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肆虐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清晨才稍稍停歇。推开门,积雪几乎没过了门槛,天地间白茫茫一片,寂静得可怕,连平日里最耐寒的麻雀也不知躲去了何处。
李修踩着没过脚踝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学堂走去。祠堂里比外面好不了多少,冷得像冰窖。孩子们来得比平日少了许多,来的几个也都冻得小脸发青,不停地跺着脚,呵出的白气在眼前结成霜花。
看着下面瑟缩的孩童,李修沉默地走到祠堂角落,那里堆放着一些平日修缮房屋剩下的、较为粗大的木料边角。他拿起斧头,开始劈砍起来。沉重的斧头落下,木屑纷飞,沉闷的劈砍声在空旷的祠堂里回荡。孩子们都安静下来,好奇地看着他们的李先生。
很快,李修在祠堂中央清理出一块地方,用砖头垒了个简易的灶膛,将劈好的木柴架进去,点燃。橘红色的火苗起初很微弱,在冷风中摇曳,但随着木柴的添加,逐渐变得旺盛起来,发出噼啪的欢快声响。
一股久违的暖意,随着火焰的升腾,开始在冰冷的祠堂里弥漫开来。孩子们不自觉地围拢过来,伸出冻得通红的小手,贪婪地汲取着这珍贵的温暖,脸上露出了今天第一个笑容。
“靠近些,暖和暖和。”李修的声音依旧平淡,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和,“今天,我们围着火,讲个故事。”
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讲了一个关于古人如何在严寒中钻木取火、保存火种的故事。他讲得并不生动,甚至有些干巴,但孩子们都听得极其专注,明亮的眼睛映着跳动的火光,仿佛那远古的智慧与眼前的温暖产生了奇妙的联结。
接下来的日子,只要天气足够严寒,李修便会在那祠堂中央生起一堆火。这堆火,不仅温暖了孩子们的身体,也仿佛点燃了某种东西。朗朗的读书声,再次在温暖的空气中响了起来,比以往更加响亮,更加充满活力。
这件事不知怎的传开了。起初,是几个孩子的家长,觉得李先生用自己的柴火给孩子们取暖,心里过意不去,便让孩子从家里带一两根柴火来。后来,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往祠堂送柴,有时是一捆枯枝,有时是几块耐烧的树根。他们不善言辞,只是默默地将柴火放在祠堂门口,对着李修憨厚地笑笑,便转身离开。
那堆小小的火焰,仿佛成了一个无声的纽带,将李先生、孩子们和整个村庄,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这天傍晚,李修背着空了大半的柴筐回家,心情却不像往日那般沉重。推开院门,他意外地看到院子的角落里,堆起了一小垛码放整齐的柴火,虽然大多是细碎的枝条,但数量颇为可观。
苏瑶从灶间探出头,脸上带着一丝如释重负的轻松:“是村头的张婶和隔壁的王大哥送来的,说是……给先生生火用的。”
李修站在那垛柴火前,沉默了许久。冰冷的空气中,似乎有什么东西,正随着那尚未点燃的柴火,悄悄酝酿着暖意。
晚上,当一家人围坐在终于能烧得旺一些的灶火前,喝着虽然依旧稀薄、却因为心里踏实而觉得温暖了许多的粥时,李卫国忽然咳嗽了两声,开口说道:“修儿,这‘先生’,当得值。”
李修拨弄着灶膛里的柴火,看着跳跃的火焰,没有说话。但苏瑶看到,他紧蹙了许久的眉头,在火光的映照下,似乎微微舒展了一些。
窗外,依旧是凛冽的寒冬。但在这个小小的院落里,在那跳跃的灶火旁,一种由内而外的暖意,正抵御着外界的严寒。那由学堂里点燃的第一簇火苗,己然成了星星之火,不仅温暖了蒙童,也照亮了这个冬天最难熬的时光,带来了来自乡邻的、最朴素的认可与支撑。
薪火相传,温暖的不只是身体,更是人心。希望,在这冰天雪地中,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重新燃烧起来。
(http://www.220book.com/book/XD6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