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顶圆寂后的第十个秋天,国清寺的银杏又一次披上金装。明旷法师站在藏经阁前,望着庭中落叶纷飞,心中却无暇欣赏这秋色。他手中拿着一封来自长安的信函,眉头深锁。
信是他在长安的弟子寄来的,详细描述了当今佛教界的局势变化。自玄奘大师西行归来后,唯识宗在长安迅速兴起,其精密的哲学体系吸引了大批学者。与此同时,华严宗、禅宗等也在各地蓬勃发展。
“师父,”年轻的弟子真觉见他忧心忡忡,不禁问道,“各地佛法兴盛,不是好事吗?”
明旷轻叹一声,将信函递给他:“你看看最后一段。”
真觉接过信纸,读到:“今长安学者,多趋唯识,谓天台教观粗浅;或慕禅宗,言止观繁琐。国清法席,日渐冷清……”
就在这时,寺外传来马蹄声。一位风尘仆仆的僧人大步走进山门,正是从长安回来的慧明法师。他不及寒暄,便急切地说:“师兄,情况比信中说的还要严重。如今朝廷崇信玄奘一系,各地新建寺院多弘唯识。更有人公然质疑智者大师的教法!”
慧明详细讲述了在长安的见闻:有人质疑“一念三千”缺乏经证,有人批评“性具善恶”违背佛性清净说,甚至有人宣称天台宗是“中国独创,非佛正传”。
真觉愤然道:“他们怎么可以这样!”
明旷却平静地问:“慧明,你可曾与他们辩论?”
慧明点头:“我据理力争,但对方引经据典,言辞犀利。最棘手的是,他们质疑《大乘止观》是否真是慧思禅师所著,还说‘山家山外’之分是门户之见。”
这时,又有一位弟子从金陵回来,带回更令人忧心的消息:江南一带,禅宗大行其道,许多原本修习止观的僧人都改参话头,认为“首指人心,见性成佛”才是究竟,天台宗的次第修学太过繁琐。
真觉忍不住说:“师父,我们是否应该……”
明旷抬手止住他的话,缓缓起身:“陪我去智者大师塔前走走。”
智者大师舍利塔前,香烟袅袅。明旷凝视着塔上“法界圆融”西个大字,良久才开口:“你们可知,智者大师当年也曾面临质疑?”
他讲述起一段往事:智顗在玉泉寺完成《摩诃止观》后,曾有学者质疑止观修行太过复杂。智顗回答:“如来有八万西千法门,对治八万西千烦恼。药无贵贱,对症则良。”
慧明若有所悟:“师父是说……”
“佛法如大海,容纳百川。”明旷转身,目光扫过众人,一笑三千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不同的宗派,如同不同的河流,最终都汇入佛法大海。我们不该排斥他宗,但要坚守自宗的特质。”
他接着说:“当前危机,不在他宗兴盛,而在自身懈怠。这些年来,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智者大师的深意?是否将教观落实在修行中?”
一席话点醒众人。真觉惭愧道:“弟子近来确实重于文字疏释,轻于实修观心。”
明旷点头:“这正是问题所在。从今日起,我们要做三件事:第一,深入研习三大部,真正掌握天台精要;第二,加强实修实证,使教观活起来;第三,培养年轻人才,使法脉不断。”
他立即安排:慧明负责整理教典,真觉带领实修,自己亲自培养年轻学僧。还派人前往各地,了解他宗长处,取长补短。
最令人惊喜的是,在整理藏经时,发现了智顗早年的一些未刊笔记,其中对“性具”学说有更深入的阐述,正好回应了外界的质疑。
明旷亲自为学僧讲解这些新发现的资料。讲到“性具善恶”时,他用镜子作比喻:“镜能现美丑,但镜性本净。众生性具善恶,但佛性本净。不是性有善恶,而是性能现善恶。”
年轻学僧们听得津津有味。有人问:“那与其他宗派相比,天台宗的特质是什么?”
明旷想了想,说:“好比吃饭,有人喜欢大口吃,有人喜欢细嚼慢咽。天台宗的特点就是‘教观双美’,既要明白道理,又要实地修行。不偏理论,不废实践。”
这时,有弟子从边境带回消息:一批天台典籍在高丽、日本备受推崇,这些国家的僧人反而更能领会天台妙义。明旷笑道:“这正应了‘墙内开花墙外香’。我们更要努力,不能让法灯在本土暗淡。”
晚年明旷在禅观中,隐约见到未来将有一位大德出世,重振天台宗风。但他只是默默祈祷,并未声张。
临终前,他将弟子叫到榻前,留下嘱咐:“法运兴衰,如潮起潮落。重要的是守住根本,等待因缘。将来若有人能融会各家之长,又能坚守天台特质,必能使宗风重振。”
他圆寂后,真觉继任。虽然外界质疑声仍未平息,但国清寺内却更加精进。大家牢记明旷的嘱咐:不与人争胜负,但求自知明白。
果然,数十年后,一位名叫湛然的年轻僧人造访国清寺。他在智顗大师塔前发下大愿:“若天台宗义不谬,当使我振兴宗风!”但那时,己是另一个故事了。
秋风依旧年年吹过国清寺,银杏叶黄了又绿。法灯虽然暂时暗淡,但从未熄灭。因为真正的方法脉,不在外界认可,而在心中的明明不昧。
(http://www.220book.com/book/XLR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