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玉泉寺,金黄的银杏叶如雨般飘落。智顗站在讲经台上,目光扫过座下虔诚的弟子们。这些日子,他一首在思考如何将“三谛圆融”的深奥义理,用最平实的方式传授给众人。
“今日,老衲要为大家阐释‘三谛圆融’的真义。”智顗的声音温和而清晰,“这不是什么玄妙的道理,而是每个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体会的智慧。”
他首先拿起一枚铜钱,问道:“你们看这是什么?” 弟子们齐声回答:“是铜钱。” 智顗点头:“从现象上看,它是铜钱,这是‘假谛’;从本质上看,它只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本无自性,这是‘空谛’;而它既可作为货币流通,又不碍其性空,这就是‘中谛’。”
见弟子们若有所悟,智顗又指着殿外的古松:“松树有形有相,是假;松性本空,是空;不碍空假,任运自然,是中。三谛本是一体,不可分割。”
为了让弟子们更深入理解,智顗安排了一场特别的实践课。他让弟子们分成三组,分别从空、假、中三个角度观察同一件事物——寺前流淌的溪水。
第一组弟子观察水的空性:“水无自性,遇方则方,遇圆则圆” 第二组弟子观察水的假相:“水现波流,映照万物” 第三组弟子观察水的中道:“水不执着自性,却不妨碍起用”
三组弟子回报观察结果后,智顗微笑道:“你们各见一隅。若能同时观照三谛,就能见全貌:水即空即假即中,三谛圆融无碍。”
有个弟子困惑地问:“师父,这么说来,我们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呢?”
智顗以吃饭为例:“吃饭时,知道饭是假相(暂现),饭性本空(无实性),安心吃饭(中道)。不起分别执着,即是修行。”
最精彩的是一场与三论宗学者的辩论。对方执着空观,认为“一切皆空”。智顗不疾不徐地问:“若一切皆空,你我在此辩论,可是空谈?” 学者语塞。 智顗又道:“执着空见,亦是执着。真正的空是不碍假有,即空即假即中。”
为了让这个抽象的道理更加易懂,智顗用月亮作比喻:“月亮的本体是空(无实体),月光是假(暂现),照明是中(功用)。但月不是三个,只是一个。三谛也是如此,看似三分,实则一体。”
晚课时,智顗特别强调:“三谛圆融不是理论,是修心法要。遇到顺境,知道是假,不生贪着;遇到逆境,知道性空,不生嗔恚;安住中道,如如不动。”
他教导弟子们在禅修中实践:“观呼吸时,知道呼吸是假(现象),呼吸性空(本质),安然观照(中道)。如此用功,自然心得自在。”
夜深人静时,智顗独对青灯,将“三谛圆融”的奥义凝练成偈:“一法具三谛,三谛即一法。空假中不二,圆融无碍处。”
月光透过窗棂,洒在经卷上。智顗知道,这个“三谛圆融”的观法,将如明灯般,照亮无数修行者的道路。真正的圆融,不在别处,就在当下这一念不执着、不分别的心中。
(http://www.220book.com/book/XLR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