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后记(第一卷完)(已经和谐过了,没有参考价值)

小说: 罗马人的故事   作者:Hadrianus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罗马人的故事 http://www.220book.com/book/XLR2/ 章节无错乱精修!
 

我的复兴主义说

(海外故事新编后记)

道德走到今天,算是十分艰辛的了。它像一条在历史迷雾中蜿蜒的河流,起初清澈见底,载着先民对善与秩序的朴素向往,流过商周的礼乐华章,淌过秦汉的雄健风骨,却在后世的岔路口接连误入歧途——先是走了那程朱理学的歪理,将“存天理,灭人欲”的枷锁套在人性之上,把鲜活的生命框进“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僵硬教条里;后又着了基督耶稣的邪道,用“原罪”的阴影笼罩人心,以“禁欲”的规训束缚本能。

它们都打着“道德”的旗号,捧着看似完美的道德蓝本,实则将人性裹成了封建时代的小脚,每一步都透着窒息的掣肘,非要把人心中那些自然的欲望、鲜活的情感消灭殆尽不可。程朱理学要求士人“半日读书,半日静坐”,将喜怒哀乐都纳入“格物致知”的冰冷框架,连夫妻间的温情都要冠以“天理”的名义才敢流露;基督教的修道院更是将肉体视为“罪恶的容器”,让信徒在苦行与忏悔中压抑对生活的热爱,仿佛唯有否定人性,才能接近所谓的“神性”。

然而神父们自己的堕落,腐儒们在花丛的放荡,总归是自我监督下监守自盗的结果,也狠狠戳破了那些虚伪道德的假面,证明了人性的放纵无法被完全消灭。中世纪的欧洲,不少神父一边在教堂里宣讲“贞洁”,一边在修道院外私藏情妇,甚至挪用教会财产满足私欲;明清时期的腐儒,嘴上喊着“男女授受不亲”,暗地里却流连秦楼楚馆,把《牡丹亭》里的浪漫偷偷藏进枕边的话本。这些人的行径,就像在严密的堤坝上凿开了无数小孔,让被压抑的人性之水悄悄渗出。也正因如此,时间走到今天,现代人总想跟古人划清界限,仿佛只要否定了过去的道德传统,就能彰显自己的“进步”与“独特优势”来。于是,传统的礼义廉耻被视作“封建糟粕”,家庭的责任担当被当成“束缚自由”,不论是社会新闻里的出轨、诈骗案件,还是日常风气中对“躺平”“摆烂”的追捧,都朝着秩序的反向一路狂奔,像脱缰的野马,再也拉不回曾经的正轨。

将这一切归结于诈骗者瞄准道德困境的阴谋也好,痛斥那道貌岸然的法官作出的不公判决也罢,我们终究要清醒地认识到:整个社会的风气,从来不是由一件案件、一个或几个人的遭遇决定的。

那些轰动一时的案情,比如某明星的偷税漏税、某企业的欺诈丑闻,与其说是推动风气变坏的“罪魁祸首”,不如说是道德情况的“晴雨表”——它们只是将早己存在的道德漏洞,赤裸裸地暴露在公众眼前。相比之下,中央指定的政策,本应像灯塔一般,拥有指引道德发展、乃至引导社会向善的伟力。

但是我不能说什么。

于是有人哀叹,一代不如一代,道德制度衰朽了。的确,如今的社会里,不论男女,似乎都多了几分“随心所欲”的底气,少了几分“克己复礼”的自觉——有人明明己婚,却还在外与他人暧昧不清,将家庭当成“临时的港湾”;有人为了追求所谓的“自由”,把父母的养育之恩抛在脑后,连逢年过节都不愿回家探望;更有甚者,为了钱财利益,不惜欺骗亲友、背叛信任,把“诚信”二字踩在脚下。我们不能否认,自建国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思想的解放,男女的关系确实被放开了太多——封建时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被打破,人们有了自由恋爱的权利,这本是时代的进步;但与此同时,违反公序良俗的惩罚,也被降低了太多——过去,一个人若是做出伤风败俗之事,不仅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还会被邻里街坊指指点点,在宗族里抬不起头;而现在,即便有人行为失当,只要不触犯法律底线,最多只是受到几句道德谴责,很快就会被新的热点掩盖。这种“惩罚弱化”的现状,让许多人失去了对道德的敬畏之心,也让我们的道德接受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扩大了太多——曾经被视作“不可饶恕”的过错,如今却被贴上“人之常情”的标签;曾经被鄙夷的“自私自利”,如今却被美化成“自我保护”。

我们甚至可以讲,这并不是道德衰落的至暗时刻。在接下来的几年乃至几十年中,若是不能及时扭转这股风气,那些伤风败俗、卖儿鬻女之事,恐怕不会少见,甚至会变得更多。当圣人的标准崩塌之后,当“善”与“恶”的界限变得模糊,各种各样的“虫豸”——那些心怀叵测、道德沦丧之人,都胆敢一展自己的“风采”:有人会利用他人的善良进行诈骗,把“助人为乐”变成“引狼入室”;有人会在网络上散布谣言、煽动对立,把“言论自由”变成“伤害他人的武器”;更有甚者,会为了利益铤而走险,做出贩卖儿童、拐卖妇女等丧尽天良的勾当,把“人性”二字彻底抛诸脑后。就像一间没有了守门人的屋子,原本被挡在门外的豺狼虎豹,如今都能大摇大摆地闯进来,肆意破坏屋里的秩序与安宁。

然而,我却要为那衰微的古典道德招魂。这里所说的“古典道德”,并非程朱理学那般僵化的教条,也不是基督教那样压抑的规训,而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最本真、最珍贵的道德内核——是孔子提倡的“仁者爱人”,是孟子主张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罗马人的故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是《礼记》里强调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千百年来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它不会远去,即便人们暂时忘却了它,它仍旧会像一个幽灵,在亚洲的稻田里、美洲的唐人街中、欧洲的博物馆里游荡——它藏在海外华人春节时贴的春联里,藏在留学生身上那份“勤劳坚韧”的品格里,藏在博物馆里展出的中国古代青铜器所承载的“礼治”精神里。它就像一颗深埋在地下的种子,即便经历了寒冬的洗礼,只要遇到合适的时机,就会重新生根发芽。

欧洲人的历史,便是最好的证明。在罗马帝国崩溃、阿拉伯大征服之后,欧洲陷入了漫长的黑暗——昔日辉煌的罗马文明被战火摧毁,许多珍贵的典籍被付之一炬,人们不仅丧失了从荒蛮祖先那里继承来的勇猛,不再有开拓疆土、探索世界的雄心,还沾上了罗马帝国后期的懒惰,沉迷于享乐与安逸,更亲手斩断了罗马人的文化传承,把那些关于法律、哲学、艺术的智慧束之高阁,将现成的、进步的道路全然封死。很多人以为黑死病是文艺复兴的开始,认为是这场灾难让人们开始反思生命的意义,其实不然——从但丁写下《神曲》的时代起,从薄伽丘创作《十日谈》的时刻起,人权的意识与人体的美学就己然迈上了再生的步伐。但丁在《神曲》中,将世俗的君主与教会的教皇一同放进“地狱”,主张“政教分离”,彰显了对个体价值的尊重;薄伽丘在《十日谈》里,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嘲讽了教会的虚伪,歌颂了人性的美好。欧洲人正是在走投无路之际,在道德与文明的至暗时刻中,选择向前翻历史,在故纸堆里找到了蒙尘的罗马古典经典,从那些关于“人”的智慧中汲取力量,搞出了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最终走出了欧洲的黑暗,迈向了世界的舞台中央。

我可以断言,所有有助于人类塑造更完美的自己的事物,即便短暂消失,也不会真正消亡;即便传承的链条被意外打断,它总会在某个时刻被人想起。就像火的使用、文字的发明,这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事物,从来没有因为历史的动荡而彻底消失。如果道德真的摔落到了低谷,它必然会塑造一个人人自危、朝不保夕的社会——当没有人再相信“诚信”,交易就会充满欺诈;当没有人再坚守“责任”,家庭就会变得支离破碎;当没有人再追求“正义”,社会就会陷入混乱。

而在这样的社会里,走投无路的人,终会在某个深夜,在疲惫与迷茫中向前翻翻历史——他们会读到孔子周游列国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守,会看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会感动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不禁感慨:原来我们的祖先,曾经如此辉煌;原来我们的民族,曾经拥有如此高尚的道德追求。于是,心有所感,行有所成,越来越多的人会开始反思、开始行动,终将要将失落的道德体制重新复兴,让那些珍贵的道德品质,再次成为社会的主流。

当然,如果让欧洲人来选,让他再经历一次千年的中世纪——那种没有光明、没有希望,只有愚昧与苦难的黑暗岁月,还是真正继承罗马人的财富——那些关于法律、哲学、艺术的智慧,那些尊重人性、追求自由的精神,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后者。毕竟,没有人愿意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也没有人愿意放弃文明的果实,去承受不必要的苦难。

我们中国人,同样不想走那欧洲人的黑暗老路。我们拥有五千年从未中断的文明,拥有比罗马文明更深厚、更丰富的道德传统——我们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之心,有“一诺千金”的诚信品格,有“见贤思齐”的进取精神。如果我们能在道德衰落之前,就及时挽住颓势,从传统道德中汲取智慧,将那些珍贵的品质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比如用“孝悌”的精神完善养老制度,用“诚信”的理念规范市场秩序,用“仁爱”的思想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那么,道德的复兴不仅会简单得多,就连衰落可能带来的苦难,也能一并免去。我们不必像欧洲人那样,非要经历黑暗的中世纪,才能在绝望中找到复兴的道路;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文明底蕴,在光明中稳步前行,让道德的光芒始终照亮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然而,这并非是所有人的共识,尤其是那些总被高声语打扰美梦的“天上人”——他们或许身居高位,却对社会的真实情况视而不见,沉迷于自己的“政绩”与“安逸”;或许拥有财富,却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对他人的苦难与社会的危机漠不关心。他们听不进底层民众的呼声,也不愿承认道德衰落的现实,依旧在自己的“美梦”里沉睡。每个时代的衰落,小民往往都无法改变——他们或许有一颗向善的心,却没有扭转乾坤的力量;他们或许想为道德复兴出一份力,却连自己的生活都要拼尽全力去维持。

于是,只好在深夜里叹气,在茶余饭后感慨,看着道德的河流继续朝着未知的方向流淌,却无能为力。但即便如此,我依旧相信,只要还有人在为古典道德招魂,只要还有人记得我们民族曾经的辉煌,道德的复兴就不会只是一场梦——终有一天,那些珍贵的道德品质,会像春风化雨般,重新滋润这片土地,让社会回归秩序与温暖。



    (http://www.220book.com/book/XLR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罗马人的故事 http://www.220book.com/book/XLR2/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