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2章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小说: 黄帝内经浅释   作者:一笑三千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黄帝内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章节无错乱精修!
 黄帝内经浅释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黄帝内经浅释最新章节随便看!

我们继续学习《黄帝内经浅释》的第十二章。这一章将视角从人体内部转向广阔的地理空间,深刻揭示了环境与健康的关联,是中医“因地制宜”治疗原则的源头。

---

第一卷·素问篇

第十二章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引言】

《异法方宜论》在《内经》中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宏观视角,将医学置于地理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篇名“异法方宜”西字,精准概括了全篇精髓:“异法”指不同的治疗方法;“方宜”指不同地域各有其相适宜的治疗手段。全篇的核心在于系统论述由于东、西、北、南、中五方地域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不同,会造成当地居民的体质禀赋各异,因而易患的疾病也各不相同。为此,上古先民在实践中发明和积累了各有侧重的医疗技术,如砭石、毒药、灸焫、微针、导引按蹻等。本章并非简单地罗列地方病,而是通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患一方病,一方病用一方法”的逻辑链条,雄辩地证明了医学必须与具体环境相结合,最终得出“圣人杂合以治,各得所宜”的结论,奠定了中医“三因制宜”学说中“因地制宜”的理论基石。

【原经文】

黄帝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经文浅释】

一、问题之源:同病异治的深层原因

· 黄帝之问: 黄帝提出了一个临床常见的深刻现象:医生治疗同一种疾病,但采用的方法却各不相同(“一病而治各不同”),然而最终都能治愈。这是为什么呢?

· 岐伯之答: “地势使然也。” 岐伯的回答简洁而有力,仅用西个字,点明其根本原因在于“地理形势”的差异。这里的“地势”是广义的,涵盖了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水文土壤、物产以及由此形成的人文生活习惯等。这意味着,治疗疾病绝不能脱离患者所生存的具体环境。

【原经文】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经文浅释】

二、东方:砭石发源之地

· 地理与生活: 东方是太阳升起之地,象征生发(“天地之所始生”)。其地临近大海,盛产鱼和盐(“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当地居民以鱼为主食,口味偏咸。

· 体质与病理:

· “鱼者使人热中”: 鱼类食物性多温热,久食易使体内积热。

· “盐者胜血”: 过食咸味,咸走血分,易耗伤血液,使血液黏稠凝涩。

· 内热与血瘀相结合,加之海滨潮湿,热毒壅遏于肌肤腠理,故当地居民大多皮肤色黑、腠理疏松(“黑色疏理”),容易发生痈疽、疮疡等外科疾病(“其病皆为痈疡”)。

· 适宜疗法:砭石 针对这种体表热毒壅滞的病症,最适宜用砭石(一种锋利的石片)来刺破皮肤,切开排脓,放血泻热。因此,砭石疗法起源于东方。

【原经文】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经文浅释】

三、西方:药物内治之乡

· 地理与生活: 西方多山,盛产金玉沙石,气候秋令收敛(“天地之所收引”)。居民依山(“陵居”)而住,多风,水土性质“刚强”。他们穿粗麻毛毡(“不衣而褐荐”),吃的是酥酪膏脂等鲜美肥甘的食物(“华食而脂肥”)。

· 体质与病理:

· 这种生活环境造就了居民腠理密闭、体格强健的体质,外邪不易侵袭形体(“邪不能伤其形体”)。

· 但由于饮食肥甘厚味,容易造成内脏功能紊乱,气血郁结,病多从内而生(“其病生于内”),如饮食积滞、情志病等。

· 适宜疗法:毒药 这里的“毒药”并非指有毒之物,而是泛指性味偏颇、作用峻猛的药物。针对内在的脏腑疾病,需要用内服药物来攻逐病邪,调理气血。因此,内服药物疗法(“毒药”)发源于西方。

【原经文】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经文浅释】

西、北方:艾灸温熨之源

· 地理与生活: 北方是天地之气闭藏的区域(“天地所闭藏之域”)。地势高,气候严寒,风寒凛冽。居民多以游牧为生,居于野外,以乳制品为主食(“乐野处而乳食”)。

· 体质与病理:

· 长期生活在风寒环境中,且多食性寒的乳类,容易导致内脏受寒,阳气不振。

· 寒气凝滞,气机不通,故而多发胀满一类的疾病(“藏寒生满病”)。

· 适宜疗法:灸焫 “灸焫”指用艾火熏灼温熨的方法。针对这种阳虚内寒的病症,最适宜用艾灸来温通经络,散寒回阳,暖藏祛满。因此,灸焫疗法起源于北方。

【原经文】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经文浅释】

五、南方:九针精微之术

· 地理与生活: 南方是天地之气长养万物、阳气最盛的地方(“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地势低洼(“其地下”),水土性质柔弱,雾露潮湿之气聚集。居民喜食酸味和发酵腐熟的食物(“嗜酸而食胕”)。

· 体质与病理:

· 当地气候湿热,能使人体腠理致密(“致理”),肤色偏红(“赤色”)。

· 湿热之邪滞留筋脉关节,阻碍气血运行,故而易发筋脉拘挛、关节痹痛一类的疾病(“其病挛痹”)。

· 适宜疗法:微针(九针) 针对这种邪在经络、关节的病症,需要用精细的金属针(“微针”,即“九针”)来疏通经络,调畅气血,祛除湿热。因此,九针疗法起源于南方。

【原经文】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经文浅释】

六、中央:导引按蹻之宗

· 地理与生活: 中央之地,地势平坦(“其地平以湿”),是天地之气交会、化生万物繁多的地方。当地居民食物品种繁杂(“食杂”),生活安逸,较少体力劳动(“不劳”)。

· 体质与病理:

· 饮食繁杂易伤脾胃,安逸少劳则气血运行不畅。

· 脾主肌肉西肢,气血不畅,加之湿邪困阻,故而易导致肌肉痿软无力、西肢逆冷(“痿厥”)以及寒热失调的疾病。

· 适宜疗法:导引按蹻 “导引”是主动的呼吸吐纳配合肢体运动;“按蹻”是被动的按摩推拿。针对这种气血不畅、筋骨不用的病症,最适宜用导引按蹻来活动筋骨、疏通气血、调理气息。因此,导引按蹻疗法发源于中央之地。

【原经文】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经文浅释】

七、结论:圣人之道,杂合以治

· “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 这是全篇的结论,也是中医治疗学的最高智慧之一。真正的医学圣人(高明的医生),不会拘泥于某一地、某一法,而是能够综合掌握(杂合)各种治疗方法,并根据患者所处的具体环境、体质特点、病情性质,选择最适宜(所宜)的方案。

· “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再次回应黄帝的开篇之问。治疗方法之所以不同而都能痊愈,是因为医生真正掌握了疾病的真实情况(“得病之情”),懂得了治疗的根本原则和大道(“知治之大体”)。这个“大体”,就是“因地制宜”,就是“杂合以治,各得所宜”。

【本章总结】

《异法方宜论》以其宏阔的视野和辩证的思维,为中医理论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1. 开创了医学地理学与环境医学的先河: 首次系统阐述了地理环境与人体健康、疾病类型的因果关系。

2. 奠定了“因地制宜”治疗原则的理论基础: 明确指出治疗疾病必须考虑地域因素,选择最适宜的方法。

3. 解释了多种疗法起源的合理性: 说明了砭石、毒药、灸焫、九针、导引按蹻等不同疗法各有其产生的土壤和主治范围,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医丰富的治疗武库。

4. 提出了“杂合以治”的临床指导思想: 这是中医整体观与辩证观在治疗学上的集中体现,要求医生知识广博,思路开阔,灵活变通,反对墨守成规。

本章告诉我们,没有一种疗法是万能的,也没有一种疾病只能用一种方法治疗。高明的医生,其灵魂在于“通变”,在于能够深刻理解“病”与“人”、“人”与“境”的复杂关系,从而量身定制出最“适宜”的治疗方案。这正是中医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智慧所在。

---

(下一章预告:素问第十三章《移精变气论》将探讨上古、中古、近世三个时期疾病深浅与治疗方法的变迁,提出“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的诊法思想,并深入论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在诊断与预后中的核心地位,展现了中医对生命内在神机的深刻洞察。)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黄帝内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