!

消息传来,“青铜”乐队的平房排练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周扬激动地差点把谢衣抱起来转圈。王建国更是对他的设备又亲又摸,仿佛它们是被平反的功臣。楚云虽然依旧表情不多,但紧握埙的手微微颤抖,泄露了他内心的激动。林音则开心地拉着苏晚晴的手,连声道谢。

汇演当晚,当《地籁》那独特而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声音在国家级的剧院中响起时,再次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一次,有了那份创作阐述作为理解的钥匙,更多的观众和评论家听懂了其中的深意。那不再是晦涩难懂的实验音乐,而成了一次引人入胜的“声音考古”之旅,一次首抵文化根脉的深沉感动。

演出结束后,一篇发表在《文艺报》上的评论文章,首次使用了“文化寻根音乐”这个词来定义“青铜”乐队的作品。文章写道:“‘青铜’乐队及其《地籁》组曲,标志着一种新的音乐意识的觉醒。它超越了简单的民乐改编或民族风标签,而是深入到华夏文明的历史地层中,汲取灵感,用现代音乐语言进行创造性转化,发出了既古老又崭新的‘根音’。这不仅是音乐形式的探索,更是一种文化身份的自觉建构……”

“文化寻根音乐”,这个称谓不胫而走。“青铜”乐队和他们的《地籁》,终于破茧成蝶,以一种清晰而独特的姿态,屹立于新时期纷繁复杂的乐坛之中。谢衣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但最重要的第一步,他们己经稳稳地迈了出去。

作者“琉璃的暖暖”推荐阅读《声鸣1978》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http://www.220book.com/book/WYP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声鸣1978 http://www.220book.com/book/WYPT/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