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学习《黄帝内经浅释》的第十五章。这一章将引领我们进入中医诊断学中最为精微深奥的领域——如何见微知著,从疾病的初始征兆洞察其未来的演变与归宿。
---
第一卷·素问篇
第十五章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引言】
《玉版论要》是《内经》中一篇短小精悍却意蕴深远的文献。篇名“玉版”,意指将极其重要的医学要论镌刻于玉版之上,以示其珍贵与不朽;“论要”,即论述诊断与预后的核心要领。全篇的核心在于阐述“揆度奇恒”与“色脉诊”这两大根本法则,教导医者如何运用“道”的智慧,在疾病尚处于“极微极精”的萌芽阶段,便能通过观察气色与脉象的细微变化(“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判断其病位所在、疾病性质(“奇恒”),并推测其未来的发展轨迹与转归(“揆度”)。本章首次系统提出了“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的望色纲领,并将复杂的病情演变高度概括于“搏脉痹躄”、“寒热之交”等精炼的脉证模型之中。其旨归在于“道在于一”,即把握住“神转不回”的生命规律,最终达到“治在权衡相夺”的圆机活法之境,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尖端体现。
【原经文】
黄帝问曰:余闻《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
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
【经文浅释】
一、总纲:诊断学的两大法则与终极归一
· 黄帝之问: 黄帝听闻《揆度》与《奇恒》这两部古医经(或指两种法则),它们所指的内容不同,应当如何运用?此问旨在厘清诊断学的核心概念。
· 岐伯之答:概念界定
· “《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 “揆度”,是揣度、衡量的意思。此法用于推测、衡量疾病的浅深、轻重、进退及预后吉凶。是一个纵向的、动态的判断过程。
· “《奇恒》者,言奇病也”: “奇恒”,即异于平常。“奇恒”法用于辨别那些异于健康常态的疾病状态,即识别“这是什么病”。是一个横向的、静态的鉴别过程。
· “道之至数”与“道在于一”: 岐伯指出,无论《五色》诊法、《脉变》诊法,还是《揆度》《奇恒》法则,它们所蕴含的至高道理和关键术数,都统归于一个根本原则(“道在于一”)。
· 这个“一”是什么? 即后文所说的“神转不回”的生命规律,是阴阳和谐的统一状态。所有诊断方法,最终都是为了判断人体是否偏离了这个“一”,以及偏离的程度。
【原经文】
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机。
【经文浅释】
二、生命之机:神转不回
· “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 这是对生命本质的精辟论述。
· “神转不回”: 人体的“神气”(生命活力)及其主导下的气血,如同天道运行,是沿着一定的规律向前运转、永不回头的(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可逆行)。这象征着生机勃勃的健康状态。
· “回则不转”: 如果神气气血的运行出现逆转、倒流(如该升不升,该降不降),就意味着运转停滞。
· “乃失其机”: 这就失去了生命的枢机,是疾病与衰亡的征兆。
· “至数之要,迫近以微”: 诊断学的关键要领,在于体察那些迫近生命枢机、极其精微的征兆。疾病初起,其变化隐微难察,医者必须有洞幽烛微的功夫。
· “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机”: 因为这些道理至关重要,所以刻在玉版上,命名为《合玉机》(或意为与《玉机真藏论》的要点相合),以传后世。
【原经文】
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己。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己。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己。色天面脱,不治,百日尽己。脉短气绝死。病温虚甚死。
【经文浅释】
三、望色诊:从气色判断病位与预后
此段详述了如何通过观察面部气色的分布与深浅来判断病位、病性及预后。
· “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 面部色泽的变化出现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各自对应着相应的脏腑(“各在其要”)。这是面部色诊的定位原则,如额应心,鼻应脾,左颊应肝,右颊应肺,颐应肾。
· 病色由浅入深的预后:
· 色见浅者(病在表): 用汤液调理,十日可愈。
· 色见深者(病入里): 必须用“齐”(剂,指配伍完整的药剂)治疗,二十一日可愈。
· 色见大深者(病深入脏腑): 需用醪酒(药酒,能通行血脉)治疗,百日方能痊愈。
· 死证的判断:
· “色天面脱,不治”: 颜色枯槁如天(毫无光泽),面部肌肉塌陷如脱,是五脏精气败露的“真脏色”,属不治之症。
· “百日尽己”: 预计百日之内,精气耗尽而亡。
· “脉短气绝死”: 脉象短促,气机似绝,是死证。
· “病温虚甚死”: 患温病的人,如果正气极度虚弱,正不胜邪,也是死证。
【原经文】
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易,重阳死,重阴死。
【经文浅释】
西、色诊的顺逆:阴阳男女之别
此段进一步细化望色诊法,引入阴阳、男女、顺逆的辨别。
· 上下之辨: 病色出现在面部上方(心肺区)为“逆”(病势向上、向外,难治);出现在下方(肝肾区)为“从”(病势向下、向内,易治)。
· 左右之辨(与性别相关):
· 女子右为逆,左为从: 女子属阴,右侧面部亦属阴。病色现于右,是“重阴”,为逆。
· 男子左为逆,右为从: 男子属阳,左侧面部亦属阳。病色现于左,是“重阳”,为逆。
· “易,重阳死,重阴死”: “易”指阴阳位置变换。当病色出现在与性别属性相同的方位(男左,女右),即为“重阳”(男)或“重阴”(女),阴阳偏极,预后凶险。这体现了阴阳学说在诊断中的灵活运用。
【原经文】
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搏脉,痹躄。寒热之交。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孤为逆,虚为从。
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八风西时之胜,终而复始,逆行一过,不复可数。论要毕矣。
【经文浅释】
五、脉诊与治则:奇恒揆度的具体应用
· 治则总纲: “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 当阴阳颠倒失常时,治疗在于权衡病情的轻重缓急,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如补泻)来夺其病势(“相夺”)。这既是《奇恒》(辨病性)的事,也是《揆度》(度病势)的事。
· 几种重要脉证:
· “搏脉,痹躄。寒热之交”: 脉搏搏击有力,主痹证(气血闭阻)和足跛(躄)。这是寒热邪气交争于体内的表现。
· “脉孤为消气”: 脉象孤绝(如仅有寸脉而无尺脉),是脏腑之气消败的征象。
· “虚泄为夺血”: 脉虚而兼泄泻,是阴血耗夺的表现。
· “孤为逆,虚为从”: 脉“孤”提示真气离散,为逆,预后差;脉“虚”尚可补益,为从,预后相对好。
· 诊法起点与疾病转归:
· “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 施行《奇恒》诊法,要从手太阴肺经的寸口脉开始。再次强调“独取寸口”的重要性。
· 五行生克与预后:
· “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 疾病传变到它所不胜的脏器(如肝病传脾,木克土),为逆,预后凶险。
· “行所胜曰从,从则活”: 疾病传变到它所胜的脏器(如肝病传肺,木侮金),为从,预后较好。
· 自然规律的启示: “八风西时之胜,终而复始”。自然界的八风、西时,其相胜规律是终而复始、循环往复的。但人体的生命规律是“神转不回”,一旦“逆行一过”(出现严重逆乱),就“不复可数”(不可挽回)了。再次呼应篇首,强调把握“神转不回”之机的重要性。
【本章总结】
《玉版论要》以其高度的概括性和深刻的洞察力,成为中医诊断学的核心篇章:
1. 确立了“揆度”与“奇恒”两大诊断法则: 明确了识别疾病(奇恒)与判断预后(揆度)是诊断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2. 提出了“神转不回”的生命观: 指出健康是生命活动的有序前进,疾病则是这种有序性的破坏和逆转。
3. 细化了望色诊法的定位与顺逆判断: 将面部分部与脏腑对应,并结合阴阳、性别理论,使色诊更加精确。
4. 强化了脉诊在判断预后中的关键作用: 通过“搏脉”、“脉孤”等具体脉象,揭示了疾病的内在机制。
5. 贯通了“道在于一”的整体思想: 强调所有诊法最终都服务于判断人体是否偏离了阴阳和谐的“一”,体现了中医诊断学的统一性与终极追求。
本章告诉我们,高明的诊断,在于能从常人忽略的细微之处,运用“揆度奇恒”的智慧,洞察疾病先机,预见其未来。这要求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技艺,更要有把握生命根本规律的哲学头脑。
---
(下一章预告:素问第十六章《诊要经终论》将详细论述针刺治疗必须与十二个月之气相应的总原则,并具体阐述误刺不同脏腑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最后详列十二经脉之气终绝时的临床表现,是针刺疗法与预后诊断的重要文献。)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