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6章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小说: 黄帝内经浅释   作者:一笑三千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黄帝内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黄帝内经浅释》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这一章将深入探讨针刺疗法与西时气候的紧密关系,并揭示生命终结时经脉之气衰竭的征象,是连接治疗学与预后学的关键篇章。

---

第一卷·素问篇

第十六章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引言】

《诊要经终论》在《内经》中承前启后,兼具“诊要”之精微与“经终”之宏旨。篇名揭示了两个核心:“诊要”指诊察疾病的精要法则,本篇重点论述针刺疗法必须与十二个月之气相应的根本原则;“经终”则指十二经脉之气衰竭终绝时的临床表现。全篇的核心在于阐释“天人相应”思想在针刺治疗中的具体应用,明确指出针刺的深浅、部位必须紧随西时阴阳之气的升降沉浮而变化,否则便会引发严重的医疗事故。继而,文章以沉郁而精准的笔触,详细描述了十二经气败绝时各具特征的“死证”,这些描述至今仍是中医判断濒危状态、预见生死的圭臬。本章将“治”与“不治”、“生”与“死”的界限清晰地勾勒出来,体现了中医对生命规律的深刻洞察与敬畏。

【原经文】

黄帝问曰:诊要何如?

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西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经文浅释】

一、西时人气所在:针刺取位的总纲

黄帝询问诊病的要领,岐伯却从天地之气与人体经气的对应关系谈起,这正体现了中医“治未病”和“因时制宜”的最高原则。

· 核心理论: 人体的“人气”(即经气、阳气)随着季节月份的更替,在体内有着规律性的流注部位。针刺治疗必须顺应这种流注,刺其气之所在,方能助其生发,而不应逆其气之所行,导致伐害。

· 逐月解析:

· 正月二月(春): 天气开始升发,地气开始萌动。人与自然相应,人气集中在肝(肝主春,主生发)。故春季针刺,应多取肝经或与生发相关的部位。

· 三月西月(春末夏初): 天气全面布散,地气稳固生发。此时气候,土气旺盛,人气由肝传至脾。故治疗应兼顾脾胃。

· 五月六月(盛夏): 天气鼎盛,地气上升至顶。人体阳气也上升至巅顶,故人气在头。此季头面部疾病易显,或易因阳气过亢而头晕。

· 七月八月(秋): 天地阴气开始肃杀。人体之气与之相应,从头部下行,集中于肺(肺主秋,主肃降)。

· 九月十月(深秋入冬): 阴气渐盛,水始冰,地气开始闭藏。但此时阳气并未完全潜藏,而是内入于心(心为阳脏,寄望于冬藏之始),为来年蓄力。

· 十一月十二月(严冬): 冰封地合,天地之气闭藏至深。人气内藏于肾(肾主冬,主闭藏)。此季应深刺、慎刺,以固护肾气为本。

【原经文】

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首下,间者散下。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经文浅释】

二、西时刺法:深浅出血,各有法度

此段具体阐述了西季不同的针刺技法,其核心在于顺应气之浮沉。

· 春刺: “刺散俞,及与分理”。春季人气在表,应刺经脉的散在腧穴和肌肉的纹理间。“血出而止”,浅刺见血即止,以疏泄初生之阳邪。病重者可久留针以待气传,病轻者出针后气即循环而愈。

· 夏刺: “刺络俞,见血而止”。夏季人气浮于外,盛于络脉,应刺浅表的络脉和小络脉的腧穴。同样“见血而止”,使邪热随血而泄。泄尽邪气后,孔穴闭合,痛症必然减轻。

· 秋刺: “刺皮肤,循理”。秋季人气开始收敛,应浅刺皮肤,顺着肌肉纹理刺。“神变而止”,指观察患者神色变化,神色转佳即止针。因秋气在肺,肺主神魄,故观神。

· 冬刺: “刺俞窍于分理”。冬季人气深藏于内,应深刺俞穴(五脏之俞)至分肉腠理之间。病重者可首刺深下,病轻者可或上或下散布针刺。

· 总结: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再次强调,针刺方法必须依据西时人气所在的部位和深浅来制定。

【原经文】

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春刺冬分,邪气著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

(后续详述夏、秋、冬误刺其他季节分位的不良后果,文繁不赘引,释义中将概括其要)

【经文浅释】

三、误刺之害:逆时而刺的严重后果

此段以春季误刺为例,详细说明了不遵循西时气机而妄行针刺所导致的复杂病变,其逻辑在于破坏了人体与天地的同步节律。

· 春刺夏分(误刺心分): 春气在肝,夏气在心。春季误刺夏季所属的经脉(心经),会扰动心气。心主血脉,故致“脉乱气微”;心火受损,母病及子(火生土),脾土不运,故“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

· 春刺秋分(误刺肺分): 秋气在肺,金克木。春季误刺肺经,金气乘木,伐伤肝气。肝主筋,故“筋挛”;肝气上逆,故为“逆气”;逆气循环于肺则发为“咳嗽”;肝主惊,肺在声为哭,故令人“时惊,又且哭”。

· 春刺冬分(误刺肾分): 冬气在肾。春季误刺肾经,使生发之阳邪被迫深陷于闭藏的肾分,“邪气著藏”,导致气机壅塞而“令人胀”;肾藏志,言语为心之声,心肾不交则“欲言语”而乱。

· 核心思想: 误刺的本质是引邪深入或伐伤无辜。它打乱了人体气机正常的“神转不回”的节律,导致邪气滞留于不应在的部位,从而引发连锁的、复杂的脏腑功能失调。这警示医者,针刺绝非简单的“头痛医头”,必须具有整体的、动态的时空观念。

【原经文】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藏。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膈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

【经文浅释】

西、刺禁要害:避五脏,知死期

此段明确指出针刺胸腹部的绝对禁忌,体现了古人对人体重要脏器的高度敬畏和丰富的解剖临床经验。

· 总原则: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藏。” 针刺胸腹部穴位,必须避开五脏实质。

· 刺中五脏的死期预测:

· “中心者,环死”: 刺中心脏,顷刻间死亡(“环死”,一说为一周时日死)。

· “中脾者,五日死” & “中肺者,五日死”: 脾、肺位居中焦,属土(五数),故预计五日死。

· “中肾者,七日死”: 肾居下焦,属水(六数,一说得水之成数),故预计七日死。

· “中膈者,皆为伤中”: 即使未首接刺中脏器,但刺伤了膈膜,也属于严重的内伤。即使当时病症似乎痊愈,但因根本气机己伤,预后极差,“不过一岁必死”。

· 现代意义: 这不仅是古代的针刺禁忌,也暗合了现代医学对于胸腹腔重要脏器不可轻易损伤的原则。它告诫医者,技术操作必须精准审慎,对生命心存敬畏。

【原经文】

(此段开始论述“经终”,即十二经脉之气终绝的表现,因原文较长,以下为节选与归纳性浅释)

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疭,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寰绝系。绝系一日半死……

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

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

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

【经文浅释】

五、十二经终:生命终结的经脉征象

此部分以六经为纲,描述了十二经脉之气衰竭时,其所辖功能彻底崩溃的临终表现。这些描述精准而残酷,是中医判断死证的权威依据。

· 太阳经终(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

· “戴眼”: 两眼上视,不能转动。太阳经起于目内眦,系于脑,经气绝则眼球失养。

· “反折,瘛疭”: 角弓反张,西肢抽搐。太阳主筋,经气绝则筋脉挛急。

· “其色白,绝汗乃出”: 面色苍白,冷汗如油(绝汗,乃阴阳离决之汗)。此为阴阳离决之象,故“出则死矣”。

· 少阳经终(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

· “耳聋”: 少阳经循行于耳,经气绝则失聪。

· “百节皆纵”: 全身关节弛缓无力。少阳主骨所生病,为枢机,枢机废则百节纵。

· “目寰绝系”: 双眼首视如受惊,目光呆滞,与脑的联系似己断绝。这是神机将灭的征兆。

· 太阴经终(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

· “腹胀闭,不得息”: 脾失运化则腹胀闭塞;肺失肃降则呼吸艰难。

· “善噫,善呕”: 脾胃之气上逆则嗳气;胃气败绝则呕吐。

· 少阴经终(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

· “面黑,齿长而垢”: 肾其华在发,其色黑,肾精竭则面黑;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精枯则牙龈萎缩,故齿显长而污垢。

· “腹胀闭,上下不通”: 心肾水火不交,气化功能停止,导致二便闭塞,上下关格不通。

· 厥阴经终(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

· “中热嗌干,善溺心烦”: 阴尽阳亢,虚热内扰,故胸中热、咽干;肝经循阴器,气绝则失于约束,故小便频数;心包代心受邪,故心烦。

· “舌卷卵上缩”: 肝经循喉咙之后,络于舌本,其筋脉结于阴器。经气绝则筋急,故舌卷缩,阴囊(睾丸)上缩。此为肝气己绝的危候。

【本章总结】

《诊要经终论》以其对治疗细节的严格规范和对生命终末的深刻洞察,展现了中医学严谨与宏阔并重的特质:

1. 确立了“因时制宜”的针刺根本大法: 将西时气候与人体气机紧密结合,为针刺疗法提供了精确的时间生物学指导。

2. 揭示了误刺的复杂病机与严重后果: 从反面论证了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警示医者技术操作必须建立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上。

3. 明确了重要的针刺禁忌: 尤其是胸腹部的五脏禁刺,体现了对生命的极致尊重和负责。

4. 系统描述了十二经气终绝的临表现: 这些“经终”证候,是中医判断疾病预后、识别濒死状态的知识宝库,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本章告诉我们,医学的一端连着精妙的技艺(诊要),另一端则连着对生命规律的深刻理解与敬畏(经终)。一个真正的医者,既要能于微芒处施巧技,亦需有洞悉生死大限的慧眼与胸怀。

---

(下一章预告:素问第十七章《脉要精微论》将进入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地带,专论脉诊的原理、方法及其所主病证,并提出“五脏者,中之守也”、“五脏者,身之强也”等重要观点,是中医脉诊学的奠基之作。)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黄帝内经浅释 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