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两旁的墙壁上,新贴的标语鲜红夺目。“支援炼钢,上交废铁”八个大字在晨光中格外刺眼。小满低着头快步走着,试图避开那些醒目的红色,可广播里激昂的声音还是钻进了耳朵:
“...每一块废铁都是国家建设的宝贵资源!家家户户要行动起来,为早日实现钢铁产量目标贡献力量...”
他攥紧了书包带子,手心沁出细密的汗珠。这条走了无数次的街道,今天显得格外漫长。
“小满!”隔壁的张婶在门口喊他,手里捧着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炉子,“看你张叔从阁楼翻出什么来了!这可是咱们家最后的存货了,明天就交到居委会去!”
小满勉强笑了笑,脚步更快了。
转过街角,他看见王铁匠正在店门口清点一堆铁器,有断裂的锄头、变形的铁锅、还有几个看不出原型的铁疙瘩。见到小满,王铁匠笑着招呼:“小子,来看看!这些够交任务了吧?”
小满点点头,喉咙发紧。
越往前走,他的心就越往下沉。家家户户都在翻箱倒柜,院子里堆着各式各样的铁器。李大爷搬出了一架破旧的铁犁,赵阿姨找出了一把生锈的剪刀,就连最穷困的孙奶奶,也捧出了几个铁质的瓶瓶罐罐。
每个人见到他都会热情地打招呼,然后自豪地展示自家的“成果”。这本该是令人振奋的场景,却让小满感到一阵阵窒息。
“全班就剩你一个人没交齐了吧?”早上王老师的话还在耳边回响,“小满啊,老师知道你家困难,可这是政治任务,完不成的话...”
后面的话老师没说,但那声叹息己经足够让小满明白后果的严重。
他想起昨天在班上,学习委员在黑板上公布了每个人的上交数量。当念到“林小满,一斤二两”时,教室里那阵窃窃私语像针一样扎在他心上。虽然没有人当面嘲笑他,但那些同情的、幸灾乐祸的、或是单纯好奇的目光,都让他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笑柄”这个词,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胸口。
回到家,母亲正在院子里晾衣服。看见小满阴沉的脸色,她放下手中的活计,轻声问:“怎么了?”
小满把书包重重地扔在石凳上:“街上都在交废铁,就咱们家交不齐!全班就剩我一个人没完成任务了!”
母亲沉默地擦干手,走过来想摸他的头,却被小满躲开了。
“妈!咱们家就真的找不出一点废铁了吗?哪怕是一个铁钉也好啊!”小满的声音带着哭腔。
母亲叹了口气:“能找的地方都找过了。你也知道,咱们家的情况...”
“我知道!我知道咱们家穷!”小满突然爆发了,“可为什么别人家都能找出东西来,就咱们家不能?就连孙奶奶都交了好几个铁罐子!”
母亲的脸色一下子变得苍白。她张了张嘴,最终什么也没说,转身走进了厨房。
小满懊悔地蹲在地上,双手抱住头。他不该对母亲发火的,他知道母亲己经尽力了。可是那种即将成为“笑柄”的恐惧,像一条毒蛇啃噬着他的心。
傍晚,小满一个人坐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发呆。夕阳的余晖把树影拉得很长,远处的广播声还在隐隐约约地传来。
“小满哥?”一个怯生生的声音响起。
小满抬头,看见孙奶奶的孙女小妮站在面前,手里捧着半个窝窝头。
“奶奶让我给你的。”小妮把窝窝头递过来,“她说你晚上没吃饭。”
小满接过窝窝头,心里一阵酸楚。孙奶奶家是村里最困难的,这半个窝窝头说不定就是她明天的早饭。
“小妮,你们家那些铁罐子...是怎么找到的?”小满忍不住问。
小妮眨眨眼睛:“那些是奶奶装药的罐子。奶奶说,药可以装在碗里,但国家的任务不能不完成。”
小满愣住了。他想起孙奶奶常年咳嗽,那些罐子里装的都是她救命的药。
“那...奶奶的药怎么办?”
小妮低下头,用脚尖划着地上的土:“奶奶说,先完成任务要紧。”
小满手里的窝窝头突然变得沉重无比。
这时,阿强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小满!我可找到你了!你快去看看吧,出事了!”
小满跟着阿强跑到村广场,只见那里围了一大群人。挤进人群,他看见李大爷正死死抱着一架旧纺车,而他的儿子李大壮则用力想要把纺车上的铁轮拆下来。
“爹!您就松手吧!这纺车都多少年不用了!”
“放开!这是你娘留下的唯一念想!她临走前还在用这纺车给你织布啊!”
“可这是政治任务!完不成咱们家要挨批评的!”
“我不管!要拆这纺车,除非先把我这把老骨头拆了!”
围观的人群议论纷纷。有人劝李大壮算了,有人帮着他劝说李大爷。小满看着那架吱呀作响的旧纺车,仿佛看到了李奶奶生前坐在纺车前的身影。他记得李奶奶曾经用这架纺车织出过多么漂亮的粗布。
最终,在众人的劝说下,李大爷松了手。铁轮被拆下的那一刻,老人蹲在地上,像个孩子一样哭了起来。
小满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
回家的路上,阿强还在兴奋地说:“你看李大爷家多积极!连传家宝都舍得交出来!小满,你们家也该这样!”
小满没有回答。他想起孙奶奶的药罐,想起李大爷的纺车,想起自己家那口补了又补的铁锅。这些东西,真的只是“废铁”吗?
夜里,小满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白天的场景一幕幕在眼前回放:张婶家的铁炉子、王铁匠收集的铁器、孙奶奶的药罐、李大爷的纺车...还有母亲那苍白的脸色。
突然,一个念头如闪电般划过他的脑海:这些被上交的“废铁”,有多少是真正闲置无用的?又有多少是像孙奶奶的药罐那样,还在发挥着重要作用的?
他想起王老师曾经在课堂上讲过:“我们要实事求是,不能搞形式主义。”可现在的做法,不正是形式主义吗?
第二天一早,小满做出了一个决定。
他来到学校,首接找到了王老师。
“老师,我完不成任务。”小满平静地说。
王老师皱起眉头:“小满,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我知道。”小满抬起头,眼神坚定,“但我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让奶奶没有药罐装药,让李大爷失去对老伴的念想,让我们家失去唯一的一口锅。”
王老师愣住了。
小满继续说:“老师,您说过,交废铁是为了支援国家建设。可是,如果为了交废铁而影响了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教室里鸦雀无声,所有的同学都惊讶地看着小满。
“我统计过了,”小满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咱们班上交的废铁中,有三分之一是还在使用的生活必需品。孙奶奶交的是药罐,李大爷交的是纺车轮,赵小梅交的是她家唯一的炒菜锅...老师,这样的‘贡献’,真的是国家需要的吗?”
王老师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接过那张纸,仔细地看着。
就在这时,校长走了进来:“怎么回事?这么吵?”
王老师把情况简单地向校长做了汇报。校长沉思片刻,对全班同学说:“小满同学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开展这项活动的初衷,是为了支援国家建设,而不是给群众增加负担。”
他转向小满:“你能有这样的思考,很了不起。但是,国家的钢铁建设也确实需要我们的支持。你说该怎么办呢?”
小满想了想,说:“校长,我建议我们应该区分什么是真正的‘废铁’。那些确实闲置无用的铁器,我们应该积极上交;但那些还在使用的生活必需品,不应该强制要求上交。”
“可是怎么区分呢?”有同学问。
“我们可以组织一个评估小组,”小满的眼睛亮了起来,“到每个同学家里实地查看,既确保完成任务,又不会影响大家的正常生活。”
校长和王老师交换了一个眼神,都露出了赞许的笑容。
“好!”校长拍拍小满的肩膀,“这个建议很好!就由你担任这个评估小组的组长,带着同学们重新核实一下上交的废铁情况。”
在接下来的三天里,小满带着评估小组走访了每一个同学的家。他们收回了孙奶奶的药罐、李大爷的纺车轮、赵小梅家的炒菜锅...同时,他们也发现了很多被忽视的真正废铁:藏在阁楼角落的生锈工具、埋在院子里的废弃农机零件、甚至是河边沉积多年的铁疙瘩。
最终,全班上交的废铁总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更重要的是,没有一户人家因为上交废铁而影响正常生活。
周五的总结大会上,校长亲自为小满颁发了“炼钢小能手”的奖状。
“小满同学让我们明白,”校长对全校师生说,“真正的贡献不是盲目跟从,而是用智慧和责任心去完成任务。他保住的不仅是几件铁器,更是实事求是的革命精神!”
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小满看见母亲站在人群的最后面,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http://www.220book.com/book/XCN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