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八,立秋刚过,谢家坳村头的老槐树上还挂着盛夏的浓绿,却己经破天荒地系上了红绸。县委的吉普车在村民的簇拥下驶进村,扬起的尘土在午后的阳光下闪闪发亮。县委书记亲自将烫金的"状元及第"匾额送到谢家,那间低矮的土坯房门前,第一次响起了鞭炮声,惊起了槐树上歇息的知了。
"老谢家祖坟冒青烟了!"
"我就说衣娃子有出息,那年他满月,我就看见屋头有文曲星亮......"
曾经冷言冷语的乡邻,如今提着鸡蛋、红糖,挤满了谢家小院。二婶王氏忙前忙后地倒水,汗水浸湿了她的碎花衬衫,嗓门比树上的知了还亮:"我们家衣娃啊,打小就聪明......"
谢衣安静地坐在里屋,整理着行装。窗外的喧嚣仿佛与他无关,八月的热风从窗口涌入,他的手指轻轻抚过那把土吉他,琴弦在夏日的阳光下泛着金属特有的光泽。
就在这时,一个更奇特的传言在年轻人中流传开来。
"知道不?谢衣哥会弹琴!秀兰说夜里听见他弹琴,比广播里的还好听!"
"真的?不是说他整天就知道看书吗?"
"人家那是文武双全!"
这些窃窃私语,伴着树上的蝉鸣,为"状元"这个身份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
午后,县一中的校长带着几位老师登门。老校长紧紧握住谢衣的手,手心因为天热而有些潮湿:"谢衣同学,希望你后天能来学校做个报告,给学弟学妹们传授经验!"
报告会那天,县一中礼堂水泄不通。八月的闷热让每个人都汗流浃背,却阻挡不了学生们的热情。连走廊都站满了人,窗户大开着,上面贴着一张张年轻的脸庞。谢衣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渴望的眼睛,忽然想起前世在工地给工友们唱歌的场景。
他讲自学的方法,讲如何合理安排时间,讲"把每一个知识点都当作考古发现来研究"的乐趣。没有空话套话,全是实实在在的体会,台下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与窗外的蝉鸣交织在一起。
就在报告会即将结束时,谢衣突然说:"知识让我们认识世界,但美让我们热爱这个世界。"在校长错愕的目光中,他取出了那把土吉他。
声鸣1978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声鸣1978最新章节随便看!礼堂里顿时一片哗然。
"他要干什么?"
"那是......乐器?"
谢衣闭目凝神,手指轻抚琴弦。一段清越的旋律流淌而出,那是他这几日新作的《启明星》,既有传统的五声音阶底色,又融入了现代的和声进行。铁丝弦特有的清冷音色,在闷热的礼堂里显得格外空灵,仿佛一阵凉风吹散了暑气。
起初还有窃窃私语,渐渐地,整个礼堂安静得只剩下琴声和窗外的蝉鸣。学生们睁大眼睛,一些老教师不自觉地坐首了身子,用手帕擦着额头的汗。这段音乐对他们而言太过新奇,却又莫名动人。
琴声渐息,寂静持续了数秒,而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学生们蜂拥而上,把谢衣围在中间,热浪和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
"谢衣哥,这是什么曲子?"
"能教我们弹吉他吗?"
人群中,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女生静静站着。等其他人都问得差不多了,她才走上前来,声音清亮:"谢衣同学,我叫苏晚晴。你的曲子......很特别。"
谢衣抬头,看见一双秋水般的明眸。女孩穿着一件淡蓝色的确良衬衫,额头上带着细密的汗珠,落落大方地继续说:"我父亲在文化馆工作,我从小听各种民歌、样板戏,但从来没听过这样的曲子。它既熟悉又陌生,像是......像是我们心里一首等着的声音。"
"这是我自己写的。"谢衣轻声说,感觉到汗水正沿着脊背滑落。
"我能感觉得到。"苏晚晴微笑,"它有你呼吸的节奏。"
这时,文化馆的苏馆长走过来,一边摇着折扇,一边目光锐利地打量着谢衣和他的土吉他:"年轻人,有兴趣来文化馆坐坐吗?我们正在筹备文艺汇演......"
夜幕降临,谢衣走在回村的路上。夏夜的繁星格外明亮,稻田里的蛙声此起彼伏。他想起白天的掌声,想起苏晚晴那双会说话的眼睛,想起苏馆长的邀请。通往北京的车票就在兜里,但故乡的音乐种子才刚刚萌芽。
他在村口的打谷场上驻足,轻轻拨动琴弦。几个半大孩子闻声跑来,安静地围坐在他身边。萤火虫在夜色中飞舞,琴声伴着蛙鸣飘荡,像一粒种子,落在盛夏温热的土壤里,静待破土而出的那一刻。
(http://www.220book.com/book/WYP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