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后的第一场春雨,淅淅沥沥下了整整一夜。林默站在“友谊林”的石碑旁,看着雨水顺着橡胶树苗的枝叶滑落,在土壤里积成小小的水洼——那些去年和缅北胶农一起种下的橡胶苗,如今己经长到半人高,嫩绿的叶片在雨中舒展,像一双双渴望生长的手。
“林默哥,缅北的吴叔他们来了!”阿武举着一把大伞,踩着胶泥路跑过来,少年的裤脚沾满了泥点,却笑得格外灿烂,“他们还带了新培育的橡胶种子,说要和我们一起种在育苗基地里!”
林默抬头望去,只见远处的边境线旁,几个熟悉的身影正朝这边走来。为首的吴叔穿着缅北传统的格子衫,手里捧着一个竹篮,里面装满了褐色的橡胶种子;他身后跟着两个年轻的胶农,扛着一捆崭新的竹筐,显然是准备用来装育苗土的。
“吴叔,一路辛苦!”林默迎上去,接过吴叔手里的竹篮,“这雨下得大,怎么不等雨停了再过来?”
吴叔抹了把脸上的雨水,笑着说:“我们怕耽误了育苗的好时节!缅北那边的春雨比这边早,这些种子己经在那边催过芽了,种下去成活率更高。再说,我们也想早点看看‘友谊林’的树苗,看看它们长得好不好。”
几人走到“友谊林”里,吴叔蹲在一棵缅北品种的橡胶苗前,小心翼翼地拨开根部的土壤,眼里满是欣慰:“长得比我预想的还好!你们用的有机肥很适合它,比在缅北长得还壮实。”他转头对身后的年轻胶农说,“你们好好学学,把这边的育苗技术记下来,回去也给我们的橡胶苗用。”
阿武拿出笔记本,飞快地记录着吴叔说的要点:“吴叔,我们苏青姐还准备了土壤检测仪器,等雨停了,我们可以一起检测两边的土壤,看看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这样就能调整施肥的量了。”
吴叔连连点头:“好!好!我们就是要互相学习,才能让两边的橡胶林都长得好。对了,我们还带了缅北的橡胶叶茶,等会儿泡给你们尝尝,解解乏。”
春雨渐渐变小,阳光透过云层,在橡胶林里洒下斑驳的光斑。林默和吴叔他们一起,把带来的种子种进育苗基地的营养盆里,每个盆上都贴了标签,一边写着“中国林场”,一边写着“缅北胶园”,像是在给这些种子许下一个跨国的约定。
上午十点,科普站里坐满了人。不仅有镇上的学生,还有十几个从缅北过来的胶农孩子,他们穿着色彩鲜艳的传统服饰,手里拿着小本子,好奇地看着展示柜里的橡胶制品。
陈兰穿着浅蓝色的衬衫,戴着那顶旧草帽,站在讲台前,手里拿着一张橡胶树生长周期的挂图,用中文和简单的缅语交替讲解:“大家看,这是橡胶树的幼苗期,需要三年时间才能割胶;这是成长期,每年能产胶八百到一千公斤;这是衰老期,我们可以把它的木材做成环保家具,让它继续发挥作用。”
一个缅北的小女孩举起手,用缅语问道:“陈兰奶奶,为什么你们的橡胶林里有这么多小鸟?我们那边的橡胶林里,小鸟很少。”
陈兰笑着回答:“因为我们在橡胶林里种了很多开花的植物,还建了小鸟的巢穴,让小鸟有地方住,有东西吃。小鸟能帮我们吃掉橡胶树上的虫子,保护橡胶树,它们是我们的好朋友。”
说着,陈兰拿出一个手工做的鸟巢,递给小女孩:“这个鸟巢送给你,你可以把它带回缅北的橡胶林,挂在树上,这样小鸟就会去你们那里安家了。”
小女孩兴奋地接过鸟巢,小心翼翼地抱在怀里。其他缅北孩子也纷纷举手,想要鸟巢,陈兰笑着说:“大家别着急,我们准备了很多鸟巢,每个人都能领一个,还会教大家怎么挂在树上,让小鸟更喜欢。”
老张则在科普站的另一角,给缅北的胶农讲解橡胶树的割胶技术。他手里拿着一把特制的胶刀,在模拟的橡胶树干上演示:“割胶的时候,要从树干的左下角往上割,角度控制在三十度左右,不能太深,不然会伤害树干;也不能太浅,不然胶汁流不出来。你们看,这样割出来的胶线,又细又均匀,胶汁能顺着胶线流进胶杯里。”
一个缅北胶农拿起胶刀,在模拟树干上试着割了一下,虽然动作有些生疏,但割出来的胶线还算整齐。老张拍了拍他的肩膀:“不错!多练习几次就熟练了。我们还准备了胶刀和胶杯,你们可以带回去,以后有什么问题,随时给我们打电话,我们视频教你们。”
阿武则带着孩子们,在科普站的院子里做橡胶叶手工。他教大家用晒干的橡胶叶做书签,在上面刻上两国的国旗图案,还有他们设计的新符号。“这个书签代表着我们的友谊,”阿武拿着做好的书签,对孩子们说,“以后你们看到书签,就会想起中国的朋友,想起我们一起守护的橡胶林。”
孩子们拿着做好的书签,互相交换,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一个中国小男孩把自己的书签送给缅北的小伙伴,说:“以后我们可以一起给橡胶树浇水,一起看小鸟,做最好的朋友。”
下午,育苗基地里热闹非凡。苏青带着边境生态保护部门的专家,给中国和缅北的胶农讲解橡胶林的生态监测技术。她手里拿着一个便携式的土壤检测仪,插进育苗盆的土壤里,屏幕上很快显示出土壤的酸碱度和养分含量。
“大家看,这个检测仪能实时显示土壤的情况,”苏青指着屏幕,“如果酸碱度偏低,我们就需要加一些石灰粉;如果养分不够,就需要施有机肥。我们还开发了一个手机APP,把检测仪的数据同步到APP上,不管你们在国内还是缅北,都能随时看到土壤的情况,方便调整种植方案。”
吴叔接过检测仪,在自己带来的种子盆里试了试,看着屏幕上的数据,惊讶地说:“太神奇了!有了这个,我们就能知道橡胶苗需要什么,再也不用凭感觉施肥了。我们缅北的胶农,也想要这样的检测仪,不知道能不能帮我们买一些?”
苏青笑着说:“不用买!生态保护协会己经申请了援助项目,会给缅北的胶农免费提供二十台检测仪,还会派专家去那边培训,教大家怎么用。以后,我们两边的橡胶林生态数据,还能同步到一个平台上,一起研究怎么让橡胶林长得更好,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
老张则和缅北的胶农一起,讨论橡胶树的病虫害防治。他拿出几瓶自制的防虫液,递给吴叔:“这是用辣椒水、大蒜水和艾草水混合做的,对蚜虫、红蜘蛛都有效果,而且不会污染土壤和胶汁。我们己经把配方写下来了,你们回去可以自己做,成本很低,效果却很好。”
吴叔接过防虫液,闻了闻,点点头:“这个味道很浓,肯定能赶走虫子!我们缅北的橡胶林,最近也有蚜虫的问题,正好可以试试这个方法。我们那边还有一种草药,对橡胶树的根腐病有效果,下次我带一些过来,我们一起试试能不能做成防腐液。”
林默和阿武则在一旁,整理两边胶农提出的问题,把它们分类记在笔记本上:“吴叔,你们还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的,尽管说。比如育苗的工具、橡胶制品的销售渠道,我们都可以一起想办法。”
吴叔想了想,说:“我们缅北的橡胶品质很好,就是没有好的销售渠道,大部分都被中间商压价收购了。如果你们能帮我们联系一些正规的橡胶加工厂,让我们的橡胶能卖个好价钱,那就太好了。”
林默点点头:“这个没问题!我们己经和国内几家环保橡胶制品厂联系过了,他们很愿意收购优质的天然橡胶。等你们的橡胶林成熟了,我们可以一起成立一个‘中缅橡胶贸易合作社’,统一收购,统一销售,让两边的胶农都能赚到钱,再也不用被中间商欺负。”
吴叔听到这话,激动地握住林默的手:“太好了!太感谢你们了!有了这个合作社,我们缅北的胶农就能过上好日子了,再也不用怕走私者和中间商了。”
傍晚,雨己经停了,夕阳把橡胶林染成了金黄色。大家在界碑旁的空地上,摆起了一张长长的桌子,上面摆满了两边准备的食物——中国这边带来了炒青菜、鸡蛋面、橡胶叶茶;缅北那边则带来了烤鸡肉、糯米饭、香蕉干,还有他们自制的橡胶叶酒。
老周头端着一碗橡胶叶酒,走到吴叔面前,笑着说:“吴老弟,这杯酒我敬你!以前我总觉得边境两边很遥远,现在才知道,我们的心离得这么近。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一起守护橡胶林,一起过日子。”
吴叔接过酒杯,和老周头碰了一下,一饮而尽:“周老哥,说得好!我们就是一家人!以后,你们的橡胶林有困难,我们缅北的胶农来帮忙;我们的橡胶林有问题,也请你们多指点。我们一起把边境的橡胶林,变成一片绿色的宝地。”
陈兰给缅北的孩子们夹了一块炒青菜,温柔地说:“孩子们,多吃点青菜,长得高高壮壮的,以后才能帮我们守护橡胶林。你们要是喜欢这里,以后可以经常来,我们教你们中文,教你们育苗技术,你们也教我们缅语,教我们你们那边的文化,好不好?”
孩子们用力点头,嘴里塞满了食物,含糊地说:“好!我们要和阿武哥哥一起,保护橡胶林,做最好的朋友!”
阿武拿着相机,在桌子旁跑来跑去,给每个人拍照:“我要把这些照片洗出来,贴在科普站的墙上,做成一个‘中缅友谊相册’,让每个人都知道,我们和缅北的胶农是好朋友,我们的橡胶林是跨国的友谊林。”
林默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心里充满了温暖。从最初的紧张对峙,到现在的友好合作;从陌生的边境邻居,到现在的一家人,橡胶林见证了这一切的变化。他举起酒杯,对所有人说:“今天,我们在界碑旁,在橡胶林里,举办这场友谊宴。我希望,以后每年的今天,我们都能在这里相聚,一起看橡胶林长大,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一起守护边境的和平与友谊。”
“好!”所有人都举起酒杯,声音在夕阳下回荡,穿过橡胶林,越过界碑,传到远方。
夕阳渐渐落下,月亮慢慢升起,银色的月光洒在橡胶林里,给每棵树苗都镀上了一层温柔的光泽。界碑上的“中国”两个字,在月光下格外清晰,而缅北的橡胶园里,也亮起了点点灯光,像是在和这边呼应。
晚上,大家坐在“友谊林”的石碑旁,喝着橡胶叶茶,聊着天。月光透过枝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虫鸣声和风吹树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格外宁静。
苏青拿出一份《中缅橡胶林生态合作计划书》,递给林默和吴叔:“这是我们根据今天的交流,制定的合作计划,里面包括生态监测、技术共享、贸易合作、文化交流西个方面。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合作,让两边的橡胶林都能健康生长,让两边的人民都能受益,让边境的友谊永远延续下去。”
林默和吴叔接过计划书,仔细看着。计划书里,不仅有详细的合作方案,还有明确的时间表和负责人——老张负责技术共享,陈兰负责文化交流,苏青负责生态监测,林默和吴叔则负责贸易合作,阿武则负责记录和宣传。
“这个计划太好了!”吴叔看完,激动地说,“我们缅北的胶农,一定会全力配合。我们己经和村里的人商量好了,下个月就派十个年轻的胶农来这里学习育苗和割胶技术,等他们学会了,再回去教其他人。”
老张点点头:“我己经准备好了培训资料和工具,等他们来了,我一定把我会的都教给他们。我们还可以在缅北建一个育苗基地,用我们一起培育的种子,种出最好的橡胶苗。”
陈兰笑着说:“我也准备好了中文和缅语的橡胶林故事手册,里面有我们和走私者斗争的经历,有橡胶林的生态知识,还有我们的友谊故事。我要把这些手册送给缅北的胶农和孩子,让他们也知道,我们的友谊有多珍贵。”
阿武拿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下:“2024年4月,我们和缅北的胶农,在‘友谊林’里许下跨国约定:一起守护橡胶林,一起共享技术,一起发展贸易,一起传承友谊。以后,每年的这一天,我们都要在这里相聚,检查我们的约定有没有实现,看看我们的橡胶林有没有长大,看看我们的友谊有没有加深。”
林默看着笔记本上的字,又看了看身边的每个人,忽然觉得,橡胶树的年轮不仅记录着时间,还记录着跨越边境的友谊和约定。他从口袋里掏出两枚新做的徽章,一枚递给吴叔,一枚自己戴上——徽章上,刻着两棵并肩的橡胶树,中间是界碑的图案,下面写着“中缅友谊,橡胶为媒”。
“这枚徽章,代表着我们的约定。”林默握着吴叔的手,“以后,不管我们在哪个国家,看到这枚徽章,就会想起我们在橡胶林里的友谊,想起我们共同的守护。”
吴叔紧紧握着徽章,眼里满是感动:“我会把这枚徽章珍藏起来,传给我的孩子,让他们也记住这份友谊,记住这个约定。我们缅北的胶农,永远是中国林场的朋友,永远是边境和平的守护者。”
月光下,所有人都举起手中的茶杯,轻轻碰在一起。茶水带着淡淡的橡胶叶清香,在舌尖化开,像是把这份跨国的友谊和约定,永远留在了心里。
林默知道,这场跨越边境的橡胶林故事,还会继续写下去。以后,或许还会有新的挑战,新的困难,但只要他们坚守这份约定,只要橡胶林还在生长,这份跨越边境的友谊,就会像橡胶树的年轮一样,越来越厚,越来越深,永远延续下去。
夜风吹过,橡胶林的枝叶轻轻摇曳,像是在为这份跨国的约定祝福。界碑旁的“友谊林”里,新种下的橡胶苗在月光下静静生长,它们的根,紧紧连在一起,就像边境两边的人民,心永远连在一起。
(http://www.220book.com/book/X68E/)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