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顗离开金陵时,正值桂花飘香的季节。这些年在瓦官寺讲经,虽然声名日盛,但他心中总觉有所欠缺。佛法不该只在繁华都市中宣讲,更需要清净之地实修实证。于是辞别众人,带着几位弟子,向南而行,去寻找理想的修行道场。
一行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每至一处名山,智顗便登顶展望,却总是摇头:“山势虽好,缘法未至。”
这日来到天台山地界,但见群峰耸立,云雾缭绕,古木参天,溪流淙淙。智顗登上华顶峰远眺,只见山形如莲华绽放,气象非凡。正当他凝神观望时,一位采药老翁蹒跚而来。
“师父可是在找修行之地?”老翁主动问道,眼中闪着智慧的光。
智顗合十为礼:“正是。老丈可有好去处推荐?”
老翁抚须微笑:“此去向北三里,有处金地岭,倒是清净。不过…”他顿了顿,“岭上有位定光禅师,在此隐居多年,不喜外人打扰。”
智顗心中一动:“定光禅师?可是那位人称‘山中部象’的大德?”
老翁点头:“正是。禅师平日不见客,但今日一早却嘱咐我,说是有缘人将至,让我在此等候。”
智顗又惊又喜,立即请老翁带路。一行人穿过密林,越溪过涧,果然见一处平旷的山岭。岭上古松苍翠,泉声淙淙,确实是个修行的好地方。
松林深处,一位须发皆白的老禅师正在劈柴。见众人到来,他放下斧头,目光如电般扫过智顗。
“你终于来了。”定光禅师的声音洪亮有力,“老衲在此等候多时。”
智顗恭敬顶礼:“弟子智顗,冒昧前来,请禅师指点。”
定光禅师却不首接回答,指着西天晚霞问:“你看那云霞,是动是静?”
智顗观照片刻,答道:“云霞自不动,人心自妄动。”
禅师点头,又指脚下山岩:“这岩石可有佛性?”
随行弟子们都屏息等待。智顗却微笑:“禅师岂不知‘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
定光禅师哈哈大笑:“好!果然是有缘人!”他拉着智顗的手,“走,老衲带你看看这个地方。”
二人登上金地岭最高处。夕阳西下,群山镀金,云海翻涌。定光禅师说:“三十年前,老衲在此禅定,见金光满山,空中传来声音:‘此是圣道场地,当有大师于此演说法华’。”
智顗心中震动:“莫非…”
“正是等你!”定光禅师目光炯炯,“老衲在此守护三十年,就为今日。这天台山,就是你的道场!”
当晚,月光如水。二人在茅棚中对坐。定光禅师说:“佛法如药,要对症施治。末法时代,众生根器不同,需有圆融法门。”
智顗请教:“如何圆融?”
禅师拈起一片落叶:“你看此叶,若是凡夫,只见其相;二乘人,见其性空;菩萨,见其中道。而最上乘者,一念圆具空假中三谛。”
这话如闪电般照亮智顗的心。这些年来思索的“一念三千”理念,忽然有了具体的修行途径。
定光禅师又说:“天台山有八重峰峦,象征八教;溪流九曲,暗合九乘。你在此地,当开创‘教观双美’的法门,使教理与实修并重。”
智顗豁然开朗,多年来的求索终于有了明确方向。他发愿要在此地建立道场,弘扬法华圆顿教法。
临别时,定光禅师赠他一根锡杖:“此杖随我多年,今日赠你。将来道场建成,可名‘修禅寺’。”又神秘一笑,“你我还有一面之缘,到时自知。”
智顗恭敬接过锡杖,只觉得分量沉重,不仅是木质,更承载着法脉相传的责任。
下山路上,弟子们纷纷祝贺找到理想道场。智顗却沉思不语。他突然明白:定光禅师不仅是指引地点,更是在传递心印。那关于“一念圆具三谛”的开示,正是天台宗核心教义的雏形。
回到临时住所,智顗立即绘制寺院草图。他根据天台山地形,规划了修禅寺的布局:大殿象征中道实相,钟鼓楼代表权实二智,僧寮如万法归宗。
次日清晨,智顗率弟子在金地岭举行奠基法事。当第一铲土落下时,东方曙光初现,正好照在岭头一块天然巨石上,石上竟显现莲花纹样。
众人都觉这是吉兆。智顗却平静地说:“瑞相虽好,不如实修。从今日起,我等当在此地真修实证,将佛法落实于心田。”
他安排弟子们分头行动:有的筹建寺宇,有的开垦山地,有的接待来访信徒。而他自己,则开始在山中寻觅最适宜禅修的地点。
金地岭上,定光禅师远远望着这一切,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知道,中国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一页,即将在天台山展开。而他自己,己完成守护的使命,该继续云游了。
智顗站在新辟的道场遗址上,极目远眺。但见群山起伏,云海茫茫,心中升起无限感慨:从金陵瓦官寺到天台金地岭,从讲经说法到实修实证,这不仅是地点的转换,更是修行境界的提升。
微风拂过,带来远钟的回响。智顗知道,这将是他余生修行弘法的根本道场。天台法脉,将由此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http://www.220book.com/book/XLR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