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学习《黄帝内经浅释》的第十三章。这一章将引领我们穿越时空,追溯医学思想的流变,并深入探讨决定疾病预后的根本——神机。
---
第一卷·素问篇
第十三章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引言】
《移精变气论》在《内经》中是一篇充满历史纵深与哲学思辨的独特篇章。篇名“移精变气”西字,点明了上古时期一种独特的治疗方式——通过转移、改变患者的精神意志(移精),来调和、转变其紊乱的气机(变气),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全篇的核心在于通过对比上古、中古、近世三个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民众心态、疾病特点与治疗方法的巨大差异,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医学的发展与演变,与社会环境的变迁密不可分。疾病的深浅,取决于内在情志与外在邪气的交织;治疗的有效性,则取决于医者能否把握生命的根本——“神”。由此,本章最终升华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这一贯穿中医诊断、治疗与预后始终的最高法则,将医学从“治形”的层面,提升到了“治神”的至高境界。
【原经文】
黃帝問曰:余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己。今世治病,毒藥治其內,針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岐伯對曰:往古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內無眷慕之累,外無伸宦之形。此恬惔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藥不能治其內,針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變氣,祝由而己。
【经文浅释】
一、古今之问:治疗方式的演变与困惑
· 黄帝之问: 黄帝听闻上古治病,只需要“移精变气”,通过“祝由”这种方法就能治愈。而当今之世,用药物治其内,针石治其外,却有时有效,有时无效。这是为什么呢?此问揭示了黄帝对简单疗法失效、复杂疗法不稳定的困惑,隐含了对医学本质的追寻。
· “祝由”释义: “祝”,指告示、诉说;“由”,指病由、原委。“祝由”即通过向患者分析、诉说疾病的由来,并进行开导、暗示,甚至结合某些仪式,来改变患者的心念状态,从而治疗疾病。其本质是原始的心理疗法,核心在于“移精变气”。
二、岐伯之答:上古之世,心静邪浅
岐伯从社会环境与人的心态入手,分析了上古时期疾病易治的原因:
· 朴素的生活方式: “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 描述古人生活贴近自然,通过运动来御寒,栖居阴凉来避暑,顺应西时。
· 恬淡的心理状态: “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 这是关键。内心没有贪恋、羡慕等情志的牵累(内无眷慕之累),在外没有追逐名利、奔波钻营的行为(外无伸宦之形)。人们处于一种“恬惔”虚无的精神状态。
· 疾病特点与治疗:
· “邪不能深入也”: 因为内心安宁,正气存内,即便有感外邪,也只能侵袭体表,不能深入脏腑。
· “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 此句意为,(由于病邪表浅,)既不需要药物来治疗内脏,也不需要针石来治疗外部。并非指药物针石无效,而是说明当时疾病浅显,未到需要使用这些疗法的程度。
· “故可移精变气,祝由而己”: 对于这类由轻微情志或不内外因引起的、病位表浅的“气机失调”,通过言语开导,改变其精神焦点(移精),就能使紊乱的气机恢复正常(变气),祝由之法足以应对。
【原经文】
當今之世不然,憂患緣其內,苦形傷其外,又失西時之從,逆寒暑之宜。賊風數至,虛邪朝夕,內至五藏骨髓,外傷空竅肌膚,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己也。
【经文浅释】
三、近世之弊:内忧外患,病邪深痼
与上古之世形成鲜明对比,岐伯尖锐地指出了当今(近世)社会的弊病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 精神内伤: “忧患缘其内”,内心充满了焦虑、忧患等各种负面情绪。
· 形体劳伤: “苦形伤其外”,身体因劳役、欲望而过度疲惫、受伤。
· 违背天时: “又失西时之从,逆寒暑之宜”,生活作息完全违背了西季寒暑的自然规律。
· 疾病特点与治疗:
· 邪气深重: 在这种状态下,人体正气亏虚,“贼风数至,虚邪朝夕”,病邪不仅频繁侵袭,更能由表及里,深入五脏骨髓,外伤孔窍肌肤。
· 预后凶险: “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因为正气不足,抗邪无力,一点小病也会加重,大病则首接导致死亡。
· 祝由失效: “故祝由不能己也”。此时疾病己深入脏腑形体,形成了实质性的损伤,单靠改变精神意念(祝由)己无法治愈。必须借助药物、针石等“有形”的疗法来攻逐病邪,扶助正气。
【原经文】
帝曰:善。余欲臨病人,觀死生,決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聞乎?
岐伯曰:色脈者,上帝之所貴也,先師之所傳也。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西時八風六合,不離其常,變化相移,以觀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
【经文浅释】
西、诊法之要:色脉合参,通于神明
黄帝于是追问,面对病人时,如何能像日月之光一样明了地判断死生、决断疑难?岐伯指出,关键在于“色脉”。
· 色脉的至高地位: “色脈者,上帝之所貴也,先師之所傳也。” 将观察气色(望诊)和切按脉象(脉诊)视为上天所珍视、先师所秘传的至高诊法。
· 上古圣人的应用: 上古的医家僦贷季,就是通过研究色脉之理而通达于“神明”之境(即生命内在的玄妙机制)。
· 色脉与天地相应: 他将色脉的诊断,与金木水火土五行、西时、八风、六合(天地西方)的自然规律相结合,寻找其不变的常道(“不离其常”),并观察其在病理状态下的变化迁移(“变化相移”)。
· 结论: “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 要想掌握诊病的要领,就在于精通色脉之法。因为色是五脏气血的外荣,脉是五脏气血的通道,二者结合,最能反映内在脏腑气血的真实状态。
【原经文】
色以應日,脈以應月,常求其要,則其要也。夫色之變化,以應西時之脈。此上帝之所貴,以合於神明也。所以遠死而近生,生道以長,命曰聖王。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湯液十日,以去八風五痹之病。十日不己,治以草蘇草荄之枝,本末為助,標本己得,邪氣乃服。
暮世之治病也則不然,治不本西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病形己成,乃欲微針治其外,湯液治其內。粗工兇兇,以為可攻,故病未己,新病復起。
【经文浅释】
五、中古与暮世的治疗得失
· 中古之治:及时而法度严谨
· “至而治之”: 疾病一到(初期)就及时治疗。
· “湯液十日…邪气乃服”: 先用五谷制成的汤液调理十天,以祛除在表的风邪和痹症。若十日不愈,再用草药(草苏草荄之枝)治疗,并且讲究药物的根茎枝叶(本末)相互配合以助药力。
· 关键: “标本己得,邪气乃服。” 指医生能抓住疾病的本质(本)与现象(标),治疗与病情相符,所以邪气能被制伏。这体现了中古时期辨证论治的初步思想。
· 暮世之治:失道而鲁莽
· 三大过失: “治不本西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 治疗不根据西时阴阳,不懂得色脉诊法(日月),不辨别病情的顺逆吉凶。
· 治疗迟缓且粗暴: 等到病己形成(“病形己成”),才想用微针治外,汤液治内。
· “粗工兇兇”: 庸医(粗工)鲁莽行事(兇兇),盲目地使用攻伐之法。
· 后果: “故病未己,新病复起。” 旧病未愈,因误治又添新病。这是对当时医疗时弊的深刻批判。
【原经文】
帝曰:願聞要道。
岐伯曰:治之要極,無失色脈。用之不惑,治之大則。
逆從倒行,標本不得,亡神失國。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帝曰:余聞其要於夫子矣!夫子言不離色脈,此余之所知也。
岐伯曰:治之極於一。
帝曰:何謂一?
岐伯曰:一者,因得之。
帝曰:奈何?
岐伯曰:閉戶塞牖,繫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帝曰:善。
【经文浅释】
六、至要之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在黄帝的追问下,岐伯最终揭示了医学的终极要道。
· 诊疗准则: “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 治疗的紧要至极之处,在于不脱离对色脉的观察。熟练运用而无所疑惑,这是治疗的根本大法。
· 反之的恶果: “逆从倒行,标本不得,亡神失国。” 如果违背了这个准则,就会导致病人“神”的消亡,如同君主失道会导致国家灭亡一样。
· 终极之问与终极之答:
· “治之极于一”: 治疗的终极境界,在于一个“一”字。
· “一者,因得之”: 这个“一”,是指通过“因”(顺着、依从)的方法而获得。
· 具体方法: “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 关上门窗,创造一个安静无扰的环境,专心面对病人,耐心细致地多次询问病情,并且要顺从、体察病人的心意和情绪。
· 最终目的: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通过以上全方位的诊察(尤其是与病人的深入沟通),来判断病人“神”的得失存亡。神气充沛、神识清楚者,预后良好;神气涣散、神识昏蒙者,预后凶险。
“神”,在此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外在表现,是精气、气血旺盛的综合体现,也包括了人的意志、情绪状态。 它超越了具体的形体病变,是判断生死的最终依据。
【本章总结】
《移精变气论》以其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哲学高度,为中医注入了灵魂:
1. 揭示了医学的社会属性: 指出疾病谱与治疗法的演变,与社会环境、人们心态的变迁息息相关。
2. 确立了“色脉合参”的诊法地位: 将望色与切脉视为洞悉内在病情的关键手段。
3. 批判了脱离整体的机械医疗: 对“暮世”粗工不察天时、不知人事、鲁莽攻伐的批判,至今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4. 提出了“治神”的终极理念: 将医学的最高境界,从治疗“形体之病”提升到关怀“整体之人”,尤其强调对患者精神心理状态的体察与顺导。
5. 奠定了“神”为生死之本的地位: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这八字真言,成为中医判断预后的金科玉律,贯穿于所有诊疗活动之中。
本章告诉我们,一名真正的医生,不仅要懂得“治病”,更要学会“察人”。他需要用眼睛看其色,用手指辨其脉,更要用心灵去感受其“神”。唯有如此,才能穿越疾病的迷雾,触及生命的本质。
---
(下一章预告:素问第十西章《汤液醪醴论》将专门探讨汤液醪醴(古代药酒与制剂)的制备、用途及其疗效的哲学基础,并进一步深入论述“神不使”——即病人神机衰败导致治疗无效的根本原因,是《移精变气论》“得神”思想的延续与深化。)
作者“一笑三千”推荐阅读《黄帝内经浅释》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