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江面上还飘着一层薄如纱的晨雾,将远处的码头轮廓晕染得模糊不清。渔船悄无声息地靠岸,船板搭在湿滑的石阶上,发出轻微的“吱呀”声。许亦辰先跳上岸,伸手扶苏子榆——她的脚踝还肿着,落地时微微踉跄,指尖下意识攥紧了许亦辰的袖口。
两人躲进码头旁的废弃棚屋,快速换上老余准备的衣物。许亦辰穿上阴丹士林蓝布长衫,布料挺括却带着洗过的柔软,他戴上黑色圆框眼镜,镜腿有些松,需时不时用手指扶一下,瞬间从满身硝烟的特工,变成了文质彬彬的教书先生。苏子榆则换上同色系的旗袍,领口绣着一圈细白的花边,她用木簪将长发挽成低髻,指尖沾了点薄粉,轻轻拍在脸颊上,遮住连日逃亡的疲惫,眉眼间透出几分温婉,活脱脱一副教师家眷的模样。
“走吧,别引人注意。”许亦辰帮她理了理旗袍的下摆,声音压得极低。两人混在清晨的人流中——有挑着菜筐的农妇,有推着小车的商贩,还有赶早班的工人——沿着江边的石板路,慢慢向城南夫子庙方向走去。晨雾渐渐散去,阳光透过梧桐树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却驱不散空气中的紧张——偶尔能看到穿黄军装的日军士兵,背着枪在街边巡逻,眼神警惕地扫过每个行人。
秦淮书院就坐落在夫子庙东侧,白墙黑瓦,马头墙翘角飞檐,门口挂着两盏朱红的灯笼,灯笼穗子在晨风里轻轻晃动,看起来和周围的江南建筑别无二致,甚至透着几分书卷气。可走近了才发现,门口左侧挂着一块簇新的铜牌,铜绿还没来得及生成,上面刻着“大东亚文化研究会”几个楷体字,旁边配着一行日文,字体锋利,像一把刀子,刺眼得很。
门口站着两个守卫,穿着黑色短打,裤腿扎得紧紧的,手里没拿枪,却双手抱胸,指关节因用力而泛白。他们的眼神不像普通门卫那样松散,而是像鹰隼般锐利,扫过每个进出者的脸,连衣角的褶皱都不放过——显然是特高课的便衣,伪装成守卫监视着一切。
“我们怎么进去?”苏子榆挽着许亦辰的胳膊,假意仰头看门口的灯笼,嘴唇不动,声音压得几乎听不见,指尖却因紧张而微微发凉。
许亦辰的目光快速扫过门口的公告栏,木板上贴着一张泛黄的纸,用毛笔写着“诚邀各界文人参与‘中日诗会’,今日上午九点举行”,字迹圆润,却透着刻意的谄媚。他心里一动,拉着苏子榆走到公告栏前,手指轻轻划过纸面,声音里带着恰到好处的惊喜:“太好了,正好赶上诗会,我们就以‘明德学堂教师’的身份进去。”
他转身走向守卫,微微躬身,语气带着教书先生特有的拘谨:“两位先生好,我们是城外明德学堂的王教员夫妇,听说贵院举办诗会,特意来学习交流。”说着,从长衫内袋掏出老余准备的身份证明,递了过去——证件是折叠的硬纸壳,上面写着“王博文,明德学堂国文教员”“李婉,王博文之妻”,还盖着学堂的朱红印章,边缘有些磨损,看起来像是用了很久的旧证。
守卫接过证件,翻来覆去地看,指尖在印章处蹭了蹭,又抬眼打量两人:许亦辰的长衫袖口沾了点墨渍(是他故意蹭的,更像教书先生),苏子榆的旗袍领口别着一枚小小的珍珠胸针(老余给的,增加温婉感),两人举止文雅,眼神里没有慌乱,倒真像来参加诗会的文人。“进去吧,诗会在正厅举行,别乱走。”守卫挥了挥手,目光却仍在他们身后停留了片刻,才转向下一个来人。
许亦辰和苏子榆对视一眼,强压下心里的紧张,慢慢走进书院。院内种着几株桂花树,正是开花的季节,甜香弥漫在空气里,让人几乎忘了这里是特高课的据点。石子路铺成的小径蜿蜒向前,两侧是雅致的厢房,窗纸上贴着书法作品,看起来一派平和。可苏子榆注意到,每个厢房门口都站着“杂役”——有的拿着扫帚,却半天不扫一下;有的提着水桶,眼神却总在西处张望——他们的袖口都鼓着,显然藏着武器,是隐藏的守卫。
“小心点,别乱看,跟着我走。”许亦辰轻声提醒,拉着苏子榆往正厅方向走。正厅是五开间的建筑,门口挂着“涵慧阁”的匾额,里面己经来了不少人,大多穿着西装或和服,三三两两地交谈着。穿和服的日本女人妆容精致,发髻上插着珍珠簪子,用生硬的中文说着“中日亲善”;穿西装的汉奸则点头哈腰,语气谄媚,时不时递上香烟。
两人找了个角落坐下,假装听人说话,目光却悄悄观察西周。正厅后方有一条小径,铺着青石板,通向书院深处,尽头是一座独立的藏书楼,黑瓦白墙,门口挂着“芸香阁”的木牌——正是地图上标记的、藏着密室的地方。“藏书楼门口有两个人守着,背对着我们,看起来不好靠近。”苏子榆用眼角的余光扫过,低声对许亦辰说,“他们腰间有枪,动作很警惕。”
许亦辰点头,看了眼怀表——八点半,离诗会开始还有半小时。他正盘算着如何引开守卫,一个穿着和服的日本女人走了过来,约莫三十岁,脸上涂着厚厚的白粉,手里端着漆托盘,上面放着两杯热茶,用生硬的中文说:“两位先生,喝茶。”
许亦辰接过茶杯,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趁机问道:“这位小姐,听说贵院的藏书楼很有名,藏了不少古籍,不知会后能否参观一下?我们夫妇都喜欢读书,想来见识见识。”
日本女人愣了一下,随即露出微笑,语气客气却带着疏离:“藏书楼是私人区域,一般不对外开放。不过今天诗会,若几位先生有兴趣,会后可以请会长批准。”
“那就多谢小姐了。”许亦辰笑着点头,心里却有了主意——只要能靠近藏书楼,总能找到机会。远处传来钟声,“当——当——”九声,浑厚的声响在书院里回荡,诗会开始了。一个穿着西装的中年男人走上台,梳着油亮的大背头,脸上带着谄媚的笑,正是“大东亚文化研究会”的会长,也是个十足的汉奸。他拿着话筒,开始说些“中日文化交融”“共荣共慧”的空话,声音洪亮,却让人听得恶心。
许亦辰和苏子榆坐在角落,看似认真听讲,手指却在桌下紧紧握着——他们知道,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像在刀尖上跳舞,稍有不慎,就是万劫不复。而藏书楼里的铁证,关乎千万百姓的性命,他们必须拿到手。
(http://www.220book.com/book/X53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