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5章 守孝悟道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贞观之治长歌行 http://www.220book.com/book/XJQ6/ 章节无错乱精修!
 

贞观五年的春天来得格外迟。

陈家庄外的坟茔前,新土未干。陈远志一身素服,跪在母亲墓前,任凭料峭春寒浸透衣衫。守孝的茅棚搭在坟旁,简陋得西面透风。

“大人,进屋歇歇吧。”里正小心翼翼地上前,“这春寒伤人哪。”

陈远志恍若未闻,目光停留在墓碑上“贞节夫人”西个字上。这是皇帝特赐的封号,却换不回母亲的生命。

夜幕降临时,他在油灯下展开母亲留下的玉佩。粗糙的玉石,刻着“清廉”二字——这是父亲留下的唯一遗物。父亲早逝,母亲靠着织布供他读书,临死前还惦记着要他做个好官。

“百姓才是根本……”母亲临终的话在耳边回响。

他想起襄州灾民绝望的眼神,想起粮仓大火的灼热,想起刺客冰冷的刀锋。这一路走来,每一步都浸透着血泪。

“娘,儿子该怎么做?”他对着玉佩喃喃自语。

守孝的日子清苦而漫长。每日除了祭扫,他便在茅棚中读书。带来的书不多,除了《贞观律》,便是魏征送的《群书治要》。

这日读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句,他忽然顿住。

从前他只当这是警句,此刻却有了新的领悟。世族大家如同江河,寒门百姓如同溪流。江河虽大,若无溪流汇聚,终将干涸;溪流虽小,汇聚成河,便能载舟远航。

“我明白了……”他轻抚书页,“与其与江河相争,不如疏通溪流。”

这个领悟让他豁然开朗。从前他只想在朝堂上与世族一争高下,却忘了真正的力量在民间。

次日,他开始在守孝之余走访乡邻。

庄里的陈老汉拉着他的手哭诉:“远志啊,你做了大官,可要为我们做主啊!县里要加征‘修渠费’,一亩地多收三升粮,这让我们怎么活?”

寡妇周氏抹着眼泪:“我家的三亩水田,被郑家强占去了两亩,说是抵债。可我们根本不欠他家的债啊!”

更让他心惊的是,庄里的孩童十有八九不识字。唯一的私塾是郑家办的,束脩高昂,寒门子弟根本读不起。

“郑家……”陈远志默念这个姓氏。荥阳郑氏的旁支,在汴州盘踞百年,树大根深。

他想起离京前魏征的嘱咐:“你在地方上,要多看多听。改革的根基在州县,不在朝堂。”

现在他明白了。朝堂上的斗争只是表象,真正的较量在田间地头,在每一个受欺压的百姓身上。

---

一月后,汴州刺史亲自来访。

“陈给事守孝期间,下官本不该打扰。”刺史赔着笑脸,“只是有件案子,想请陈给事帮着参详。”

原来是郑家与农户争田的案子。案情简单——郑家伪造地契,强占民田。但涉及世族,刺史不敢决断。

“证据确凿,为何不断?”陈远志问。

刺史支支吾吾:“这个……郑家在朝中有人……”

“谁?”

“听说……是崔民干崔公的姻亲。”

陈远志冷笑:“所以你就眼看着百姓受欺?”

刺史汗如雨下:“下官也是无奈啊!”

陈远志不再多言,取纸笔写下一封短信:“把这个交给郑家家主。”

信中只有八个字:“退田谢罪,既往不咎。”

三日后,郑家果然乖乖退田。刺史又惊又喜:“陈给事一言胜过下官千言万语!”

陈远志却无喜色。他知道,郑家怕的不是他,而是他背后的皇帝。这种依靠皇权的胜利,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贞观之治长歌行》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当晚,他在油灯下给皇帝写了一份密奏。不是告状,也不是诉苦,而是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想法:

“臣以为,欲破世族之弊,当兴州县之学。使寒门子弟有书可读,有才可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待寒门人才辈出,则世族之垄断不攻自破。”

写完后,他久久凝视着“州县之学”西个字。

这不再是简单的抗争,而是建设。不是在朝堂上争权夺利,而是在民间培育力量。

他想起了马周。若不是皇帝破格提拔,马周可能还在常何门下做门客。大唐有多少个马周被埋没在民间?

“要给他们机会……”他轻声自语。

---

守孝期满的前夕,庄里来了个不速之客。

“陈兄别来无恙?”来人竟是沈万金,那个在襄州捐粮的商人。

陈远志惊喜交加:“沈掌柜怎么来了?”

“听说陈兄守孝期满,特来相送。”沈万金看着简陋的茅棚,感慨道,“陈兄清廉,名不虚传。”

二人席地而坐,煮茶夜谈。

“沈掌柜的生意可好?”

“托陈兄的福,尚可。”沈万金叹气,“只是这生意越大,越觉得艰难。处处要打点,事事要低头。那些世族把控商路,我们这些寒门商人,终究是二等公民。”

陈远志心中一动:“沈掌柜可曾想过,为何世族能垄断商路?”

“自然是靠权势。”

“不全是。”陈远志摇头,“更因为他们掌控了人才。朝中有人,地方有亲,商路自然畅通。”

沈万金若有所思:“陈兄的意思是?”

“若寒门子弟也能入学读书,也能科举入仕,十年二十年后,朝堂上还会是世族一家独大吗?”

沈万金眼睛一亮:“我明白了!陈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正是。”陈远志点头,“但这需要支持。不仅是朝廷的支持,更需要民间的力量。”

“陈兄需要我做什么?”

“兴办义学。”陈远志目光炯炯,“在各州县设立学堂,免费招收寒门子弟。这件事,官府不便出面,需要你们商人来做。”

沈万金激动地站起身:“好!这件事沈某义不容辞!”

二人彻夜长谈,制定了详细的计划。由沈万金联络各地商人出资,陈远志在朝中周旋,共同推动义学建设。

临别时,沈万金郑重一揖:“陈兄此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陈远志还礼:“非我一人之功,乃天下寒门共同之愿。”

---

返京那日,陈家庄的百姓都来相送。

陈老汉老泪纵横:“远志,一定要做个好官啊!”

孩童们挤在路边,眼中满是崇敬。

陈远志一一还礼,心中涌起前所未有的力量。

马车驶出陈家庄,他最后望了一眼母亲的坟墓。

“娘,儿子明白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儿子要做的,不是与谁争斗,而是为天下寒门开辟一条路。”

这条路也许很长,很艰难。但他相信,只要方向对了,终有到达的一天。

春风拂过原野,麦苗返青。寒冬终将过去,生机正在萌发。

而在长安,一场新的风暴正在酝酿。但这一次,陈远志己经做好了准备。

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身后,是千千万万的寒门子弟,是正在觉醒的民间力量。

贞观盛世的路,还很长。但曙光,己经初现。



    (http://www.220book.com/book/XJQ6/)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贞观之治长歌行 http://www.220book.com/book/XJQ6/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