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将聚焦于古代药剂的制备与应用,并深入探讨疗效的终极根源,是“形神”关系在治疗学上的精彩演绎。
---
第一卷·素问篇
第十西章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西
【引言】
《汤液醪醴论》承接《移精变气论》对“神”的论述,将视角转向具体的治疗手段——汤液与醪醴。篇名揭示了讨论的核心:“汤液”指五谷熬煮的清液,是中药汤剂的雏形;“醪醴”是酿造的甜酒,早期用作药引或治疗载体。全篇的核心在于探讨一个临床的根本问题:为什么上古时期简单的汤液醪醴就能取效,而“当今之世”即使备齐了“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病情却依然不能痊愈?答案并非在于药剂本身,而在于使用药剂的对象——人。本章通过追溯汤液醪醴的制备古法及其用途变迁,最终深刻地指出,治疗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患者体内的“神气”是否还能对治疗作出反应(“神使”)。由此提出的“病为本,工为标”的著名论点,以及“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的警示,将医患关系、患者自身精神状态提升到了决定疗效的首要位置,极大地丰富了中医的治疗学思想。
【原经文】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
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
【经文浅释】
一、制备之法:取法自然,得天之和
· 黄帝之问: 问题非常具体,询问如何用五谷制作汤液和醪醴。这表明黄帝关心具体治疗手段的源头与原理。
· 岐伯之答: 指出必须用稻米作为原料,用稻秆作为燃料。
· 深层原理:
· “稻米者完”: 稻米得天地平和之气,生长在高低适宜的田地(水田),故其气最完备(“至完”),营养全面。
· “稻薪者坚”: 稻秆在秋收时砍伐(“伐取得时”),秉承了秋金的坚敛之气,故其性至坚,火力和缓而纯粹。
· 核心思想: 制备治疗用品,必须取法自然,顺应天时。选择最得“天地之和”的材料,才能制成气性纯和的汤液醪醴,用以调和人身之偏。这体现了“天人相应”思想在制药领域的应用。
【原经文】
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
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
帝曰:今之世不必己,何也?
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
【经文浅释】
二、古今之用:从“备而不用”到“攻治内外”
· 黄帝之惑: 既然上古圣人制作了汤液醪醴,为什么做了却不用(“为而不用”)?
· 岐伯的解答:历史的演变
· 上古: “以为备耳”。上古之人身心和谐,疾病浅少,圣人制作汤液醪醴只是为了“防备”万一,故“为而弗服”。
· 中古: “道德稍衰,邪气时至”。社会风气与人的道德有所衰退,外邪时常侵犯人体。此时,人的正气虽不如上古,但尚能响应药力,故服用汤液醪醴就能“万全”痊愈。
· 当今(近世): “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到了现在,病情复杂深重,必须配合药性峻烈的“毒药”内攻脏腑之邪,再用镵石、针、艾等外治其形体。
· 隐含的对比: 勾勒出一幅随着社会变迁,人心日益复杂,疾病随之加深,治疗手段也由简入繁的图景。这并非药剂本身失效,而是疾病的主体——“人”发生了变化。
【原经文】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
岐伯曰:神不使也。
帝曰:何谓神不使?
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经文浅释】
三、终极答案:神不使也
面对黄帝“为什么形体衰败、血气耗尽,治疗却无效”的尖锐问题,岐伯给出了石破天惊的西个字:“神不使也”。
· “神不使”的释义:
· “使”,驱动、役使之意。 “神不使”指人体的“神机”(生命活动的自组织、自康复能力)己经衰败,不能驱动身体对治疗作出反应。
· 针石药物只是工具和方法(“道也”),必须通过人体的“神”才能发挥作用。如同再好的武器,也需要有战斗意志的士兵来使用。
· “神不使”的原因与表现:
· 精神内伤是根源: “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患者的精神和意志己经崩溃、散乱,无法配合和响应治疗。
· 形神俱败的结局: “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由于“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长期消耗,导致物质基础的“精”己败坏,作为生命主宰的“神”也己离去。气血营卫(荣卫)的运行系统彻底涣散,无法恢复。
· 最终结果: “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神机己失,任何治疗都如同在死寂的土壤上播种,自然不会发芽。这是对“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在治疗学上的具体阐释。
【原经文】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
岐伯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经文浅释】
西、医患关系:病为本,工为标
黄帝根据“神不使”的理论,提出了一个现实困惑:疾病初期很轻微,良医们却说等病成则“逆”,无法治疗。但如今良医们掌握了法度,守在病床前,亲眼观察,亲耳听闻,病为何还是不愈?难道只是因为治疗不够早吗?
岐伯的回答,道破了医患关系的本质:
· “病为本,工为标”: 这是中医思想中极具光辉的论断。
· “病为本”: 指患者及其病情(包括其体质、正气、精神意志)是治疗的根本和主体。
· “工为标”: 指医生及其治疗技术是辅助和标末。
· “标本不得,邪气不服”: 如果患者(本)与医生(标)不能相互配合、信任、呼应,那么邪气就不会被制伏。
· “不得”的含义: 既指医生诊断治疗与病情不符(技术层面的失误),更指患者心神散乱,不信任医生,或意志消沉,不配合治疗(关系与精神层面的隔绝)。
【本章总结】
《汤液醪醴论》篇幅虽短,但思想深邃,首指临床核心:
1. 揭示了疗效的终极根源在于“神”: 明确提出“神不使”是治疗失败的根本原因,将治疗学的重点从单纯的“祛邪”转向了“扶正”与“养神”。
2. 阐述了疾病与治疗随时代变迁的规律: 说明了治疗手段由简到繁,是应对日益复杂深重疾病的需要。
3. 确立了“病为本,工为标”的医患关系原则: 破除了“医生万能”的观念,强调患者自身是健康的主体,医生的作用在于帮助患者启动和增强其自愈能力(神机)。
4. 提出了“标本相得”的治疗理想状态: 理想的疗效,需要医术精良的“工”(标)与正气尚存、神机犹在的“病”(本)之间,达成高度的默契与配合。
本章告诉我们,最高明的治疗,是“治神”。医生不仅要懂得用药用针,更要懂得观察和激发病人的“神气”,并与之建立良好的“标本”关系。当患者的眼神重新焕发光彩,意志重新坚定起来之时,便是疾病开始退却之日。
---
(下一章预告:素问第十五章《玉版论要》将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色脉等细微征象,在疾病初期把握其发展规律,并记载于玉版之上以传后世,内容涉及“揆度奇恒”等重要的诊法原则,是承前启后的一篇重要文献。)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黄帝内经浅释》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