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五年夏,长安城的酷热来得格外早。
陈远志回到门下省的第一天,就感受到了不同往日的氛围。同僚们的目光中少了几分轻视,多了几分探究——这个在守孝期间竟能迫使郑家退田的寒门官员,己不再是他们可以随意拿捏的软柿子。
“陈给事,”一个令史恭敬地呈上文书,“这是各地关于兴学的奏章,魏公吩咐交由您处理。”
陈远志接过厚厚一叠文书,心中明镜似的。这是魏征在给他创造机会。
他仔细翻阅,发现大部分奏章都在诉苦:州县财力不足,师资匮乏,场地难寻……总之,兴学之事困难重重。
但有一份来自汴州的奏章引起了他的注意。刺史在奏章中详细汇报了与商人沈万金合作兴办义学的经过,并附上了详细的章程。
“好!”陈远志拍案而起,“这就是我要的范例!”
他当即起草奏章,将汴州经验整理成《兴学疏》,并提出在各州县推广“官督商办”的义学模式。
奏章送上去三天后,李世民在两仪殿召见他。
“你的《兴学疏》,朕看过了。”皇帝将奏章放在案上,“想法很好,但你可知道,为何历代兴学多不成功?”
陈远志谨慎地回答:“臣以为,一是经费不足,二是师资匮乏,三是世家阻挠。”
“说得对,但没说到根本。”李世民站起身,“根本在于,兴学不能立即见到成效。一个官员,任期不过三五年,谁愿意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他走到陈远志面前:“你提出官督商办,是个好主意。但商人重利,如何保证他们不半途而废?”
“臣以为,可以给捐资兴学的商人适当优待,比如子孙入学优先,减免部分商税……”
“还不够。”李世民摇头,“你要给他们更大的动力。”
他取出一份密奏:“看看这个。”
陈远志接过一看,竟是崔民干等人联名反对兴学的奏章。理由冠冕堂皇:商人办学有辱斯文,且恐生结党营私之弊。
“他们害怕了。”李世民冷笑,“害怕寒门子弟真正获得知识,害怕垄断被打破。”
陈远志心中一亮:“陛下的意思是……”
“既然他们反对,就说明我们做对了。”李世民目光深邃,“传朕旨意:凡捐资兴学者,授予‘义商’称号,子孙可参加科举,与士子同等待遇!”
这道旨意如同在滚油中滴入冷水,顿时在朝野掀起轩然大波。
---
崔府密室,气氛凝重。
“好个陈远志!好个‘义商’!”崔民干将茶杯摔得粉碎,“这是要断我们的根啊!”
王仁表忧心忡忡:“若让商人子弟也参加科举,我们的优势何在?”
“更重要的是,”卢赤松补充,“让寒门子弟有了读书的机会,十年之后,朝堂上还有我们的立足之地吗?”
崔民干在室内疾走数步,突然停下:“既然明的不行,就来暗的。吩咐下去,凡有商人敢办义学,就让他们知道后果!”
---
汴州,沈万金府邸。
“沈兄三思啊!”几个商人围着沈万金苦劝,“这义学办不得!”
“为何办不得?”沈万金平静地问。
“郑家己经放话,谁办义学,就是与郑家为敌。我们在汴州的生意,多半要靠着郑家……”
“是啊,听说长安的崔公也发了话。沈兄,胳膊拧不过大腿啊!”
沈万金看着这些平日称兄道弟的商人,心中冷笑。他取出皇帝亲赐的“义商”匾额拓本:
“诸位看看这个。”
商人们传阅着拓本,面面相觑。
“这是……”
“陛下亲笔。”沈万金站起身,“我沈万金是个商人,但也知道忠君爱国。如今陛下要兴学,我等岂能因畏惧权贵而退缩?”
他环视众人:“况且,诸位可曾想过?若义学办成,我们的子弟也能读书科举,光宗耀祖。这难道不是千秋功业?”
商人们沉默不语。
三日后,汴州第一所义学正式开学。沈万金亲自担任学监,聘请了三位致仕的老翰林任教。
开学当天,陈远志特意请旨前来观礼。看着台下近百名寒门学子渴望的眼神,他眼眶了。
“诸位,”他高声说道,“今们坐在这里,不仅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更是为了改变千千万万寒门子弟的命运。望你们勤学苦读,不负圣恩,不负此生!”
学子们齐声应答,声震云霄。
然而,就在典礼进行时,一队衙役突然闯入。
“奉刺史令,查封义学!”为首的班头高声喝道,“有人举报此地聚众滋事!”
沈万金脸色一变:“放肆!陈给事在此,谁敢查封?”
班头冷笑:“刺史有令,就是天皇老子来了也要查封!”
陈远志缓步上前:“哪个刺史下的令?”
“自然是郑刺史!”
陈远志心中了然。汴州刺史郑仁基,正是郑元方的堂弟,崔民干的忠实党羽。
“你去告诉郑刺史,”陈远志平静地说,“就是我陈远志说的:今日他若查封义学,明日我就参他渎职枉法!”
班头被他的气势所慑,悻悻而去。
沈万金忧心道:“陈兄,这样硬碰硬,恐怕……”
“怕什么?”陈远志目光坚定,“陛下既然给了我们尚方宝剑,就要敢用、会用!”
果然,第二天郑仁基就上奏弹劾陈远志“干涉地方政务,纵容商人结党”。
奏章送到门下省,正好落在陈远志手中。
“好个恶人先告状。”他冷笑,当即拟写驳文,将郑仁基克扣教育经费、阻挠兴学的事实一一列举。
驳文送到两仪殿,李世民阅后大怒,当即下旨将郑仁基调离汴州。
消息传出,各地观望的商人纷纷行动起来。短短三个月,全国兴办义学百余所。
---
然而,阻力才刚刚开始。
这日,陈远志接到沈万金的急信:汴州义学的三位先生同时辞馆,学生也被家长陆续领回。
他立即请旨返回汴州调查。
原来,郑家暗中威胁学生家长:谁敢让孩子上义学,就收回租种的土地,断绝生计。同时重金挖走先生,让义学无师可用。
“好毒的手段!”陈远志愤怒之余,也感到棘手。这种软刀子杀人,比明刀明枪更难对付。
更让他心痛的是,在走访学生家庭时,一个老农跪地哭求:
“陈大人,不是我们不知好歹,实在是……实在是活不下去啊!郑家说了,再不让孩子退学,明年就不租地给我们了……”
陈远志扶起老农,心中涌起深深的无力感。
土地,还是土地!世族掌控着土地,就掌控了百姓的命脉!
当晚,他与沈万金彻夜长谈。
“必须想办法解决土地问题。”陈远志沉声道,“否则,义学办得再多,也是无根之木。”
“可是土地都在世族手中,如何解决?”
陈远志沉思良久,突然眼睛一亮:“还记得陛下推行的均田制吗?”
“记得。可是执行不力……”
“不是执行不力,是被人篡改了!”陈远志激动地站起身,“均田制本意是授田给无地农民,但到了地方,却成了世族兼并土地的借口!”
他当即起草奏章,提出整顿均田制,清查土地兼并。
奏章送出的同时,他也知道,这将触动世族最根本的利益。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
长安,两仪殿。
李世民看着陈远志的奏章,久久不语。
“陛下,”房玄龄轻声道,“此事关系重大,是否从长计议?”
“从长计议?”李世民冷笑,“再议下去,天下的土地都要姓崔、姓郑、姓王了!”
他站起身,目光坚定:“传朕旨意:成立均田使司,由陈远志兼任副使,彻查全国土地!”
旨意传出,朝野震动。
崔民干闻讯,跌坐椅中,喃喃自语:
“疯了……真是疯了……”
他知道,这场较量己经进入你死我活的阶段。而赌注,是整个大唐的未来。
春风拂过汴州义学的空荡校舍,卷起几片落叶。
但陈远志相信,这只是暂时的沉寂。待均田制的春雷响起,这里必将再次充满琅琅书声。
因为希望的种子己经播下,终将在改革的春风中破土而出。
作者“未来可期见证奇迹”推荐阅读《贞观之治长歌行》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XJQ6/)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