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卷着枯叶,在周家集的上空打着旋儿,带来一股萧瑟的凉意。赵远航蹲在自家果园的地头,像一尊沉默的石雕。眼前那片曾被他寄予厚望的苹果树,此刻枝头稀疏地挂着些果实,大多个头偏小,色泽暗淡,与不远处宣传画上那些红润的“红富士”相去甚远。更刺眼的是树下堆着的几筐己经采摘下来的苹果,因为存放了些时日,表皮开始发皱,甚至隐隐透出些许腐烂的气味。
信用社的催款单就揣在他贴身的衣兜里,像一块烧红的烙铁,烫得他坐立难安。父亲赵建国远远地蹲在自家院门口,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烟雾缭绕中,是他拧成一个疙瘩的眉头和一声接一声微不可闻的叹息。村里人的目光,更是复杂难言,有同情,有惋惜,但更多的是一种“早就料到”的漠然,甚至偶尔还能听到几句毫不避讳的嘲讽。
“远航啊,不是叔说你,这年头,老实种地才是本分,搞这些花里胡哨的,不顶用!”
“看看人家王磊,出去才几年,小车都开上了!你这倒好,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些话,赵远航听得真切,却无力反驳。现实的沉重,远比扛一天的麻包更让人疲惫。他感觉自己仿佛被困在了一张无形的大网里,越是挣扎,缠得越紧。
就在赵远航为苹果销路焦头烂额之际,周晓雨带着满心的牵挂和一丝自己也说不清的逃避,踏上了返乡的旅程。长途汽车颠簸着驶入熟悉的乡镇,窗外的景色由城市的喧嚣杂乱逐渐变为乡间的萧索单调,她的心也一点点沉静下来,却又被另一种更复杂的情绪取代。
她没有先回自己家,而是拖着行李箱,径首来到了赵远航的果园。当她看到那个蹲在地头、背影显得格外落寞孤寂的身影时,鼻子猛地一酸。
“远航哥。”
赵远航闻声猛地回头,看到风尘仆仆的周晓雨,眼中闪过一丝惊喜,随即又被更深的窘迫和羞愧覆盖。他慌忙站起身,下意识地想用身体挡住那些品相不好的苹果,“晓雨?你……你怎么回来了?”
“我娘给我打电话了。” 周晓雨走到他面前,目光扫过那些滞销的苹果和赵远航憔悴的脸庞,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紧了,“情况……我都知道了。”
她蹲下身,拿起一个苹果,仔细看着。苹果虽小,模样也不够漂亮,但她能想象出赵远航为此付出的汗水。“别急,远航哥,总会有办法的。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故乡的秘密 ” 她轻声安慰,语气却带着连自己都不太确定的虚弱。在省城,她可以妙笔生花地写文章,但面对故乡土地上这实实在在的经济困境,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无力。
夜幕降临,周家那盏久违的灯火下,气氛沉闷。周文静的身体比前两年更差了些,咳嗽声不时响起。她看着女儿和赵远航,眼中是化不开的忧虑。
“修路是好事,” 周文静声音微弱,却切中了要害,“可那棵槐树……好几百年了,是咱们村的根啊。要是为了修路就砍了,这心里……空落落的。”
周晓雨握住母亲冰凉的手,感受着那轻微的颤抖。她理解母亲对那棵树的感情,那不仅仅是棵树,是周家集几代人的记忆坐标,是母亲那代人青春与伤痛的沉默见证者。可她也知道,修路对于闭塞的村庄意味着什么,那是发展的希望,是连接外界的血脉。
一边是难以割舍的精神象征,一边是迫在眉睫的现实发展。这个两难的抉择,像一道沉重的枷锁。
“我去找过村长了,” 赵远航闷声开口,打破了沉默,“他说……规划是上面定的,很难改。而且,绕开槐树,成本要高很多,村里……拿不出这笔钱。” 他顿了顿,脸上露出一丝苦涩,“现在村里人都在议论修路带来的好处,没几个人……真在乎那棵树了。”
现实就是如此冰冷。在看得见的利益面前,一份虚无缥缈的乡愁与传承,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夜深人静,周晓雨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窗外,秋风呜咽,仿佛是老槐树发出的无声悲鸣。她想起了报社里那些关于“发展”与“传统”的讨论,当时只觉得是纸上谈兵,此刻却无比真切地压在她的心上。
她起身,从行李箱里拿出笔记本和笔,就着昏黄的灯光,开始记录。记录赵远航的困境,记录母亲的忧虑,记录村庄在时代岔路口的彷徨,记录那棵大槐树可能面临的命运。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她与内心、与故乡的一次对话。她不知道这些文字能起到什么作用,但这似乎是她唯一能做的事情。
而在村子的另一头,赵远航同样无法入睡。他站在自家院子里,望着夜幕下大槐树模糊而庞大的轮廓,心中充满了无力感。他守住了土地,却似乎守不住土地上生长的希望,更可能守不住这棵承载了太多记忆的树。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狗吠声打破了夜的宁静,隐约还夹杂着摩托车引擎的轰鸣,由远及近,最终似乎停在了……王磊家那栋许久无人居住的新房门口?
赵远航疑惑地抬起头。这么晚了,会是谁?
(http://www.220book.com/book/XHH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