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气渐消,早晚的风里开始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凉意,天空也变得更高更远,像一块洗过的蓝布。田里的黍子抽出了沉甸甸的穗子,在阳光下泛着金黄的光泽;菜园里的最后一茬瓜果也到了收获的时候,苏瑶将吃不完的黄瓜、豆角切成条、片,晾晒在屋檐下,准备储存起来应对漫长的冬天。
学堂的农忙假结束,祠堂里再次响起了孩子们的读书声。李修重新穿上那身浆洗得干净的旧衫,走在去往学堂的土路上,脚步沉稳。村里人见了他,依旧客气地称呼一声“李先生”,但那客气里,多了几分发自内心的尊重。不仅仅因为他认得字,是先生,更因为他落户于此,成了真正的“自己人”,踏实肯干,品行端正。
日子仿佛一条渐渐汇入主河道的小溪,虽然依旧清浅,却不再有最初的湍急与颠簸,开始按照某种既定的、平稳的节奏向前流淌。
这天,老村长又来了,这次不是一个人,身后还跟着镇上来的两个穿着体面些、像是公门里的人。他们带来了新的消息——时局进一步稳定,上面下了新的政令,要各地兴修水利,清理河道,以备来年灌溉,也防夏汛。
“咱们村旁的清河,淤塞了好些年,夏天水大容易漫,冬天水浅不够用。”老村长吧嗒着旱烟,对闻讯赶来的李修和几位村老说道,“镇上要求各村出劳力,分段清理。这是利村利民的好事,咱们清河村,不能落后。”
修水利是大事,也是苦役。但村民们听了,并没有太多怨言。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河道通畅了,收成才有保障。很快,村里就议定了出工的人数和顺序,李修的名字,自然也赫然在列。
于是,在秋收之前的这段相对闲暇的时光里,李修的生活又多了一项内容。每天学堂放学后,他不再首接回家,而是扛着铁锹、土筐,和村里的男人们一起,来到村旁的清河岸边。
清河其实并不宽阔,河水因泥沙淤积而显得有些浑浊。男人们赤着脚,卷起裤腿,跳进齐膝深的、冰凉的河水里,用铁锹将河底的淤泥、杂草一锹一锹地挖起来,装进土筐,再由岸上的人接力,抬到远处指定的地方堆积起来。
这是一项极其耗费体力的活计。汗水混着泥水,从额头上滚落,浸湿了衣衫。河底的碎石和贝壳硌着脚底,冰凉的河水刺激着皮肤。但没有人偷懒,大家喊着粗犷的号子,互相鼓着劲,铁锹与泥土的碰撞声、沉重的喘息声、还有偶尔爆发出的爽朗笑声,在河岸上回荡。
李修混在其中,动作从一开始的生疏,到后来的熟练。他沉默地干着活,听着身旁的村民用乡音谈论着今年的收成、家长里短,偶尔也会插上一两句话。他发现,通过这些最原始的、共同劳作的汗水,他与这片土地、与这些乡亲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和真切。
苏瑶有时会提着瓦罐,给李修送来晾凉的开水。她站在岸上,看着河水中那个和其他村民一样、满身泥泞却脊背挺首的身影,心中涌起一种复杂的情绪。有心疼,但更多的,是一种骄傲。她的男人,不仅能在祠堂里执起石笔,也能在这河水中挥动铁锹。他真正地,融入了这里。
夕阳西下,收工的男人们拖着疲惫的身躯,互相招呼着,三三两两地往家走。李修走在最后,洗净了手脚上的泥巴,虽然累,眼神却清亮。他看着眼前这条在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正在被一点点疏通的河流,仿佛看到了来年春天,河水欢快地流淌,滋润着两岸农田的景象。
“累了吧?”苏瑶接过他肩上的铁锹,轻声问。
“还好。”李修摇摇头,看着苏瑶被晚风吹起的发丝,说道,“等河道修好了,咱们地里的收成,能更好些。”
苏瑶点点头,和他并肩走在回村的土路上。落日的余晖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交织在一起。
生活,就是这样吧。有学堂里的书香,也有田地里的泥泞;有清风明月的宁静,也有同心协力的劳作。落户,不仅仅是拥有一纸文书,更是将身心都沉入这片土地,与它同呼吸,共命运。
清河缓缓流淌,承载着村庄的记忆,也映照着新的希望。而他们的日子,就如同这被疏通的河水一般,在经历了淤塞与坎坷之后,正向着更开阔、更平稳的前方,默默流淌。
琉璃之劫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琉璃之劫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XD6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