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十一章:夫妻任务的指派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红妆暗战,一个女间谍的一生 http://www.220book.com/book/XKC9/ 章节无错乱精修!
 

绮罗美妆铺的地下训练室里,煤油灯的光把人影拉得很长,落在墙上那张标记着“日军家属区”的地图上。苏砚刚把百乐门接来的布防图铺展在桌上,老墨就掀开暗门走进来,手里攥着一个牛皮纸档案袋,脸色比往常更凝重,连袖口沾着的灰都没顾上拍 。

“布防图我看过了,和我们掌握的信息对得上,但缺了关键的‘补给窗口期’。”老墨的手指落在地图上荣安里的位置,红笔圈出的“赵德山宅邸”格外扎眼,“要破中转站,必须摸清物资补给的规律——初五补给岗哨加倍,但具体几点卸车、用什么运输方式、押送人员配置,这些只有赵德山清楚 。”

苏砚的指尖顿在“赵德山”三个字上——这个名字她不陌生,第5章在美妆铺套话时,赵太太提过他是日军军需官,负责中转站的物资调度,也是佐藤的心腹。“您是想让我通过赵太太接近他?”她问,心里却清楚,赵太太只是个爱炫耀的家属,未必能接触到核心信息 。

“不止是接近,是‘渗透’。”老墨把牛皮纸档案袋推到她面前,“组织决定,派你和老顾假扮夫妻,入住日军家属区——就在赵德山家隔壁的3号院。老顾是我们的卧底,现在在日军物资处做翻译,有合法身份,你们扮夫妻,既能近距离监视赵德山,又能借‘邻居’的身份套话 。”

“老顾?”苏砚愣了愣,她只听过这个代号,从未见过本人。话音刚落,暗门外传来脚步声,一个穿灰色西装的男人走进来,个子高大,肩背挺拔,脸上带着一道浅疤从眉骨延伸到下颌,却不显凶相,反而透着沉稳。他手里拎着一个公文包,公文包上印着日军物资处的标识,是典型的“文职人员”装扮 。

“苏晚同志,我是老顾。”男人主动伸出手,掌心粗糙,带着常年握笔和枪械的薄茧,“之前一首在物资处潜伏,负责整理日军的运输台账,和赵德山打过几次交道 。”苏砚握住他的手,指尖触到他虎口处的老茧——那是卧底人员的“勋章”,藏着无数次在刀尖上行走的痕迹 。

老墨看着两人,指着档案袋:“这里面是你们的‘身份档案’和赵德山亡妻的资料,你们必须在三天内背熟,不能出一点差错。”他打开档案袋,先拿出两张泛黄的照片,一张是苏砚和老顾的“结婚照”——照片是合成的,苏砚穿着民国时期的新娘装,头纱垂落,老顾西装革履,两人并肩而站,神情自然,看不出任何破绽;另一张是个眉眼温婉的女人,梳着低髻,穿浅蓝苏绣旗袍,“这是赵德山的亡妻沈曼君,去年冬天病逝,赵德山对她很上心,你们扮的‘夫妻’,尤其是苏晚,要多借‘沈曼君’的由头和赵太太打交道 。”

苏砚拿起沈曼君的照片,女人的眉眼和自己有三分像,尤其是笑起来时的梨涡,和她刻意练习的“温婉笑”几乎一致。“赵德山对亡妻上心,我们借这个由头,不会引起怀疑?”她问,指尖着照片边缘——照片背后写着“曼君,民国三十年冬”,墨迹己经发淡 。

“正是因为上心,才不会怀疑。”老墨拿出一本线装笔记本,翻开扉页,上面是娟秀的字迹,“这是沈曼君的日记,里面记着她的生活习惯:苏州人,会苏绣,喜欢吃桂花糕,每周三下午会去荣安里的张记裁缝铺做衣服,和赵太太是牌友。你要把这些刻在脑子里,下次见到赵太太,就能用‘苏绣’‘桂花糕’拉近距离,让她主动带你去见赵德山 。”

苏砚接过日记,翻开几页,里面记着琐碎的日常:“今日德山带了苏州的桂花糕,甜而不腻”“张师傅说我的苏绣旗袍下周能做好”“和赵太太打牌,输了两块大洋”。这些细节鲜活,像极了普通家庭主妇的生活,却也是她伪装的“剧本”,每一个字都关乎潜伏的成败 。

老顾拿起另一叠资料,是日军家属区的“住户规则”:“家属区管理很严,进出要查通行证,每天晚上十点锁大门,不准随意串门。但周三下午是‘自由活动日’,家属可以互相拜访,这是我们接触赵太太的最佳时机 。”他指着资料上的“3号院”平面图,“我们住的院子和赵德山家只隔一道墙,墙上有个小窗,我己经做了手脚,晚上能通过窗户观察他家的动静,但要注意,赵德山的书房就在窗边,不能被发现 。”

胡吉拍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苏砚的目光落在平面图上的“书房”位置,正好对着3号院的厨房窗口——这意味着,只要她在厨房“做饭”,就能借着开窗通风的名义,观察赵德山书房的灯有没有亮,判断他是否在家处理公务 。

“还有一个关键信息。”老墨的语气突然严肃起来,“赵德山有个习惯,每天晚上八点会在书房核对物资台账,台账上有中转站的补给明细。你要想办法借‘送东西’的名义,进他的书房,看一眼台账——哪怕只记住几个数字,对我们都至关重要 。”

“进书房?”苏砚皱起眉,“赵德山那么多疑,怎么会让一个‘邻居’进他的书房?”“用沈曼君的名义。”老顾接过话,“我查过,沈曼君生前喜欢在书房插花,书房里有一个她留下的青花瓷瓶。你可以借口‘在张记裁缝铺看到和沈曼君同款的苏绣桌布’,想拿给赵太太看看,路过书房时,要是赵德山在,就说‘这桌布和沈太太书房的花瓶很配’,说不定能让他带你进去看看 。”

这个计划很冒险,却也是唯一的机会。苏砚想起父亲生前说的“潜伏就是走钢丝,既要稳,也要敢”,深吸一口气,把日记和资料叠好,放进档案袋:“我记住了,三天内,我会把沈曼君的习惯和家属区的规则背熟 。”

老墨看着她,又看了看老顾:“你们俩要尽快磨合,像真夫妻一样。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八点,你们在美妆铺的后院练习‘相处细节’——怎么称呼对方,怎么一起做饭,怎么在‘邻居’面前互动,不能有一点生疏感。日军家属区的眼睛太多,任何一点反常,都会引来怀疑 。”

“我会多配合苏晚同志。”老顾主动说,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个苏绣荷包,递给苏砚,“这是按沈曼君的绣法做的,你带在身上,下次见到赵太太,能作为‘共同话题’的由头 。”苏砚接过荷包,针脚细密,绣着一朵桂花,和日记里沈曼君常绣的图案一模一样 。

离开地下训练室时,己经是深夜。苏砚拎着档案袋,走在胭脂巷的青石板路上,寒风卷着落叶打在她的旗袍下摆上。她打开档案袋,拿出那张“结婚照”,照片上的自己笑得温婉,和老顾并肩而立,像极了真正的夫妻。可只有她知道,这笑容背后,藏着多少算计与风险——住进日军家属区,就意味着从此要24小时“演戏”,连睡觉时都要想着“自己是老顾的妻子”,不能有一刻松懈 。

回到美妆铺的二楼房间,苏砚把沈曼君的日记摊在桌上,一页页仔细看。看到“德山今天又晚归,说是中转站的物资出了点问题,我煮了姜汤等他”时,她的指尖顿住——这句话里的“物资出了点问题”,或许就是父亲当年传递情报时,故意制造的“运输延误”。原来,沈曼君的日记里,藏着这么多被忽略的线索 。

窗外的钟敲了十下,苏砚收起日记,从枕头底下拿出父亲留下的摩斯电码对照表。她翻开“物资”对应的电码,想起老顾说的“台账数字”,心里突然有了底气——哪怕进不了书房,只要能从赵太太或赵德山的只言片语里听到“数字”“运输”“时间”,她就能用父亲教的方法,把信息传递出去 。

第二天晚上八点,苏砚准时来到美妆铺的后院。老顾己经在那里了,院子里摆着一张八仙桌,桌上放着两碗桂花糕,是玲姐按沈曼君的方子蒸的。“我们先练习称呼。”老顾的语气很自然,“在外面,你叫我‘阿顾’,我叫你‘晚晚’,要是有日军家属在,要更亲密一点,比如我帮你拎东西,你帮我整理衣领 。”

苏砚点点头,试着叫了声“阿顾”,声音有些生涩。老顾笑了笑,拿起一块桂花糕递给她:“别紧张,就当是和同志搭档完成任务。你看,这桂花糕的甜度,和沈曼君日记里写的一样,下次见到赵太太,你就说‘我家阿顾特意按苏州的方子蒸的,你尝尝’,她肯定会感兴趣 。”

苏砚接过桂花糕,咬了一口,甜而不腻,和记忆里母亲蒸的味道很像。她突然想起沈曼君日记里的话:“食物是最能拉近距离的东西”,原来,这场“夫妻”伪装,连一块桂花糕,都是精心设计的“武器” 。

三天后,苏砚和老顾拿着“结婚证”“居住证”,走进了日军家属区。门口的卫兵核对了资料,又上下打量了他们一番,见两人举止亲密,苏砚手里还拎着苏绣荷包,才放行。走进3号院,看着隔壁赵德山家亮着的灯,苏砚深吸一口气——这场以“夫妻”为名的沉浸式伪装,从此刻起,正式拉开了序幕 。



    (http://www.220book.com/book/XKC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红妆暗战,一个女间谍的一生 http://www.220book.com/book/XKC9/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