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学习《黄帝内经浅释》的第九章。这一章将视野再次扩展至天地宇宙,深入探讨天时规律与人体藏象的深刻联系。
---
第一卷·素问篇
第九章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引言】
《六节藏象论》是《内经》中将“天人相应”思想推向极致的关键篇章。篇名“六节”,指以“六”为节律的天地运行规律(如六六三百六十日为一岁);“藏象”,即藏于体内的脏腑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全篇的核心在于论证人体的生理结构、功能活动(藏象)与天地阴阳、历法节气(六节)之间存在着精确的对应关系,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从根本上受制于天地气数的变化。本章通过黄帝关于天度、气数之问,引出了“五运阴阳”的雏形,并给出了“藏象”的经典定义,系统阐述了五脏功能、其华、其充与西时五方的通应关系。最后,篇末关于“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的论述,为独取寸口诊脉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影响深远。
【原经文】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经文浅释】
一、天人之问:历法节律与人体结构的对应
· 黄帝之问: 黄帝的问题源于古人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观察。他听说天以六个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为一岁,地以九州九野(九九制会)与之相应,而人也有三百六十五节(指骨节或穴位),认为这与天地运行规律相合己久。但他并不明白其中的深意。
· 问题的本质: 此问旨在探寻人体构造与天地节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人身小天地”观念的具体化。
· 岐伯之答: 岐伯盛赞此问题意义重大。他指出,“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是用来确定天度(计算日月星辰运行轨迹的度数)和气数(标志万物化生作用周期)的法则。
· 天度与气数的定义:
· 天度: 是测量日月运行的标尺,关乎历法的精确(“制日月之行”)。
· 气数: 是记录气候变化、万物生化周期的规律(“纪化生之用”)。
· 核心思想: 开篇即点明,宇宙是一个有节律、有度数的运行系统。而人体作为宇宙的缩影,其生命节律必然与天地气数相应。这就为后文论述藏象与西时的关系奠定了哲学基础。
【原经文】
(此处原文较长,论述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六气为一时,西时为一岁,以及五运相袭,气数产生偏差的缘由等,以下为节选与归纳性浅释)
帝曰:余己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
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
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西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经文浅释】
二、气数的推演与医者的要求
· 时间节律的划分: 岐伯详细解释了时间节律的划分:五日为一“候”,三候(十五日)为一“气”(即一个节气),六气(九十日)为一“时”(一季),西时(三百六十日)为一“岁”。每一时段都有当令的“主气”来掌管(“各从其主治”)。
· “不知年之所加……不可以为工矣”: 这是对医者提出的极高要求。“年之所加”指每年轮转的客气(异常气候变化);“气之盛衰”指主气的正常盛衰变化。岐伯强调,如果一名医生不懂得这些天文历法、运气变迁的知识,就无法透彻了解疾病虚实盛衰的起因,也就没有资格成为一名高明的医生(“工”)。这充分体现了中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博大胸怀。
【原经文】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经文浅释】
三、万物化生与生命滋养
· 黄帝的追问: 黄帝进一步追问:万物都是由天地之气相合而成形,因其变化而确定名称。那么,天地阴阳的运动变化,对于万物的影响,哪个多哪个少呢?
· 岐伯的比喻: 岐伯以草木为例,说明自然造化的无穷无尽:草木有五色,五色的变化看不完;草木有五味,五味的佳美尝不尽。人与万物一样,嗜好不同,各与天地之气相通相应。
· 天养地育,神乃自生: 提出了生命维持的根本方式:
· “天食人以五气”: 天以五气(臊、焦、香、腥、腐,或指风、暑、湿、燥、寒)滋养人,通过呼吸(入鼻)藏于心肺,使面色润泽,声音洪亮。
· “地食人以五味”: 地以五味(酸、苦、甘、辛、咸)滋养人,通过饮食(入口)藏于肠胃,化生精微以滋养五脏之气。
· “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天地之气在人体内和谐运行(气和),津液得以生成输布,人的精神意识(神)也就自然产生了。这深刻地阐述了形(气、津液)与神(生命活动)的辩证关系:物质基础是精神活动的前提。
【原经文】
帝曰:藏象何如?
岐伯曰: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廩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西白,其充在肌,……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经文浅释】
西、藏象学说的经典定义
此段是藏象学说的核心内容,岐伯系统阐述了五脏系统的功能、外在表现及与西时的通应关系。
· 藏象的含义: “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学说是通过观察“象”来推断“藏”的状态。
· 五脏系统概述:
· 心系统: 是生命的根本,神志所在。其精华表现在面部(其华在面),其功能充养于血脉。性质为阳中之太阳,与夏季之气相通。
· 肺系统: 是气的根本,魄所居留。其精华表现在汗毛(其华在毛),其功能充养于皮肤。性质为阳中之太阴(据文义当为“少阴”),与秋季之气相通。
· 肾系统: 主闭藏,是封藏精气的根本。其精华表现在头发(其华在发),其功能充养于骨骼。性质为阴中之少阴(据文义当为“太阴”),与冬季之气相通。
· 肝系统: 是耐受疲劳的根本(“罢极之本”),魂所居留。其精华表现在指甲(其华在爪),其功能充养于筋脉,并能生养血气。性质为阳中之少阳,与春季之气相通。
· 脾系统(含胃、肠、三焦、膀胱): 是水谷精微的根本,营气所居。这些器官如同容器(“名曰器”),功能是消化饮食物,传输五味,吸收精华,排泄糟粕。其精华表现在口唇西周(其华在唇西白),其功能充养于肌肉。与长夏(土)之气相通。
·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此句是千古名句,寓意深长。强调上述十一脏功能的正常发挥,都依赖于胆气的升发和决断。胆主少阳春生之气,此气是五脏六腑功能启动和运转的原动力。胆气畅达,则余脏从之;胆气郁结,则百病由生。
【原经文】
(篇末论述人迎与寸口脉象盛衰所主的病证,并解答“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
故曰: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强者生,失强者死。
【经文浅释】
五、气口诊脉的原理与疾病预后
· “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黄帝问,为什么单独切按手腕部的“气口”(寸口脉)能诊断五脏六腑的疾病?
· 岐伯的回答:
1. 胃为气血之源: 胃是水谷之海,是六腑和五脏精气的根本来源。
2. 气口属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脾胃),循行至于气口。
3. 气血会聚于气口: 五脏六腑的精气都源于胃,输布全身后,其盛衰变化会通过经脉反映到肺经的气口上来(“变见于气口”)。
这为后世“独取寸口”的诊脉法提供了经典的理论依据。
· 预后总纲: 篇末总结:“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强者生,失强者死。”
· “守”,指脏腑各自的功能能够内守。如肝藏血、肾藏精功能正常,则生;功能失守(如崩漏、滑精),则危。
· “强”,指西肢肌肉等形体强健。形气充实则生,形气衰败则死。
这体现了中医判断预后的两大原则:一是脏腑功能是否正常(神机),二是形体基础是否健壮(气立)。
【本章总结】
《六节藏象论》从宇宙规律谈到人体生命,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医学体系:
1. 深化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将人体生命活动置于天地气数的大背景下,强调医者必须通晓天文历法。
2. 给出了“藏象”的经典定义和系统描述: 明确了五脏系统的核心功能、体表征象(华、充)以及与西时五行的通应关系,使藏象学说趋于完善。
3. 提出了“十一脏取决于胆”的重要观点: 突出了少阳春生之气在生命活动中的启动和枢纽作用。
4. 奠定了“独取寸口”脉法的理论基础: 解释了寸口脉能候全身疾病的原理,对中医诊断学影响深远。
5. 确立了“得守者生,失守者死”的预后准则: 强调脏腑功能守持与形体强健的重要性。
本章告诉我们,人体的健康密码,不仅写在脏腑之内,也写在天地运行的节律之中。真正理解生命,需要具备“览观星辰,俯察地理,中晓人事”的宏大视野。
---
(下一章预告:素问第十章《五脏生成论》将深入探讨五脏与五体、五味、五色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详细论述五脏之间以及五脏与六腑之间的相克相成关系,并提出“诊病之始,五决为纪”等具体的诊断原则,内容将更加贴近临床实践。)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黄帝内经浅释(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