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分类,对藏象理论进行了重要的补充和深化。
---
第一卷·素问篇
第十一章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引言】
《五脏别论》在《内经》诸篇中视角独特,其“别”字,既有“辨别”、“区别”之意,更有“另类”、“特殊”的涵义。全篇旨在对脏腑的分类与功能进行一场深刻的“再认识”与“再划分”,提出了超越五行五脏框架的“奇恒之腑”与“传化之腑”的全新概念。它不再局限于从五行属性去理解脏腑,而是从形态、功能、藏泻性质等更本质的角度进行归类。本章开篇即以黄帝连珠炮似的提问,首指藏象理论中的核心疑点:为何脏腑有不同名称?为何胆囊、胃、大小肠等既称为“腑”,却又功能各异?由此引出了岐伯关于“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精辟论述。篇中关于“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凡治病必察其下”的告诫,无不体现着一种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中医的藏象学说与诊疗思想。
【原经文】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经文浅释】
一、脏腑分类的革新:“奇恒之腑”与“传化之腑”
· 黄帝之问:问题的背景与深度
黄帝的问题源于当时医学界(“方士”)对脏腑划分的混乱与争议。特别是对于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这些器官,有人认为它们是“脏”,有人认为它们是“腑”,各执一词。此问触及了当时藏象理论的一个模糊地带,反映了古人对人体结构功能认识的深化过程。
· 岐伯之答:开创性的分类标准
岐伯的回答没有拘泥于旧说,而是从哲学高度,依据器官的功能特性(藏泻)和与天地相应的属性,提出了全新的分类法:
1. 奇恒之腑(“奇恒之府”)
· 成员: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共六个。
· 特性: “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
· “奇恒”之义: “奇”者,异也;“恒”者,常也。意为“异于常态的腑”,即它们形态中空似腑,功能藏精似脏,非脏非腑,亦脏亦腑,是其“奇特”之处。
· 功能: “藏而不泻”。它们主要功能是贮藏(如脑藏髓、骨藏髓、女子胞藏精血),不像常规的腑那样传导排泄浊物。这与五脏“藏精气”的功能相似。
· 举例: 胆,虽为六腑之一,但它贮藏和排泄的是清净之胆汁(精汁),而非糟粕,故其功能是“藏而不泻”,因此被归入“奇恒之腑”。这是对胆腑功能的双重定位,极具智慧。
2. 传化之腑(“传化之府”)
· 成员: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共五个。
· 特性: “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 “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 功能: “泻而不藏”。它们的功能是传导、消化饮食物,化其精微,输泻其糟粕。是一个“实 - 虚 - 实 - 虚”的动态过程,不能使水谷糟粕久留体内。这与六腑“传化物”的功能一致。
3. 魄门的特殊角色
· “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魄门即肛门。它不仅是传化之腑的末端,更是为五脏服务的使者(“五脏使”)。它的正常启闭,关系到五脏浊气的排泄。若大便闭塞,则五脏浊气上逆,可导致多种病变。这体现了中医整体观,连一个排泄器官都被视为五脏功能的一部分。
· 总结:五脏与六腑的功能定义
· 五脏: “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五脏充满精气,但不能被水谷、糟粕等有形实邪充塞。
· 六腑: “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六腑可以被水谷食物暂时充实,但必须及时传导泻下,不能像仓库一样充满堆积。
· “水谷入口…实而不满,满而不实”: 用饮食在胃肠中的流动,生动形象地解释了六腑“传化”的动态特性。
【原经文】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经文浅释】
二、诊法精义与医者操守
· 再论“气口独为五脏主”
黄帝再次提出这个关键问题,岐伯的回答与《六节藏象论》相呼应,但更为凝练:
1. 胃为气血之源: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2. 脾胃滋养五脏: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
3. 气口属太阴肺经,肺朝百脉: “气口亦太阴也。”
4. 气血变见于气口: “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这西条逻辑清晰地阐述了寸口脉能反映全身状况的原理,坚定了“独取寸口”脉法的理论根基。
· 闻诊与整体诊察
·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指出呼吸之气与心肺功能相关,心肺有病会导致鼻塞等呼吸不利。这提示医者,诊病时需察鼻息,闻气味,丰富了闻诊的内容。
· “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 这是极其实用的诊疗纲领。
· 察其下: 观察二便情况(与“魄门为五脏使”呼应)。
· 适其脉: 切按脉象,了解气血状况。
· 观其志意: 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情绪意志。
· 与其病也: 综合以上信息,与患者的病症相互参详。
这体现了西诊合参、形神兼顾的全面诊断思想。
· 医者的立场与界限
结尾几句,语气严肃,阐述了医者的操守与治疗的边界:
·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 对于迷信鬼神的人,无法和他谈论高深的医学道理。体现了医学的科学性。
· “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 对于厌恶、抗拒针灸等治疗的人,无法和他探讨精妙的治疗技艺。
· “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对于本人不同意、不配合治疗的病人,病是很难治好的,强行治疗也难以奏效。
这强调了“医患合作”是取得疗效的前提,患者的信任与配合至关重要。这不仅是技术原则,更是医学的早期宣言。
【本章总结】
《五脏别论》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创新精神,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 创立了“奇恒之腑”的新概念: 突破了五脏六腑的固定框架,解决了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等器官在分类上的理论困境,使藏象理论更具包容性和解释力。
2. 明确了脏腑的核心功能定义: 以“藏泻”为纲,清晰界定了五脏“藏而不泻”、六腑“泻而不藏”的功能特质,并形象地概括为“满而不能实”与“实而不能满”。
3. 强调了人体的整体性: 将“魄门”提升到“五脏使”的高度,体现了人体任何局部都与整体密切相关的思想。
4. 巩固了寸口脉法的理论基础: 再次深入阐释了“气口独为五脏主”的机理,为临床脉诊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5. 提出了全面的诊疗纲领和医者操守: “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是临床实践的指南,而关于患者配合度的论述,则展现了早期医学的人文关怀与理性精神。
本章告诉我们,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开放和发展的。它勇于面对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通过“辨别”与“创新”,不断深化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这正是其历经千年而永葆活力的根源。
---
(下一章预告:素问第十二章《异法方宜论》将从地理环境与疾病关系的宏观视角,论述由于东方、西方、北方、南方、中央五方地域的地理、气候、生活方式不同,会导致居民体质各异、好发疾病不同,因而需要采用砭石、毒药、灸焫、微针、导引按蹻等不同的治疗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三因制宜”中“因地制宜”的治疗原则。)
黄帝内经浅释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黄帝内经浅释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