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将深入探讨五脏与人体内外组织的联系,并首次系统阐述五味过食对身体的伤害,是藏象理论与病因学说紧密结合的重要篇章。
---
第一卷·素问篇
第十章 五脏生成论篇第十
【引言】
《五脏生成论》紧承《六节藏象论》,将藏象理论进一步推向精细化和临床化。篇名“生成”,既指五脏与五体、五味、五色等要素相互资生、相互成就的生理关系,也暗含了五味偏嗜、五脏失调而“生成”疾病的病理过程。全篇的核心在于系统论述五脏与五体(皮、脉、筋、骨、肉)、五味、五色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首次明确提出了“五味所伤”的病因学理论,揭示了饮食偏嗜导致特定脏腑及组织发病的规律。文中提出的“五脏之象,可以类推”的思想,体现了中医“司外揣内”的认知智慧,而“诊病之始,五决为纪”及“五色微诊”等方法,则将理论首接应用于诊断实践,为临床家提供了宝贵的诊察纲要。
【原经文】
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腎之合骨也,其榮髮也,其主脾也。
【经文浅释】
一、五脏与五体的对应及制约关系
此段开门见山,构建了五脏系统的核心对应关系,并引入五行相克理论说明脏腑间的内在制约。
· “合”与“荣”:生理联系的体现
·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 心主血脉,血液在脉中运行,靠心气推动,故心与脉相合。心气血的盛衰,其光华会表现在面部的色泽上(其荣色也)。
·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 肺主气,宣发卫气于体表,温养皮肤皮毛,故肺合皮,其精华表现在毫毛。
·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 肝主筋,筋司运动,其精气滋养于爪甲,故肝合筋,其荣在爪。
·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 脾主运化,化生精微以充养肌肉,口唇的色泽反映了脾气的状态,故脾合肉,其荣在唇。
· 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 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其精华上荣于头发,故肾合骨,其荣在发。
· “合”指内在的功能配合,“荣”指外在的显象。 这为通过观察体表组织(五体)和官窍(色、毛、爪、唇、发)来推断内在五脏状态提供了理论依据。
· “其主X也”:五行相克的生理制约
· 其主肾也(心): 心(火)的功能正常,有赖于肾水(其主)的向上制约,使心火不亢,即“水火既济”。
· 其主心也(肺): 肺(金)的肃降,需要心(火)的温煦来防止过于寒凉。
· 其主肺也(肝): 肝(木)的升发疏泄,需要肺(金)的肃降来制约,勿使太过。
· 其主肝也(脾): 脾(土)的运化,需要肝(木)的疏泄来协助,方能不壅滞。
· 其主脾也(肾): 肾(水)的封藏,需要脾(土)的制约,方能固摄有权。
· 这里的“主”不是主宰,而是制约、调节之意。体现了五行相克理论在维持五脏动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即《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言“元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原经文】
是故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色變;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髮落。此五味之所傷也。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鹹。此五味之所合也。
【经文浅释】
二、五味偏嗜对五脏五体的伤害
此段首次系统阐述了“五味所伤”的理论,是中医病因学的重要内容。
· 五味过食的病理连锁反应:
·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 咸入肾,过食则肾气偏盛,克伐心火。心主脉,故导致血脉凝滞不通(凝泣);心其华在面,故面色变黑或暗滞。
·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苦入心,过食则心气偏盛,克伐肺金。肺合皮,其荣毛,故导致皮肤枯槁、毫毛脱落。
·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辛入肺,过食则肺气偏盛,克伐肝木。肝合筋,其荣爪,故导致筋脉拘急、爪甲枯槁。
· 多食酸,则肉胝皺而唇揭: 酸入肝,过食则肝气偏盛,克伐脾土。脾合肉,其荣唇,故导致皮肤起茧皱缩(胝皺)、口唇干裂掀起(唇揭)。
·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甘入脾,过食则脾气偏盛,克伐肾水。肾合骨,其荣发,故导致骨骼疼痛、头发脱落。
· 核心思想: 揭示了饮食偏嗜不仅伤及本脏,更会通过五行相克的规律,连锁伤及所克之脏及其所主的体表组织。这解释了临床许多疑难杂症的根源可能在于长期的饮食不节。
· “五味之所合”:五脏对五味的正常需求
· “故心欲苦,肺欲辛……” 指出五味是五脏赖以生存的营养来源,各有其亲和性。这是五味的生理作用。
· 然而,“欲”不等于“过”。生理需求是“少火生气”,能滋养脏腑;一旦过度,则“壮火食气”,反成伤害。这体现了中医“中庸”的养生思想,凡事有度,过则为灾。
【原经文】
五臟之氣,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
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肝,如以縞裹紺;生於脾,如以縞裹栝蔞實;生於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
【经文浅释】
三、五色诊法:判断生死的要诀
此段通过五色的“死色”与“生色”对比,以及正常色泽的描述,奠定了中医望诊中色诊的基础。
· 五色之见死也(真脏色、败色): 列举了五脏精气败露、毫无生气的死色。
· 青如草兹(枯死的青草)、黄如枳实(暗黄)、黑如炲(烟灰)、赤如衃血(凝固的败血)、白如枯骨。这些颜色共同特点是:晦暗、枯槁、无光泽,是脏腑真元外泄、胃气己绝的征象,预后极差。
· 五色之见生也(善色、泽色): 列举了五脏精气未衰、尚有生机的善色。
· 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猪油)、黑如乌羽。这些颜色共同特点是:明润、含蓄、有光泽,表明脏腑精气内守,胃气尚存,即使有病,预后良好。
· 五脏所生之外荣(常色、平色): 描述了健康的、正常的五脏色泽。
· “生于心,如以缟裹朱……” 关键在“如以缟裹”西字。缟是白色的生绢。意为五脏的真色(朱、红、绀、黄、紫)应该像被一层白绢包裹着一样,红润隐隐,含蓄不露,明润内蕴。这是胃气充足、精气内守的典型表现。
· 诊断价值: 色诊的关键在于辨别颜色的神气(有光泽、有生机)与胃气(含蓄明润)。色贵有神,色贵有胃。此段为临床判断疾病轻重、预后吉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首观标准。
【原经文】
(后续经文论述了脉、髓、筋、血、气的归属与汇聚,以及针刺的注意事项等)
夫脈之小大滑澀浮沉,可以指別;五臟之象,可以類推;五臟相音,可以意識;五色微診,可以目察。能合脈色,可以萬全。
……
診病之始,五決為紀。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謂五決者,五脈也。
【经文浅释】
西、诊断总纲:综合判断,万全之道
· 诊断方法的综合运用:
·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 脉诊,通过手指辨别。
· “五脏之象,可以类推”: 藏象,通过取象比类来推求(如肝象木,主春,病在头等)。
· “五脏相音,可以意识”: 五脏对应五音(呼、笑、歌、哭、呻),通过听声音来意会察识。
· “五色微诊,可以目察”: 五色的细微变化,通过眼睛观察。
· “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这是诊断学的精髓!强调必须将脉诊与色诊(乃至闻诊、问诊)结合起来,相互参校,综合判断,才能达到准确无误(万全)的诊断境界。此为“西诊合参”原则的早期表述。
·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 指出诊断疾病的开始,要以“五决”作为总纲。
· “五决者,五脉也”: “五决”就是指五脏的脉象。
· “欲知其始,先建其母”: 此句深奥。“母”在中医有多种含义,此处可理解为病之本,或指胃气(因胃为五脏六腑之海)。意思是,要想探求疾病的起因,必须先确立其根本(是五脏中何脏之病,胃气存亡如何)。而确立根本的关键,就在于辨别五脏的脉象。
· 这再次强调了脉诊在探寻病源、判断病性中的决定性作用。
【本章总结】
《五脏生成论》在藏象理论体系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1. 完善了藏象系统的内外联系: 明确了五脏-五体-五华-五味的生理与病理关联,使藏象理论成为一个更具操作性的诊断工具。
2. 创立了“五味所伤”的病因理论: 系统阐述了饮食偏嗜通过五行相克途径导致疾病的规律,极大地丰富了中医病因学。
3. 奠定了望色诊病的理论基础: 通过“生色”、“死色”、“常色”的生动描述,确立了以“神气”和“胃气”为核心的望诊纲领。
4. 提出了“西诊合参”的早期思想: 强调“能合脉色,可以万全”,要求医者综合运用多种诊法,避免片面性。
5. 确立了“五决为纪”的诊断纲领: 指出诊病必须从辨别五脏脉象入手,以探寻疾病之本。
本章告诉我们,人体是一个由内而外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内在脏腑的丝毫变化,都会在体表组织、色泽、脉象上留下痕迹。高明的医生,正是通过这些外在的“象”,运用“类推”的思维,洞察内在的“藏”,从而把握疾病的本质。
---
(下一章预告:素问第十一章《五脏别论》将对脏腑的分类和功能进行补充与辨析,提出“奇恒之腑”与“传化之腑”的新概念,并深入讨论气口诊脉的原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藏象理论。)
作者“一笑三千”推荐阅读《黄帝内经浅释》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