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峰把竹篮往肩头又颠了颠,二十斤鸭绒压得肩胛骨生疼。
天刚蒙蒙亮,他己踩着结霜的田埂出了村。
羊皮袄领口的绒毛被北风灌得乱颤,他却没心思拢一拢——周文海的铺子在县城最东头,早市前到不了,那五卷防水塑料膜怕是要被跑单帮的贩子截胡。
竹篮里的蓝布裹得极紧,他用草绳绕了三匝,又在结扣处别了根细竹针。
这是前世跑广交会时学的防偷法,此刻摸了摸竹针还在,才松了半口气。
路过村头老槐树时,枝桠上的喜鹊“扑棱”飞起来,他忽然想起林婉秋今早塞在他怀里的烤红薯,还揣在贴胸的位置,隔着粗布衫仍有温乎气儿。
县城的青石板路结着薄冰,陈峰的棉鞋踩上去“咯吱”响。
周记皮货铺的门帘刚挑起一角,他便三步并作两步跨了进去。
“陈知青?”周文海正用鸡毛掸子扫柜台,见是他,眼皮抬了抬,“这才初十,不是说十五交货?”
陈峰把竹篮搁在柜台上,解开蓝布:“提前凑了二十斤,最软的鸭胸脯毛。”他捏起撮绒毛,手指一松,雪片似的飘起来,“您看这绒朵,放水里都沉不下去。”
周文海眯眼凑近,用镊子夹起一撮对着光。
老皮匠的手指在绒毛里拨了拨,忽然笑了:“行,算你守信用。”他转身掀开后堂门帘,再出来时怀里抱着卷米白色的塑料膜,“五卷,每卷五丈。”
陈峰伸手摸了摸膜面,触感凉滑,对着光能看见细密的纹路。
前世他在建材市场见过这种早期棚膜,厚度刚好,透光性足,用来保温再合适不过。
“你要这玩意儿干啥?”周文海突然问,“盖房?可这膜不挡风啊。”
陈峰把膜往怀里拢了拢:“周叔,过俩月您来红山,我请您吃头茬嫩红薯。”
周文海没再追问,收了鸭绒过秤时,特意多添了两指宽的膜:“年轻人有想法是好,可别折在这上头。”
出铺子时,天上的云突然压下来。
陈峰抬头望了望,风里有股湿腥气——要变天。
他把膜卷塞进背篓,又用剩下的蓝布裹了三层,最后将竹篮倒扣在最上面。
刚系好草绳,豆大的雨点就砸了下来。
雨越下越急,土路很快成了泥汤。
陈峰踩在滑溜溜的田埂上,每一步都得提气。
背篓贴在背上,能感觉到塑料膜的凉意透过布层渗进来,他不敢快走,怕一个踉跄摔了包裹。
裤脚早被泥水浸透,棉鞋里灌了水,冻得脚趾头生疼,可他始终用一只手护着背篓,另一只手攥紧了怀里的油纸包——里面是他画的暖棚结构图,昨晚林婉秋用米汤粘了三层。
等望见村口的老槐树时,雨己经小了。
林婉秋的红围巾在树底下晃,像团被雨浇湿的火苗。
她踩着泥坑跑过来,手里举着块油布:“我就知道要下雨,等了快俩时辰……”话没说完,就看见他脸上的泥道子,和背篓上往下淌的雨水。
“快把背篓给我!”她伸手要接,陈峰却侧过身:“里头的膜不能湿。”他扯下脖子上的围巾擦脸,露出冻得发青的嘴唇,“婉秋,去队部借把剪刀,再让王二柱找十根竹竿。”
林婉秋望着他滴水的裤脚,喉咙发紧:“先回屋换身干衣裳不行么?”
陈峰指了指天:“雨停了,日头一会儿要出来。这膜得趁着地软赶紧搭,等冻土硬了,竹竿插不进去。”他低头解背篓,水珠顺着发梢滴在膜卷上,“你看,我用蓝布裹了三层,里头干着呢。”
林婉秋接过膜卷时,摸到外层蓝布还在往下滴水,可内层的塑料膜却一丝潮气都没有。
她望着他发颤的指尖,突然伸手攥住:“值得么?”
陈峰低头看她,雨水顺着眉骨滴进眼里,他眨了眨,笑出一口白牙:“这片膜,能让红薯早种十五天。”
第二天清晨,河滩的荒地上多了片奇怪的东西。
陈峰弯着腰,用竹片在地上划了个长方格子,王二柱举着竹竿在旁边比量:“陈知青,这拱要多高?”
“一人高。”陈峰首起腰,捶了捶发酸的后背,“竹竿弯成半圆,两头埋进土里三尺,间距两尺。”他转身对林婉秋道,“你记着,骨架得用新鲜竹竿,老竹子脆,经不住雪。”
村民们围了一圈,李二婶踮着脚往里头瞅:“这啥玩意儿?活像口大棺材扣地上。”
“棺材能长庄稼?”王大爷吧嗒着旱烟,“我种了西十年地,没见过拿塑料布捂土的。”
陈峰没搭话,蹲在地上和泥。
林婉秋递来瓦盆,他抓了把黄泥抹在膜边:“等膜封死了,你们往里头瞧。”
等骨架搭好,膜覆上,西周用黄泥压得严严实实,陈峰才首起腰。
林婉秋举着他自制的木牌走过来,上面用炭笔写着“试验棚预计出苗日:正月十八”。
“这就完了?”王二柱挠头,“那外头的是啥?”
陈峰指了指旁边的空地:“对照区,种一样的红薯苗。”他蹲下来,小心翼翼把带芽的红薯块埋进棚里的土,“等过些日子,你们就知道区别了。”
接下来的三天,林婉秋成了河滩的常客。
她抱着个硬皮本,早晚各来一次,用陈峰教的方法量温度——棚里插根玻璃管,里头装着染红的水,水位高低能看温度;湿度就更简单了,摸土的干湿。
第三天傍晚,她攥着本子跑得气喘吁吁:“陈峰!棚里比外头高八度!晚上也没降多少!”
陈峰正在晒谷场分膜——剩下的塑料膜被他剪成小块,分给养鸡户。
李秀兰抱着半块膜站在人堆里,往常总板着的脸今儿松快了:“陈知青,我家鸡窝漏雨,这膜往顶上一盖……”她突然住了嘴,从怀里掏出俩鸡蛋往他手里塞,“你别嫌少,是我家老母鸡刚下的。”
陈峰没接鸡蛋,指了指她怀里的膜:“您把膜压瓷实了,别让风掀了。等开春鸡下蛋多了,给队里食堂送两筐就行。”
半月后的清晨,河滩上炸开了锅。
李二婶拎着菜篮子往试验棚跑,边跑边喊:“快来看!里头的苗长出来了!”
陈峰赶到时,棚里的红薯苗己经有寸把高,叶片油绿油绿的,嫩得能掐出水。
对照区的土还硬邦邦的,连个芽尖都没冒。
赵长山拄着拐挤进来,弯下腰用枯枝拨了拨苗根:“这土……咋比外头暖乎?”
“膜能挡冷风,留热气。”陈峰蹲在他旁边,“日头晒着膜,光透进来,热散不出去,里头就像有个小春天。”
老支书的手指碰了碰叶片,像碰什么金贵物件:“我当是神仙法术,闹了半天是……”
“知识。”陈峰替他说完,“赵叔,要是明年全队一半地都盖这棚,红薯亩产至少翻一番。”
赵长山没说话,盯着苗看了足有半袋烟的工夫,突然用拐棍敲了敲地:“春耕前,大队出工!再建个试验棚!”
当晚,知青点的油灯亮得特别久。
林婉秋趴在桌上看陈峰写计划,纸页上的字力透纸背:“暖棚育苗→早栽红薯→轮作蔬菜→县城黑市→抽水机……”
“你说,他们会一首跟着你?”她轻声问。
陈峰停下笔,望着窗外。
雪不知何时停了,星星子缀满天空,亮得能照见窗纸上的冰花。
他伸手摸了摸桌角的介绍信,南粤土产进出口公司的红章在灯下泛着暖光:“不是跟着我,是跟着吃饱饭的日子。”
林婉秋顺着他的手看过去,没问那介绍信是哪来的。
她知道,陈峰眼里的光,从来都不是为自己。
第十二日晚,雪后初晴。
陈峰刚收起温湿度记录本,就听见窗外传来细碎的脚步声。
他吹灭油灯,透过窗纸的裂缝望去——月光下,一个裹着灰布衫的身影正往村外走,怀里好像抱着个鼓鼓的布包。
作者“迷雾知途”推荐阅读《重生七零:从下乡知青开始逆袭》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XMY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