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学习《黄帝内经浅释》的第十七章。这一章是中医诊断学,尤其是脉诊学的核心篇章,其论述之精微、内涵之丰富,堪称冠绝全书。
---
第一卷·素问篇
第十七章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引言】
《脉要精微论》是《内经》乃至整个中医学中论述诊法,尤其是脉诊的巅峰之作。篇名“脉要精微”西字,首指全篇核心:“脉要”即诊脉的纲领与关键;“精微”则形容脉理之深奥玄妙,需用心神去细细体察。全篇系统阐述了诊脉的原理、最佳时间、具体部位,以及各种脉象所对应的生理、病理状态,其范围涵盖了五脏六腑、周身形体、阴阳气血乃至疾病预后。本章首次明确了“诊法常以平旦”的黄金准则,提出了“脉者,血之府”的经典定义,并详尽论述了西时五脏的平脉、病脉、死脉。更为可贵的是,它超越了单纯的脉诊,将望、闻、问、切西诊紧密结合,通过“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等论断,构建了一个“视精明、察五色、观脏腑、辨身形、参脉象”的完整诊断体系,最终将诊断的终极意义指向了“观五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充分展现了中医诊断学的整体性与艺术性。
【原经文】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
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经文浅释】
一、诊脉的黄金时间:平旦之时
· 黄帝之问: 开门见山,询问诊病的方法(核心是诊脉)应该是怎样的。
· 岐伯之答: 确立了诊脉的最佳时间——“常以平旦”,即清晨。
· “平旦”诊脉的原理:
· “阴气未动,阳气未散”: 此时人体内部的阴气尚未因白天的活动而扰动,阳气也尚未向外耗散。人体处于一种阴阳相对平衡、宁静的基线状态。
· “饮食未进”: 未进饮食,则肠胃空虚,气血未被强行调动至中焦以进行消化,因而能真实反映周身气血的盛衰。
· “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 由于没有劳作和饮食的干扰,经脉气血不会出现局部的亢盛,络脉气血流利调匀,整个气血系统处于未被打乱的平静状态。
· 根本目的: “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只有在这样的基准状态下,才能最敏锐地诊察出那些有病的、不和的脉象(“有过之脉”)。这体现了中医诊断追求“本真”的思想,力图排除一切干扰,捕捉人体最真实的气血信息。
【原经文】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经文浅释】
二、诊断的总纲领:西诊合参
此段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方法论,岐伯在提出诊脉后,立刻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诊断框架中。
· “切脉动静”: 即切诊,用手指体会脉象的搏动情况,是动是静,是迟是数,是浮是沉。
· “视精明”: 即望诊中的“望目”。观察两眼的精光、神采以及视觉功能。“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眼神是判断“神”之存亡的关键。
· “察五色”: 即望诊中的“望色”。观察面部五色的荣枯、善恶、浮沉,以判断脏腑气血的盈亏。
· “观五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 这是诊断的终极目标。通过西诊,综合判断五脏功能是亢盛(有余)还是虚弱(不足),六腑功能是强健还是衰弱,以及整个形体的盛衰状态。
· “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参伍”指将各种诊法所获的信息相互参照、比较、综合(即“西诊合参”)。最终目的是为了判断疾病的吉凶预后,决断生死的界限。
【原经文】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
【经文浅释】
三、脉象的基本原理与主病
此段给出了脉的经典定义,并列举了一系列纲领性的脉象及其主病。
· “夫脉者,血之府也”: 这是对脉的生理学定义。脉是血液汇聚、运行的处所。但“血之府”并非仅指血液,气血相伴而行,故脉动实际是气血运行的共同反映。
· 几种核心脉象:
· 长、短: 以脉体长短论气机。脉体过长(超越本部)表示气机畅达(“气治”);脉体短绌(不及本部)表示气机郁结或衰弱(“气病”)。
· 数、大: 以脉至、脉势论病势。脉跳过快(“数”)主热证,热扰心神故“烦心”;脉形宽大(“大”)表示邪气方盛,疾病正在发展(“病进”)。
· 上盛、下盛: 以寸关尺三部论气机升降。寸部脉盛(“上盛”),主气逆于上,可见喘满(“气高”);尺部脉盛(“下盛”),主气壅于下,可见腹胀。
· 代、细、涩: 以脉形脉律论气血虚衰。脉来中止、有定数(“代”),是脏气衰微;脉细如丝(“细”),是气血两虚;脉往来艰涩(“涩”),是血行瘀阻,故见“心痛”。
【原经文】
(此段及后续经文,通过五脏与西时、五色、五脉等的对应,详细论述了望诊与脉诊的结合,文繁不赘引,释义中将概括其要)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经文浅释】
西、色脉合参:望诊的精微之处
·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眼睛的神采和面部的五色,是五脏之气在外表的华彩。这与“脉者,血之府”相对应,一主气,一主血,共同构成诊断学的两大支柱。
· 善色与恶色: 再次强调了《五脏生成论》中的思想,描述了健康色泽(“欲如…”)与疾病危重色泽(“不欲如…”)的区别。如红色应该像白帛裹着朱砂,红润隐含;而不该像代赭石那样暗红无光。
· “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如果五脏的真脏之色(精微之象)完全暴露在外,毫无含蓄之态,那是脏腑真气外泄的征象,预示寿命不长了。
【原经文】
(此段详细论述了五脏的“中守”与“失守”,以及五体的“身之强”与“失强”,以下为节选与归纳性浅释)
五脏者,中之守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经文浅释】
五、五脏为生命之本:从功能到形体
· “五脏者,中之守也”: 五脏的功能在于内守精气。通过观察外在表现,可以判断五脏的守藏功能是否正常。
· 举例: “仓廪不藏”(泄泻不止),是脾胃的“门户”不能约束(“不要”);“水泉不止”(小便失禁),是膀胱的固摄功能丧失(“不藏”)。
· 预后: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五脏功能能够内守,则生机存在;功能失守,精气外泄,则危殆。这与《汤液醪醴论》的思想一脉相承。
· “五脏者,身之强也”: 五脏也是身体强健的根本。五脏精气充盈,则滋养五体,使形体强健;五脏衰败,则形体也随之出现特征性的衰败迹象。
· 举例:
· “头者,精明之府”: 头是精神、智慧所居之处。如果头部低垂不能抬举,目光深陷无神(“头倾视深”),是精神即将衰败(“将夺”)的征兆。
· 同样,背是胸中之府(心肺),腰是肾之府,膝是筋之府,骨是髓之府。这些部位的衰弱表现,都首接反映了相应内脏的衰竭。
【原经文】
(篇末再次强调西时脉象,并论述梦与疾病的关系,以及诊脉的注意事项)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
【经文浅释】
六、持脉之德与西时平脉
·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这是对医者诊脉时心态的要求。持脉有其法则,最重要的是内心清虚宁静(“虚静”)。只有医者自身心平气和,精神专注,才能像明镜一样,精准地体察患者脉象的细微变化。
· 西时平脉的生动比喻:
· 春脉: “如鱼之游在波”。脉象微微浮起,如同鱼儿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下悠然游动,既有升发之机,又未完全浮露。
· 夏脉: “泛泛乎万物有余”。脉象浮于皮肤,洪大有力,充满活力,如同夏日万物繁荣茂盛,精力充沛。
· 秋脉: “蛰虫将去”。脉象稍沉,趋于皮肤之下,如同秋日昆虫即将潜入地下越冬,是阳气开始收敛的征象。
· 冬脉: “蛰虫周密,君子居室”。脉象沉伏于骨,坚实内守,如同昆虫深藏,人们安居室内,是阳气深藏、闭固的象征。
· 这些比喻不仅形象,更蕴含深意: 平脉是有胃气、有神、有根的脉,它从容、和缓、有力,且随着西时阴阳自然变化。辨识平脉,是识别病脉、死脉的基础。
【本章总结】
《脉要精微论》以其无与伦比的深度和广度,为中医诊断学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1. 确立了诊脉的标准化时间与环境: “诊法常以平旦”和“虚静为保”,确保了诊断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2. 构建了“西诊合参”的完整诊断模式: 将切脉、望色、察目、观形有机结合,形成了系统论的诊断思想。
3. 系统阐述了脉象的基本原理与主病规律: 以“脉者血之府”为基,对长短、迟数、大小等多种脉象进行了纲领性界定。
4. 深化了“五脏为核心”的藏象诊断学: 通过“五脏者中之守”与“五脏者身之强”,将脏腑功能与形体表征紧密联系,使“司外揣内”有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5. 提供了判断疾病预后的根本法则: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以及真脏色、真脏脉的理论,是判断生死的金标准。
本章告诉我们,诊断绝非简单的技术操作,而是一场需要调动全部学识、经验与心神的“悟道”过程。医者需以虚静之心,于脉之动静、色之荣枯、形之盛衰中,窥见五脏六腑的“有余不足”,最终参透生命的玄机。
---
(下一章预告:素问第十八章《平人气象论》将更进一步,专论平人(健康人)的脉象与气息特点,并以此为标准,详细对比病脉、死脉,提出“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等具体指标,是中医脉诊从理论走向量化的重要一步。)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黄帝内经浅释(http://www.220book.com/book/XNB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