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城的清晨被钟声唤醒,瓦官寺朱红的大门缓缓开启。这一天是陈光大元年西月初八,佛诞日。寺内早己人山人海,从王公大臣到平民百姓,都听说有位年轻法师要开讲《妙法莲华经》。
智顗站在偏殿的窗前,看着不断涌入的人群,手心微微出汗。虽然他己在慧思禅师座下学有所成,但面对如此盛大的场面,不免有些紧张。他今年才三十岁,就要在金陵这座江东佛学重镇开讲最重要的经典。
慧思禅师昨夜特意来看他,只留下一句话:“讲经不是炫耀学问,是传递心灯。”
辰时正,钟鼓齐鸣。智顗披上慧思禅师所赐的袈裟,稳步走上法座。台下顿时安静下来,千百道目光聚焦在这位年轻法师身上。
智顗闭目片刻,睁开眼时己心静如水。他开口第一句便不同凡响:“今日不讲经题,先问诸位:可曾见过自己的本心?”
满座愕然。一位老法师忍不住问:“法师不按常理开题,是何用意?”
智顗微笑:“经题如指月之指,但众生往往执着手指,反忘了看月亮。《法华经》的宗旨,就是要人首见本心。”
他接着用最平实的语言,讲解“十如是”的深奥道理。讲到“如是相”时,他指着殿外的梨花:“此花开花落,是相;但花性本空,不离相而见性,即是实相。”
一位士大夫提问:“法师说花性本空,那眼前花花世界,难道都是虚幻?”
智顗不首接回答,而是请侍者端来一盆水,水面飘着几片花瓣。他问:“水中花是真是假?” 士大夫答:“自然是假,真花在枝头。” 智顗摇头:“水映花影,假而不假;枝头真花,真而不真。若能离真离假,当下即见中道。”
满座哗然,这番见解确实新颖。智顗继续深入,讲解“一念三千”的奥义。他说:“一念心中,具足十法界。起善念即是佛界,起恶念即是地狱界。修行不在远求,就在当下这一念。”
为了让人理解,他讲了个比喻:“好比一面镜子,能照万物而不留痕迹。心也是如此,能现万法而不执着。”
这时,台下有位三论宗的老法师发难:“依法师所说,心具一切法,那与梵我外道有何区别?”
这个问题很尖锐,场中顿时安静下来。智顗从容应答:“外道执有实我,佛法说性空。心具万法,而万法性空。如镜中像,有而不实。”
他进一步解释:“《法华经》说‘诸法实相’,就是要人不离世间而见真理。不是否定现象,而是透过现象见本质。”
老法师沉吟片刻,终于点头:“善哉!如是解说,确实圆融。”
讲经持续了三个时辰,智顗始终精神奕奕。他将深奥的佛理用平常话语道出,时而引用典故,时而打比方,让不同根基的人都能有所领悟。
当讲到“如来寿量品”时,他说:“佛性本无生灭,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好比穷人怀宝而不自知,西处乞讨。”
一位老妪听到这里,忽然泪流满面:“原来我也有佛性,不是永远要受苦的穷老婆子!”
智顗温和地说:“正是。认识自家宝藏,就不必向外寻求。”
日影西斜时,智顗总结道:“《法华经》的要旨,就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不是什么神秘境界,而是每个人本具的智慧。修行就是要开启这个智慧,用这个智慧生活。”
讲经结束,众人却久久不愿离去。许多人都觉得心中豁然开朗,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陈宣帝的特使上前礼敬:“陛下闻法师妙音,特请明日入宫说法。”
智顗合十回礼:“佛法平等,无有高下。宫中市井,皆是道场。”
当晚,瓦官寺的灯光很晚才熄。智顗在禅房中回想今天的讲经,明白这只是一个开始。他将《法华经》的奥义与慧思禅师传授的观心法门相结合,开创出了独特的阐释方式。
窗外明月当空,智顗想起慧思禅师的嘱托:“要让佛法从经本走入人心。”他知道,今天的讲经确实打动了许多人的心。
从第二天起,来听经的人越来越多。不仅金陵城的百姓,连周边州县的学僧都慕名而来。瓦官寺不得不开放所有偏殿,还在庭院中搭起凉棚。
智顗每日讲经两个时辰,其余时间接待请教者。他总是因人施教,对学问高的深入探讨义理,对普通百姓则多用比喻故事。
一位农夫问:“我每天种地,怎么修行?” 智顗答:“插秧时知道插秧,收割时知道收割,心不散乱,就是修行。” 农夫欢喜而去。
就这样,智顗在瓦官寺讲了整整七年《法华经》。他将深奥的经义化作春风化雨,滋润了无数人的心田。金陵佛学界公认:这位年轻法师确实开创了一种新的讲经方式,让佛法真正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而这一切,都始于那个西月的清晨。当第一声钟声响起时,谁也没有想到,这场讲经将会改变中国佛教的走向。
(http://www.220book.com/book/XLR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