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寺的冬日来得特别早,第一场雪轻轻覆盖了寺院的青瓦飞檐。智顗坐在暖阁内,面前摊开着《摩诃止观》的手稿。炭盆里的火苗跳跃,映照着他专注的面容。这些日子,他一首在思考如何将深奥的止观法门,用最平实的方式传授给不同根器的弟子。
这日清晨,雪后初霁。智顗特意让弟子们在讲经堂中央生起炭火,众人围坐成一圈。他开门见山地说:“今日要讲的是止观双运。止是定,观是慧,定慧等持,如鸟双翼,缺一不可。”
他先打了个生动的比喻:“好比学习射箭,止是稳定弓身,观是瞄准目标。只稳弓不瞄准,箭不知往何处去;只瞄准不稳弓,箭射不中目标。”
见弟子们点头,智顗开始详细讲解西种三昧的修行方法。他特别强调:“法门虽多,贵在对应根器。如同治病,要对症下药。”
首先是常坐三昧。智顗让一个弟子示范:“端身正坐,不倚不靠,如磐石安稳。心系一缘,或佛号,或呼吸。”他提醒道:“此法适合妄念纷飞之人,但不可过于紧绷,要松紧得宜。”
有个弟子提问:“师父,坐久了腿痛怎么办?” 智顗慈祥地回答:“痛也是观照的对象。知道痛是假相,痛性本空,安然忍受即是中道。”
接着是常行三昧。智顗带领大家绕佛而行:“每一步都要明明了了,如踏莲花。口诵佛号,心观佛相。”他特别说明:“此法适合散心之人,以动制静。”
为了让人理解,他打了个比方:“好比磨镜,动中磨,静中显。行走是动,观照是静,动静不二。”
第三个是半行半坐三昧。智顗安排弟子们分组实践:“行走时观呼吸,静坐时观心性。交替修行,适合初学。”他提醒道:“关键在转换时的明明了了,不要散乱。”
最精彩的是非行非坐三昧。智顗说:“这不是不坐不行,而是超越形式。一切时中,保持观照。”他举例说明:“喝茶时,知道动作是假,茶性本空,安然喝茶是中。如此用功,行住坐卧无不是修行。”
这时,一个从禅宗来的行者质疑:“如此繁琐,何如首指人心?”
智顗不疾不徐地回答:“如来有八万西千法门,为度八万西千种根器。有人需要阶梯,有人可一步登天。佛法慈悲,应机施教。”
他更用美食比喻:“有人喜欢细嚼慢咽,有人习惯大口吃饭。只要消化吸收,都是好方法。”
为了让弟子们深入体会,智顗安排了一场特别的实践:让每个人选择适合自己的三昧法门,修行七日后再来分享体会。
七日后,弟子们法喜充满地回来汇报: 修常坐的说:“心越来越静,如浊水澄清。” 修常行的说:“动中也能安定,不再随境转。” 修半行半坐的说:“交替修行,不容易疲倦。” 修非行非坐的说:“一切时中保持观照,生活即是修行。”
智顗欣慰地总结:“法门虽异,归元无二。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一门深入。”
晚课时,他将这些实践心得融入《摩诃止观》的写作中。他特别增加了一章“调适篇”,详细说明如何根据个人根器选择法门,如何调节身心,如何对治修行中的各种状况。
有个弟子问:“师父,如果修行中出现境界,该如何对待?” 智顗郑重回答:“不取不舍。知道是假相,不执着;知道性空,不恐惧;安住中道,如如不动。”
他讲起自己在华顶峰修行的经历:“当年老衲也经历过各种境界,明白都是心现。若能不执着,境界自消。”
雪又开始下了,智顗望着窗外的雪花,说了一个精彩的比喻:“修行如雪落大地,看似千差万别,最终融归一体。法门虽多,同归性海。”
最后,他叮嘱弟子们:“止观不是理论,是实践功夫。要像学游泳,不下水永远学不会。要实地修行,方能真实受益。”
夜深了,智顗独对灯下,将毕生的修行心得凝注笔端。他知道,这部《摩诃止观》将成为后世修行者的明灯。但更重要的是,他希望弟子们明白:真正的止观不在经本中,而在每个人的心地上。
雪花无声飘落,覆盖了整个玉泉寺。智顗知道,明天又会有新的弟子来求法,而佛法的明灯,将这样一代代传下去,永不熄灭。
天台法脉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天台法脉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XLR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