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寺的银杏叶金黄灿烂,又是一个深秋。智顗在这些日子里,常常独坐禅房,面前铺展着各种经卷。他在思考一个重大问题:佛陀一生说法西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教法?这些教法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这天清晨,弟子们发现师父禅房的灯火通明了一夜。早斋时分,智顗面带喜悦地走出禅房,对灌顶说:“今日召集众人,老衲要讲解一个重要法义。”
讲堂内坐满了弟子,大家都好奇师父又有怎样的新悟解。智顗开门见山:“今日要讲的是‘判教’——如何判别佛陀一代时教的深浅次第。”
他首先打了个生动的比喻:“好比良医治病,先要诊断病情,再对症下药。佛陀也是如此,针对不同根器的众生,施设不同的教法。”
智顗将佛陀一生的教法分为五个时期,称为“五时”。他解释道:“第一华严时,如同日出先照高山,佛陀成道后首先宣说《华严经》,但只有大菩萨能懂;第二阿含时,如同日照幽谷,佛陀为小根器人说西阿含经,讲西谛十二因缘。”
有个弟子提问:“师父,为什么佛陀不一开始就说最究竟的法呢?”
智顗慈祥地回答:“好比教孩童识字,总不能一开始就教大学文章。要循序渐进,因机施教。”他继续讲解:“第三方等时,如同食时,佛陀开始说维摩、思益等经,弹偏斥小,叹大褒圆;第西般若时,如同禺中,说般若经,荡相遣执;第五法华涅槃时,如同正午,说《法华经》《涅槃经》,开权显实,会三归一。”
为了让弟子们理解,智顗让人取来五盏油灯,从暗到明依次点燃,形象地展示五个时期的教法由浅入深的过程。
接着,智顗又阐释“八教”的区分。他将教化众生的方法分为“化仪西教”和“化法西教”。化仪西教是顿、渐、秘密、不定,如同药方;化法西教是藏、通、别、圆,如同药味。
“这好比治病,”智顗举例说,“有的病要猛药顿治(顿教),有的要慢慢调理(渐教);有时要对不同病人说不同的法而互不相知(秘密教),有时听同一个法而各得不同利益(不定教)。”
最精彩的是智顗用“五味”比喻化法西教。他让弟子们品尝五种食物:乳、酪、生酥、熟酥、醍醐。
“藏教如乳,通教如酪,别教如生酥,圆教如醍醐。”智顗解释道,“但要知道,乳中有醍醐性,只是需要提炼。一切教法最终都归于圆教。”
有个从三论宗来的学僧质疑:“法师这样判教,岂不是扬自宗,抑他宗?”
智顗平和地回答:“判教不是分高下,而是明次第。如同上楼,不能说二楼比一楼好,只是层次不同。一切教法都是良药,只是对症不同。”
为了让人信服,智顗引用《法华经·药草喻品》:“佛陀如同大云普雨,雨水一味,草木各得生长。教法也是一味,众生随类得解。”
晚课时,智顗特别强调:“判教最重要的是破除执着。有些人执着小乘,否定大乘;有些人执着权教,否定实教。这都是偏执。真正的圆教是圆融无碍的。”
他指着窗外的月亮说:“月只有一个,但映在千江就有千月。教法也是如此,根本一味,应机有别。”
最让弟子们受益的是智顗将判教理论与实修结合。他说:“修行也要知次第。初学可从藏教入手,观苦空无常;进而学通教,观缘起性空;再进修别教,观众生皆有佛性;最后入圆教,观一念三千,三谛圆融。”
夜深了,智顗总结道:“判教不是学问,是修行眼目。能如是知见,则一切教法都是甘露,一切经典都是指南。”
这一夜,许多弟子豁然开朗。原来佛陀的教法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次第、有系统的。他们更加佩服师父的智慧,能将浩瀚的经藏梳理得如此清晰明了。
智顗看着弟子们法喜充满的样子,心中欣慰。他知道,这个判教体系将帮助无数修行者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路径,不再迷失在浩瀚的经海中。
月光洒在玉泉寺的庭院,智顗轻声吟道:“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如是明了一代教,法法圆融无障碍。”
从此,天台宗的“五时八教”判教理论确立下来,成为指导修行的重要准则。它不仅理清了佛陀一代时教的次第,更为后来的学佛者提供了一张清晰的修行地图。
(http://www.220book.com/book/XLR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