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国营药厂的大门在苏清颜面前缓缓打开时,她手里还攥着那本泛黄的《济世方》。厂区里飘着淡淡的消毒水味,与清颜堂的草木香截然不同,却同样带着“药”的郑重。
厂长姓刘,是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握着苏清颜的手时,指腹带着常年握试管的薄茧:“苏大夫,您的烫伤膏我们化验过了,有效成分稳定,刺激性为零,确实是好东西。”他引着两人参观车间,不锈钢的搅拌罐、自动化的灌装机在灯光下闪着冷光,“我们厂有三十年历史,生产规范,销路也广,要是能合作,保证让您的方子惠及更多人。”
苏清颜看着流水线上整齐排列的药瓶,忽然想起自己在清颜堂用瓷碗搅拌药膏的日子。陆战霆在她身边低声道:“别慌,按咱们商量好的来。”
谈判桌上,刘厂长推过来一份合同:“我们出设备、人工、包装,您提供配方和技术指导,利润按三七分,我们七,您三。”
苏清颜没接笔,反而拿出一沓村民的感谢信:“刘厂长,这药膏能成,靠的是乡亲们口口相传。我可以少拿分成,但有三个条件。”她竖起手指,“第一,配方必须由我亲自调配母液,确保药效不变;第二,原料得按我的标准采购,紫草要选三年生的,地榆必须是秋季采收的;第三,给乡亲们的零售价,不能高于清颜堂的售价。”
刘厂长愣了愣,看着她眼里的认真,忽然笑了:“苏大夫真是实在人。行,这三个条件我都答应,不过分成得改改,西六分,您西,我们六——毕竟您这方子是根,我们只是添柴的。”
签合同那天,老领导特意赶来,看着苏清颜在乙方处签下名字,感慨道:“当年你在诊疗点给人敷草药时,我就知道你不一般。现在好了,小药方能进大工厂,这是青溪的福气。”
量产的第一批烫伤膏下线时,苏清颜亲自去车间盯着。看着母液通过管道注入搅拌罐,看着琥珀色的药膏被灌进印着“清颜堂”字样的铝管,她忽然红了眼眶——那些在油灯下熬药的夜晚,那些被烫伤村民感激的眼神,那些和陆战霆一起晾晒药材的晨光,此刻都化作了流水线上的药香,要去往更远的地方。
陆战霆递给她一支刚封装好的药膏:“尝尝?不对,是看看,和你亲手熬的一样不?”
苏清颜拧开盖子,熟悉的草木香漫出来,和记忆里的味道分毫不差。她忽然明白,合作不是妥协,是让初心走得更远——以前她能护着一个村,现在,她的药膏能护着一个县,甚至更多地方。
第一个月的分成到账时,苏清颜拿着存折去了供销社,订了二十箱红糖、五十斤棉花。“这些送给村里的老人和孩子,”她对王主任说,“冬天快到了,红糖暖身子,棉花能做棉衣。”
陆战霆在一旁帮她搬箱子,看着她被风吹红的鼻尖,忽然觉得,所谓“踏入商界”,对苏清颜来说不过是换了种方式做事——以前是守着药柜等人来,现在是把药送出去,那份想让人少受点苦的心意,从来没变过。
傍晚的夕阳把药厂的烟囱染成金红色,苏清颜站在厂门口,看着运药的卡车驶出厂区,车身上“清颜堂”三个字在余晖里闪着光。陆战霆从背后轻轻抱住她:“以后想去哪儿,我都陪你。”
苏清颜靠在他怀里,闻着他身上淡淡的药膏味,轻声说:“我想去看看那些用了咱们药膏的人,告诉他们,这药里有青溪的紫草,有后山的地榆,还有……”她顿了顿,声音里带着笑意,“还有两个想把日子过踏实的人,一点小小的心意。”
卡车的鸣笛声渐渐远去,载着药香,也载着两个年轻人的梦想,驶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而他们知道,无论走多远,清颜堂的药香里,永远飘着家乡的草木气,和那份从一而终的、想让人过得更好的初心。
(http://www.220book.com/book/X6O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